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法課堂之《洛神賦十三行》

書法課堂之《洛神賦十三行》

書法史上的「四賢」,是指漢代至魏晉時期的鍾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四位書法家。其中,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在書法史上被合稱為「二王」。清初詩人馮班在《鈍吟書要》中說:「『不習二王,下筆便錯』,此名言也。」

若以對書法史的貢獻和影響而言,在書法史上,恐怕再也沒有能和王羲之、王獻之相媲美的父子書家了。馮班只是記錄下了這句名言,卻沒有對所引用的這句名言作出主觀評判。但實際上,恐怕馮班是假他人之口,進而更有力度地說明作為取法對象的「二王」不僅不容忽視,甚至是進入學書正途的「不二法門」。

王獻之的楷書主要取法王右軍所書《樂毅論》(事見張懷瓘《書斷》)。但王獻之對自己所處時代的審美走向卻有著相當的敏感。據說,在他少年時代,便已經向他的父親提出「大人宜改體」,從他的傳世書作來看,亦多巧思獨造。

項穆說:「書至子敬,尚奇之門開矣。」(《書法雅言》)其楷書名作《洛神賦十三行》更是如此,秀勁圓潤、洒脫飄逸,拉開了書法史由質實走向妍美的新篇章。

1《洛神賦十三行》賞析

經典的書法作品一定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這裡的內容,便包括文字內容本身的可讀性。

從書法風格上看,《洛神賦十三行》通篇行氣舒朗,但長曳的主筆增加了行間的互動,在靜態中,又兼具動勢,有」白雲初晴、幽鳥相逐「之美,是動靜結合、寓動於靜的典範;從單個字的結構來看,或舒或蹙,或狹或寬,既似悉心經營,又像全出無意,是平淡與新奇的相容;其用筆則可用「端勁」(董逌《廣川書跋》)來形容,但端勁之中,卻又是舉重若輕、游刃有餘的。

劉熙載在《藝概·書概》評價道:「正以明大令之書不惟以研妙勝也」,即是此意。張廷濟說它「風神駘蕩,氣骨雄駿,固已無美不臻」(《清儀閣題跋》),楊賓《鐵函齋書跋》稱讚「行世小楷無出其右」,均可見《洛神賦十三行》在書法史上的歷史地位及藝術價值。

有意思的是,宋人董逌認爲王獻之書《洛神賦》可能是爲了「習其家學」,因為「逸少嘗書此賦」(《廣川書跋·洛神賦別本》)。當然除了《洛神賦》之外,王羲之還書寫有《勸進》等十餘種。作爲眾多範本中的一本,《洛神賦》未必一定會得到王獻之的格外青睞。

那麼,王獻之喜書《洛神賦》是否源於感情的訴求,便不得而知了。但這裡面一個重要的信息是:王獻之《洛神賦》更多體現出的是家學,也就是王羲之書法的特點。

還有另一種觀點,和董逌恰恰相反。鄭杓在《衍極》中說:「《洛神賦》,亦後人托獻之而間行之。」劉有定注曰:「《洛神賦》,魏曹植作。有小楷石本行於世,相傳為王獻之書。」

但無論如何,我們說拓本《洛神賦十三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在晉唐小楷中就像極為璀璨的一顆珍珠,是沒有問題的。

2《洛神賦十三行》臨習指要

這裡我們從書寫工具的選擇、書寫操作兩方面簡要談談。書寫小字,一般我們會選擇狼毫、紫毫之類的硬毫小楷筆。特別是初學者,應選用品質較好的新筆,因為硬毫書寫工具一旦鋒穎磨禿,便難以控制,在書寫時很難表現出原作筆劃精緻、靈動的一面。同時,初學者使用不好的書寫工具也往往會因為寫得不像而找不到信心,從而喪失興趣。

在選紙方面,我們推薦偏熟的宣紙,至於偏熟多少分,初學者可以多進行幾次嘗試。墨不宜太濃,太濃滯筆;如果太淡,可能會洇得太快。當然,如果有條件可以研墨,使用研出的墨不僅易於控筆,同時,還可以更好地表現墨的層次、筆的節奏。

一般來說,完成一個筆劃,要經過起筆、行筆、收筆三個步驟。起筆主要分為露鋒起筆、藏鋒起筆,但不管哪一種,對於小楷來說都需要「峻落」,就是要輕快地找到發力點,使行筆過程更為精緻、舒展;行筆則指完成筆劃中段的動作,在行筆的過程中,要注意一氣呵成,講求節奏感,否則便有畫字之嫌;收筆主要分兩種,一種是需要有比較完整的筆形、使筆停頓在那裡的,比如橫、點等,這種稱為「反收」,即收筆之時筆不再沿原方向行進;另一種則如撇、捺、懸針豎之類,需要將毛筆在保持行進的同時輕快地提離紙面,這種可以稱為「順收」。

再來說說具體的筆劃。前人總結的「永字八法」對初學者理解基本的筆劃形態、技法要點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可供參考。需要注意的是,在臨習《洛神賦十三行》時,注意提多於按,保持筆劃質感輕盈、堅韌,不要寫得太粗,正如前人所說,「元常謂之古肥,子敬謂之今瘦」(蕭衍《觀鍾繇書法十二意》)。

用筆影響結構。我們所說的結構實際上有兩方面,一個層面是講「結」,即筆劃之間的呼應連帶,這種呼應連帶使王獻之的字在雍容中多了幾分「媚趣」。另一個層面是「構」,即通常所說的「結構」——筆劃應該放置的位置。

當我們把《洛神賦十三行》放在面前的時候,我們可以輕鬆地將上(中)下結構、左(中)右結構、(半)包圍結構等字例挑出來歸類。這種歸類在初學階段十分必要,可以讓練習者快速把握書寫規律。但,在寫熟練之後,也要注意到原帖生動的一面。

這裡我們要著重講一下內擫和外拓。一般認為,內擫和外拓是兩種用筆,但是基於這兩種不同的用筆,便產生了不同的結構,故而放在結構層面說。王羲之慣用「內擫」,但王獻之多用「外拓」。這種外拓的筆法往往可以營造出雍容的氣質。如果我們把太和殿描述為「外拓」結構的話,那麼西方的哥特式教堂就像「內擫」結構,前者寬博、雍容,後者秀美、挺拔,是兩種不同的美。在臨習該帖的時候,尤應注意。

和唐人書法章法不同的是,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沒有把所有文書處理得那麼整齊劃一、狀若運算元。王獻之似乎故意將一些文書處理得很寬博,但又將一些文書處理得狹長,極盡它們各自固有的特點,逐行的書寫好似款款而行,又像娓娓道來,字裡行間既通透又互相有恰到好處的互動,因此在臨習的時候,要注意保持王獻之的這一特點。

歷史上有很多書家臨習過《洛神賦十三行》。除了一些極為個性的臨摹外,大都可資借鑒。但是,王獻之不論是寫行草書還是寫《十三行》這樣的楷書,都讓人感覺到拂拂縱橫的「逸氣」。這種逸氣,似乎不是所有的臨作中都具備的。

或許,正如古人所說,此是「天假其魄,非學之巧」(張懷瓘《書斷》)。我們在臨習的時候,不僅僅要在字形上不斷接近原作,我想,能夠從精神維度更深刻地去感知王獻之情感之深純、格調之超逸,學習者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穫。

劉光(《中國書畫》雜誌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字書法之美 的精彩文章:

一幅字畫,這麼看,讓你從業餘到精通

TAG:漢字書法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