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是門技術活,怎樣避免養出「熊孩子」?
小鶴筆記
2018/5/5
近年來,熊孩子「惹禍」事件屢見不鮮,不僅連累家長四處「賠禮道歉」,也惹得眾多路人「暴怒」不已。究其原因,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很多家長對寶寶過分寵溺,一味地縱容和遷就,造就了「不講規則」、「毫無責任感」的寶寶。
教育學家認為,2-3歲是寶寶生活習慣養成和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那麼,作為家長,我們該怎麼做,才能避免教出一個「不可愛」的熊孩子呢?
為了寶寶的健康成長,媽媽們要做到:
1.不讓「溺愛」披上「快樂教育」的外衣;
2.不拿「孩子還小」當做「家庭教育缺失」的擋箭牌。
1制定規則,信號明確
給小寶寶定規則時,「信號」要明確,語言要簡單易懂,並及時言明「違反」後會產生的後果。例如「吃飯的時候不能看電視,否則對眼睛不好。如果寶寶不遵守,就取消今天的戶外活動」。
2制定規則,全家遵守
家庭規則要「全員遵守」,爸爸媽媽以身作則,為寶寶樹立良好的榜樣。尤其對於一個已經固定下來的「規則」,即使時間和地點發生了改變,依然要嚴格遵守,讓寶寶逐漸明白「無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
3公共環境,遵守規則
進入陌生環境或公共場合前,要給予寶寶恰當的提醒。例如「公共場合不可以亂喊亂叫」、「去別人家做客,不可以亂翻別人的東西」等等。
相信很多家長都贊成「愛的教育」。但當面對熊孩子的調皮搗蛋時,大多數父母心中的火山還是會瞬間爆發,「以暴制暴」則成了常用「家法」。據研究顯示,棍棒教育方式可能會影響寶寶免疫系統發育,造成寶寶精神緊張、大腦發育受損。所以,當我們面對已經犯錯的熊孩子時,還應注意以下兩點:
規則與愛
「規則」和「愛」,一個也不能少。家庭教育既是「愛」的棲息地,也是「規則」的誕生地。對寶寶的「規則教育」要充分融入父母對TA的理解和愛,而不是生硬地將其變為寶寶的「禁止令」,例如:「寶寶,媽媽知道你剛剛玩的太開心了,所以會大聲喊叫。但是醫院裡的叔叔阿姨需要安靜休息,我們是不是應該先去道個歉,然後換個安靜點的遊戲?」
以身作則
家庭教育就像「照鏡子」,你給寶寶做什麼樣的示範榜樣,TA 就給你反饋什麼樣的行為習慣。所以,當熊孩子犯錯時,爸爸媽媽們的第一反應很重要,與其扮演「護犢子」的熊家長,還不如學著這樣做:與寶寶進行及時溝通,勇敢地負起責任,陪寶寶一起去賠禮道歉,事後與寶寶共同總結經驗教訓。
小鶴說
「熊孩子」成為如今的輿論熱點,折射出當今很多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不足之處。各位媽媽們,想要避免養出一個「熊孩子」,就要早早地對小寶寶進行規則教育,不溺愛、不縱容,加強溝通、以身作則,這樣才能讓寶寶成為一個懂道理、講規矩、有責任感的人。
TAG:鶴小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