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千年前,這座山的房價遠超北上廣,帝王將相趨之若鶩

千年前,這座山的房價遠超北上廣,帝王將相趨之若鶩

生居北上廣,死葬八寶山。這是許多人一輩子的夢想。

然而,高昂的房價、墓價,卻使人望樓興嘆: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呀。

如果你穿越到唐朝,用手機APP看看洛陽城的房價(陽宅),再看看北邙山的「房價」(陰宅),同樣會懷疑人生:真是住不起,也死不起!因為古人的理想是:「生居蘇杭,死葬北邙」。

寸土寸金的北邙山

邙山的土地到底有多搶手呢?

劉言史《北原情三首》寫道:「洛陽城北山,古今葬冥客。聚骨朽成泥,此山土多白」。古人、今人都喜歡葬在這裡,漸漸的,許多屍體化為了骨粉,以致山上的土看起來多是白色的。沈千運《北邙山》:「北邙不種田,但種松與柏。松柏未發處,留待市朝客。」整座山是沒有田地的,全是墳邊的松柏。唐朝詩人王建說:「北邙山頭少閑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可謂寸土寸金,縱使家財萬貫,也是一地難求。

有哪些人葬在了邙山呢?說出來你都認識。首先說帝王,至少有五個朝代的君主葬在了這裡。東周有周景王,也就是成語「數典忘祖」的發明人,兩千多年前,他在朝堂上談笑風生,怒斥晉國使者。東漢有漢光武帝、漢安帝、漢順帝、漢沖帝、漢靈帝,三國時期有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以曹叡高平陵命名的「高平陵政變」對當時的政局產生過巨大影響。西晉有晉文帝司馬師、晉武帝司馬炎,北魏有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等,孝文帝定都洛陽後,強制要求王公貴族遷戶口,不得北返平城,就算死了也要埋在這裡。駕崩後,他以身作則,葬在了洛陽城北的長陵。

(北魏宣武帝景陵)

(景陵墓道)

(景陵墓室)

一般的王侯將相、名人大V就更多了,比如孟郊,韓愈曾寫詩送給賈島:「孟郊死葬北邙山,從此風雲得暫閑。天恐文章渾斷絕,更生賈島著人間。」老弟!孟郊的輝煌就由你來延續了!此外,還有賈誼、呂不韋、杜預、蘇秦、狄仁傑、班超、石崇、鄧禹、樊噲、石守信、陳平、顏真卿、杜甫等人也魂歸北邙。隨便選一兩個,他們的故事都可以講半天。更有趣的是:劉禪、陳叔寶、李煜也葬在邙山,一個西蜀的皇帝,兩個江南的君王,千百年後,竟然在中原的邙山相會,真是造化弄人呀。遙想當年,戲精劉禪靠著樂不思蜀的演技保住了身家性命,而李煜恰好相反,憑藉一句「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慘遭毒殺。最後的最後,殊途同歸,還不是在一座山上「寫檢討」,交流「亡國心得」。

(邙山發掘的三國名將曹休墓)

(出土的曹休印章)

那麼北邙山有何魔力?為什麼上至王侯,下至黎庶,都想葬在這裡?是什麼吸引著他們?

第一個原因當然是離洛陽近了。洛陽是七大古都之一,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定都於此,自然而然,也會有許多王侯將相、達官顯宦死在這裡,有安葬的需求。像黑龍江、吉林會有許多帝王陵、宰相墓嗎?當然不會有,因為離首都太遠了。人死了,不是說埋了就行,還要方便子孫後代祭祀。北邙山就在洛陽城北不遠處,無論送葬還是掃墓,都非常方便。

第二個原因:邙山風水好。《大唐故處士霍君墓志銘並序》說:「此塋域也,居二儀之折中,均萬國以會同,左控成皋之嶺危,右連崤函之險澀,傍眺軒轅以通路,前瞻伊闕以橫衢。面清洛之縈紆,背黃河之曲直」。邙山北臨黃河,南臨伊洛,遙望中嶽嵩山,東有虎牢關之險,西有崤山、函谷關護佑,風光秀美,絕世寶地。唐高宗駕崩,陳子昂就勸武則天把先帝葬在東都,「言東都勝塏,亦可營山陵」,之前太子李弘葬在了洛陽附近的恭陵。但武則天並沒有同意,因為李治臨終前十分渴望歸葬長安,他曾說如果上天再給他一段時間,能夠回到長安,那就沒什麼遺憾了。於是下令在陝西乾縣營建皇陵,也就是乾陵。

(一座東漢墓葬墓門及內部)

第三個原因:土層深厚。一般老百姓建墳,挖個幾米的坑,把棺材埋了就行。王侯將相哪有這麼簡單,他們要修長長的墓道,寬敞的墓室,堆放數額巨大的陪葬品,還要繪製精美的壁畫,不挖個十幾米、幾十米深的墓葬,哪裡能滿足需求。再說,埋得太淺,容易讓盜墓賊輕鬆得手。邙山屬於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土壤深厚,地下水藏的深,比較適合造墓。如果挖個十米,地下水就冒出來,那就尷尬了,總不能把棺木泡在水裡吧。

第四個原因:觀念。如果對墓葬的選址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事情就簡單多了。可古人對此非常重視。他們認為:如果祖先墓地選得好,可以庇佑子孫,使宗族飛黃騰達。薛仁貴早年混的很差,家裡窮,是個「低保戶」,他想通過改葬祖墳給自己轉轉運,見狀,妻子柳氏就勸他:皇上御駕親征,你幹嘛不去當兵呢?薛仁貴一聽,有道理啊,就去了,果然大殺特殺,干出了名堂,李世民高興地召見他,說將軍們都老了,未來是你的。

唐朝人選墓地,需要請道士和讀書人,道士通過五音確定墓地的位置、走向;讀書人算卦,明確開挖時間、下葬時辰,一般都是良辰吉日,講究多著呢。

塵封千年的往事

一座古墓,埋藏著一段人生。邙山有成千上萬的古墓,我們隨機看看幾塊出土的墓志銘,了解三段塵封的往事。

《大唐前揚府參軍孫公亡夫人隴西李氏墓志銘並序》

墓主人:李氏

年代: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

墓主是一位女子,姓李,墓志銘的撰寫者是她的小叔子。從開篇看,主人公李氏有一定的家庭背景,她的六世祖李璋是唐朝的一個王爺,爺爺李濬官至同州司功,父親李先更厲害,任左千牛衛大將軍。李氏是李先將軍的二女兒,身上既有皇族血統,也有官宦人家的出身,先天條件十分優越。

她是怎麼嫁入孫家的呢?墓志銘交代,李氏的兄弟曾在江淮一帶做官,孫先生和他是同事,兩人關係很好,聊著聊著,對彼此家庭自然有一定了解了。雙方覺得很合適,OK!親事就說定了。可惜這段婚姻並不長久,貞元十八年,李氏病逝,年僅二十九歲,孫先生喪妻,悲痛欲絕,「吾兄悼和鳴之中輟,痛偕老之無期」。家裡兩個孩子年齡幼小,嗷嗷待哺,哭著喊著要媽媽,卻無人應答。為了給李氏找個好墳地,孫家不遠千里,從江淮地區把靈柩運往河南,最終葬在邙山北原,並留下這塊墓誌。「宜其享年,而天奪之年,天難諶哉!」本想過著幸福的生活,白頭偕老,上天卻不給他們機會。無助,凄涼,躍然紙上,令人動容。

《大唐故李府君墓志銘並序》

墓主人:李政

年代: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

墓誌人姓李名政,隴西成紀人,祖上因為在那裡當官,順便把戶口也遷過去了。墓志銘披露,李家先人歷代為官,他的曾祖父是北齊的青州刺史,祖父是位武將,任大隋柏林府統軍,父親則擔任洛州綠事參軍。李政天資異稟,接受過良好教育,可是隋亡唐興後,他並沒有像父祖一樣擔任過任何官職,卻選擇了歸隱山林。墓志銘說他「失機會於豹變之秋,誤先知於鳳翔之始」「自致逍遙,不慕榮利」,他為什麼會這樣,我們也不得而知。

總章元年九月二十日,李政病逝於東都,享年七十五歲,十月十日,安葬於洛陽縣清風鄉界邙山。在初唐時期,七十五歲已經算高壽了,好比現代人活了九十歲一樣。總體來看,他的出身雖然比上面那位李夫人差太多,但人生經歷明顯好於前者,至少人家活了七十多歲,沒有英年早逝呀。

(拓片:大周故騎都尉辛君墓志銘並序,感興趣可以放大看看)

《大周故左衛大將軍右羽林衛上下上柱國卞國公贈右羽林衛大將軍泉公墓志銘並序》

墓主人:泉獻誠

年代:武則天大足元年(701年)

從一連串的官職可以看出,墓主人絕非等閑之輩。他叫泉獻誠,是一個高句麗人,從小有勇有謀,風度翩翩,善於騎射。他的父親泉男生是高句麗權臣,後來禍起蕭牆,投靠唐朝,成為消滅高句麗的重要人物。在要不要降唐這個問題上,曾經存在過爭議,泉獻誠力勸父親:「今發使朝漢,具陳誠款。國家聞大人之來,必欣然啟納。」泉男生聽後十分認可,說:「獻誠之言甚可擇」。

十幾年後父親去世,他不吃不喝,憂傷過度。朝廷沒讓他長期守孝,任命為定襄軍討叛大使,因功授上柱國。開耀二年,襲爵卞國公,食邑三千戶。之後的日子裡,他負責護衛皇帝安全,偶爾率軍出征,討伐叛逆。普通人夢寐以求的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他都有了。可是地位越高,煩惱往往越大,朝堂是非多,經常要站隊,一不小心就是滅頂之災。天授二年,因為拒絕來俊臣拉攏,泉獻誠被誣陷而死,享年四十二歲。久視元年八月平反,大足元年二月改葬於邙山。

中國人的靈魂歸宿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生死。如果來到邙山,不光可以見到老大爺給你推銷拓片、迷你洛陽鏟,還可以零距離感悟人生,思索生命的意義。世界就是這樣,每個人的出身、家庭背景可能不同,所處的時代也是迥異,但歸宿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死亡。邙山出土過幾千塊墓志銘甚至更多,他們的主人也許叱吒風雲,也許歸隱山林,也許壽終正寢,也許英年早逝,但從來沒有一個長生不老的。

陸遊《步虛》詩寫道:「北邙秋風吹野蒿,古冢漸平新冢高。」前人的墓冢荒廢了,後人的墳塋不斷增加,逝者如斯,代代無窮。金朝人元好問《北邙》也說:「賢愚同一盡,感極增悲覷。」既然無法逃避死亡,還不如豁達的接受它,人生就是場有始有終的旅行,雖然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卻可以拓展它的寬度。

世事無常,則是北邙山帶給人們的另一個感受。明朝人薛暄在《北邙山》寫道:「北邙山上朔風生,新冢累累舊冢平。富貴只今何處是,斷碑零碎野人耕。」世界上沒有不死之人,也沒有不滅亡的朝代,那些達官顯貴,死後封土高大,陪葬品奢華無比;可隨著時光的飛逝,政權的倒台,墓室被盜墓賊光顧,洗劫一空,棺木也被撬開,屍體被扔到路邊無人收殮,由於年代久遠,墓碑也斷裂了,倒仆在地上,墳地周邊甚至還有農民種起了莊稼。「十墓九空」,是邙山古墓的普遍情況。聽說過「洛陽鏟」嗎?摸金校尉和考古工作者都用它,是探索墓葬的利器。它的名字,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洛陽盜墓行業的興盛。

久而久之,北邙山已經超越地理界線,不僅僅是「洛陽人舊墓」,它已經成為中國人甚至韓國人共同的靈魂歸宿。人們以葬在這裡為榮,將其視為最理想的生命終點。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中,林黛玉將死,聞訊趕來的李紈想著:「竟這樣小小年紀,就作了北邙鄉女」。邙,亡人之鄉也。一千多年前,新羅時代的韓國深受唐文化影響,有不少留學生來到中國,最後葬於邙山,同時,許多與邙山有關的詩文傳入新羅,產生了一定影響。現流行於韓國民間的《城主巫歌》這般吟道:

洛陽城十里許,

高高低低的墳冢,

英雄豪傑有幾何,

絕世佳人何處尋,

我們的人生也將一去不復返。

高成:一個呆萌、天天遊手好閒、理科被完爆的文科小生

——打賞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香港邵氏簡史:曾影響幾代人
唐太宗的痢疾,蘇軾的痔瘡,還有王安石的臉黑......是病得治!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