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朱嘉盛:淺談龍泉青瓷

朱嘉盛:淺談龍泉青瓷

在浙江省的西南部浙閩贛邊境,群山延綿,峰巒疊嶂,溪流縱橫。龍泉市就位於這片綠色的區域,總面積3059平方千米。龍泉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洞宮山、仙霞嶺兩支山脈綿亘其中,境內河流眾多,水系發達,在市西、南、北有20多條小溪流向中部,匯入龍泉溪,流向溫州。市西北的住溪、碧龍溪是烏溪江上游,流向杭州。市西的寶溪流入福建省屬閩江水系,流向福州。所以,龍泉就有了「水流三州」的稱謂。只有在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基礎上,經過智慧、勤勞的龍泉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創造出燦爛的文明,最終奠定龍泉「青瓷之都、寶劍之邦」的地位。

初次對龍泉的概念是來自一把寶劍,這是一把製作精良的「龍鳳七星劍」,它寒光凜冽,握在手上,會讓人感到與武俠小說的世界拉扯了距離。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真正的寶劍,劍的主人告訴我,這把劍是在龍泉買的,那是一個自古以來盛產寶劍的地方。後來又在朋友處看到了一件花瓶,花瓶線條流暢,造型優美,其釉色青如玉,光澤柔和,晶瑩滋潤,與其它瓷器大不相同。我那位做古玩生意的朋友告訴我,這是件龍泉青瓷。至此我才知道龍泉不但出寶劍還產這樣精美的瓷器,對龍泉寶劍我曾作過一番粗淺的了解,那這青瓷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我懷著好奇之心,試著去探個究竟。從資料上看,在龍泉市境內燒制青瓷的古代窯址有三百六十多處,這個龐大的瓷窯體系史稱龍泉窯。

一、歷史源流

龍泉窯開創於三國兩晉,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700多年,是中國陶瓷史上燒制年代最長、窯址分布最廣、產品質量最高、生產規模和外銷範圍最大的一個瓷窯系。它的產品暢銷於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影響十分深遠。

龍泉境內山嶺延綿,森林茂盛,瓷土等礦藏資源豐富,又位於甌江上游,有便利的水路運輸,加上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資源,自然條件可稱得上得天獨厚。

早在三國兩晉時期,龍泉的百姓便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吸取越窯、婺州窯、甌窯的制瓷技術與經驗,開始燒制青瓷,但當時燒制的青瓷非常粗糙,窯業規模也不大。龍泉市查田鎮下保村曾在南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時期的墓葬中,出土了「雞首壺」、「雞冠壺」、「蓮瓣碗」等青瓷器,皆為灰胎青黃釉,這就是早期的龍泉青瓷。

經五代至北宋早期,龍泉青瓷進入了發展期。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這種瓷器器形規整,釉面均勻光潔,透著淡淡的青色,有些還經過刻劃修飾。據實地考查證實,當時窯業已初具規模,這類淡青釉的燒制地點主要是在龍泉金村、大窯、安福一帶。明代陸容《菽園雜汜》曾載:「青瓷初出於劉田,去縣六十里。次則有金村窯,與劉田相去五里余。外則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綠繞等處皆有之、然泥汕精細,模範端巧,俱不若劉田」。劉田也叫「琉田」,即今大窯,是龍泉窯的傳統制瓷中心。

龍泉窯的突然興起很可能和龍泉窯為宮廷燒造貢品有關。當時江南一帶屬於吳越國的錢氏王朝統治,吳越國一直奉行與中原修好的政策,要向中原王朝進貢,把瓷器當作「貢品」,是不錯的選擇。曾經有這樣一件淡青釉罐,是考古發現的,其外壁釉下寫著「天福元年,重修窯爐,試燒官物,大吉」的字樣,天福是後晉高祖石敬瑭年號,可見當時吳越國向後晉的進貢物品中有龍泉青瓷。不過,當時主要擔任燒造貢品任務的是越窯,其貢器也稱「秘色瓷」。五代吳越國王錢鏐規定越窯專燒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藥配方、製作工藝保密。故曰「秘色」。最有名的當屬1987年在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塔唐代地宮,發掘出13件越窯「秘色瓷」。在記錄法門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帳上,這批瓷器明確記載為「瓷秘色」,從而使人們進一步認識了「秘色瓷」。

歷史上也有龍泉窯燒制「秘色瓷」的記錄,宋代的庄綽在《雞肋編》上記載:「處州龍泉縣多佳樹,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謂之『秘色』,錢氏所貢,蓋取於此。宣和中,禁庭制樣須索,益加工巧」。我們還可以從「秘色瓷」在當時進貢的數量上分析,《宋史·吳越錢氏》上記載:「太平興國三年三月來朝,俶進……越器五萬事,金扣越器百五事」;《宋會要》記載:「太平興國三年四月二日朝,俶進……瓷器五萬事,金扣瓷器百五事」。可以看出,吳越國在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進貢北宋的秘色瓷器達十萬多件,要生產出如此龐大的數量,僅僅靠越窯是無法完成的。吳越錢氏選擇條件優越的龍泉窯代替越窯,作為貢瓷的燒制中心,是完全可能的。越窯也因為各方面的原因而逐漸走向衰落,從而導致江南的制瓷中心轉向龍泉窯。隨之而來的,一些優秀的制瓷匠人落戶龍泉,越窯先進的制瓷技術同時也傳入龍泉,這就為龍泉窯的發展帶來了契機。

隨著北宋的滅亡,南宋的建立。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遷,那些技藝高超的制瓷匠人為逃避戰火也加入到南遷的行列,他們的到來,意味著汝窯、定窯等北方名窯制瓷技術的傳入。人才對於一個行業的興衰,往往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時的龍泉窯結合了南北技藝,迅速走向成熟,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瓷窯體系。在胎釉配方、上釉方法、造型設計、裝飾藝術等有了重大的改變和提高,器形種類豐富、釉色純正,出現了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兩大系列的精美產品,分別稱哥窯和弟窯。

哥窯,是文獻中記載的宋代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之一,歷來受到收藏家、考古學家的重視和關注,對哥窯的研究一直都未曾間斷過。但是,迄今都沒有找到確切的窯址。哥窯瓷器非常珍貴,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一百餘件,遠遠少於元青花的存世數量。

這裡有兩篇有關哥窯記載的明代文獻,首先是陸深《春風堂隨筆》:「哥窯,淺白斷紋,號百圾碎。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文中明確了哥窯燒造於龍泉的琉田,琉田就是現在的大窯。然而明萬曆年間高濂的《遵生八箋》另有別論:「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二窯燒造種種未易,悉舉例可見,所謂官者,燒於宋修內司中,為官家造也,窯在杭之鳳凰山下。哥窯燒於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窯質之隱紋如蟹爪,哥窯質之隱紋如魚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他在文中卻將哥窯產地定在了杭州。這兩種說法到底應該信誰的?後來,論述哥窯的文獻越來越多,對於哥窯器物特徵的描述也越來越具體、清晰。根據文獻提供的線索,人們在龍泉的大窯和溪口找到了生產類似器物的窯址。其產品為黑胎開片,釉色以粉青和灰青為主,特徵與燒造年代均和文獻所描述相符。至此,宋代五大名窯的哥窯已成定論,其燒造年代為南宋中晚期,產地為浙江龍泉。

人們又對龍泉哥窯和杭州南宋郊壇下官窯深入研究後發現,兩者無論從窯爐結構、制瓷工藝、燒造方法還是產品的造型、釉色、紋片以及底足的切削形式等均基本一致,從外觀上看,這二類瓷很難分辨。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皇朝,作為民窯的哥窯完全按照官窯的方式生產與官窯相同的產品是不可能的,即使仿造一件也會被充軍、處死。所以,應該不存在「龍泉仿官」之說,只能定名為「龍泉官窯」。然而,又有人認為龍泉哥窯可能出自南宋修內司官窯,因為官窯對民間保密,棄窯時對窯址作了處理,所以至今未能被發現。後世的人考慮到龍泉哥窯的名聲大,就把修內司官窯所出一些瓷器,用龍泉哥窯來命名,我想這是不是有些牽強附會了?哥窯帶給我們太多的謎團,它的窯址到底那?那些並不完整的文獻和眾說紛紜,都不能成為定論,但有一點是一致的,即哥窯窯址在龍泉。

哥窯恰如一顆璀璨的明珠,人們只能遠望它耀眼的光環,卻無法目睹它真實的風采。但我相信,會有那麼一天的。總之,龍泉青瓷在南宋將青瓷推向巔峰,在我國瓷器史上譜寫下光輝的篇章。

公元1276年,蒙古鐵騎踏破了南宋的錦繡江山,龍泉的熊熊窯火也曾一度熄滅。但隨著元朝的建立,龍泉青瓷並未停下發展的腳步。元朝政府繼續奉行北宋以來的對外貿易政策,使龍泉青瓷生產規模繼續擴大,產品品種增多,窯址和產品的數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產品遠銷世界各地。這從龍泉境內發掘的大量元代窯址上,就能夠證明元代仍是龍泉窯的興盛時期。元代的產品除部分繼承宋代傳統以外,在器型和裝飾上又有創新,比如當時流行的露胎工藝。蒙古統治者在被漢文化熏陶的同時也帶來了草原的大氣與粗獷,元代龍泉青瓷最富有代表性的莫過於—批大件器物的出現。這些大器胎質較厚,器形粗獷,釉色更加成熟凝重。從北京元大都遺址發現的元代青瓷和龍泉琉田、源口、等窯址發現的元代殘器釉下刻紋飾中,出現了元代官方文字「八思巴文」,這就說明在元代已有部分官辦或半官辦的窯場,用來燒制供奉朝廷的器皿,這也為明初龍泉官窯的設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由於元朝對外貿易的發展,瓷器大量出口,需求量激增。在這樣的背景下,元代龍泉窯迅速向甌江和松溪兩岸擴展,使大批的瓷器能通過順流而下水運,真達當時重要的通商口岸——溫州和泉州,銷往全世界。元朝後期,隨著民族矛盾的加深和社會的動蕩,龍泉青瓷的生產受到嚴重影響。

明代龍泉窯是不是官窯?是否已經走向衰落?這兩個疑問終於有了答案。2006年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龍泉市博物館聯合組建了由13人組成的考古隊,對大窯龍泉窯遺址的楓洞岩窯址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這次發掘的楓洞岩窯址,其燒成年代為元、明時期,出土了以噸計算的大量瓷器,大多為明代龍泉青瓷。這些瓷器製作工整、紋樣精細、釉色滋潤、器形龐大。特別是有些器形明顯不是一般的民用器,毫無疑問屬於官窯器。考古隊經過四個月的野外工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窯龍泉窯遺址的楓洞岩窯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突破。經過專家論證,確認這個窯址是明代宮廷用瓷的產地。這次發現顛覆了此前「龍泉窯至明代已衰落」的說法。專家認為,這一發現在學術上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實在明代洪武年間,也有文獻記載當時供奉皇宮、貴人用的器皿仍由「饒(景德鎮)、處(麗水龍泉)等府燒造」。

明代的官窯延續了元代的大器風範,將厚實雄渾的審美理念發揮到極致,從目前—些明初龍泉官窯青瓷碎片及結合傳世完整器來看,明代龍泉官窯在燒造工藝上達到了一個難以企及的巔峰,無疑代表著龍泉青瓷燒造史上的最高水準。官窯青瓷主要以刻花為飾,精美絕倫,花紋與青如翡翠的釉色融為—體的工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高度。此外,明代早期的民窯器也有不少精品,明初龍泉窯的規模和數量也不容小覷,以往被忽視,現在可以重新認識和評價了。明朝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海外貿易促進青瓷生產。成化、弘治以後,青花瓷興起,加之中國航海事業衰落,明王朝實行海禁,青瓷外銷量銳減,大窯、溪口一帶瓷窯紛紛關閉,大白岸至安仁口一帶瓷窯改燒民間通用青瓷、造型、燒制都不及以前精緻。窯數減至約160多處。

到了清初龍泉窯場所剩無幾。清中葉,僅剩南窖、瀑雲埠頭村、青溪孫坑村等地70餘座窯。產品胎質粗糙,釉色青中泛黃。唯孫坑村范姓窯技藝家傳,堅持燒制至民國初期。盛極幾個朝代的龍泉青瓷至此花之凋零。

清末民初,德國、美國、日本先後有人來龍泉搜羅古青瓷,其後國內的古董商們也紛至沓來。由此產生的連鎖反應,就是龍泉境內挖掘古窯址和盜掘古墓成風,另一方面,龍泉當地研製仿古青瓷之風盛行,一批民間制瓷藝人紛紛加入此行。清光緒、宣統年間,孫坑的范祖紿、祖裘兄弟制仿古青瓷名噪一時。民國初期,龍泉縣城廖獻忠仿古製品幾乎可以亂真,還有寶溪鄉陳佐漢、張高禮、李君義等也都是仿製高手。民國後期,龍泉青瓷窯火幾乎完全熄滅,大窯群落已經變成荒丘一片,留下的只是遍地的碎瓷片。

1949年建國後,寶溪一帶民間窯廠雖然能仿製古龍泉青瓷,但人數不多,工藝落後,成品率極低,釉色優劣不穩。

1956年,龍泉瓷廠恢復生產。浙江博物館收藏了一批解放後燒制仿龍泉窯的產品,主要是根據南宋龍泉窯器物形制,其中有雙魚洗、鬲式爐、牡丹紋大瓶等器物。

1959年5月,曾任浙江省輕工廳廳長、浙江省副省長的翟翕武在參觀龍泉瓷廠時,用「雨過天青雲破處,梅子流酸泛綠時」來讚歎龍泉青瓷。

1975年,按照周恩來總理「要恢復青瓷生產」的指示,浙江省由八位專家組成仿古小組,在第二年春天點燃了恢復龍泉青瓷的第一爐窯。

1988年1月13日,大窯龍泉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列入國家100處重點大遺址。

2006年5月20日,龍泉青瓷燒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浙江省龍泉市的徐朝興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2009年9月30日,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正式入選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世界歷史的文明長廊里,龍泉青瓷得到了應有的地位,成為人類共享的文明成果。

二、工藝特色

每當說道什麼是青瓷時,人們就會想到「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這九個字。但這只不過是一個概念性的表述,要真正系統性去了解它的工藝特色,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

青瓷作為中國傳統瓷器的一種,以瓷質細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而斑斕著稱於世,堪稱瓷中之寶,珍奇名貴。唐代詩人陸龜蒙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詩句讚美青瓷。青瓷是在坯體上施以青釉(以鐵為著色劑的青綠色釉),在還原焰中燒制而成。但有些青瓷因含鐵不純,還原氣氛不充足,色調便呈現黃色或黃褐色。中國歷代被稱為縹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唐代的越窯、宋代的龍泉窯、官窯、汝窯、耀州窯都屬青瓷窯系。不過原始青瓷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在我國商周遺址和墓葬中,先後出土了許多原始青瓷及殘片,因其氣孔較大,胎料中雜質較多,釉色還不夠穩定,故稱為原始青瓷。青瓷發展到東漢有了重大突破,僅在浙江上虞就發現了四處東漢瓷窯窯址,對其中的出土瓷片做了科學測定後,發現含鐵量比原始青瓷少,胎體呈灰,青瓷白色,胎質燒結,吸水最低的一片僅有0.16%,燒成溫度為1310℃,採用龍窯焙燒,顯微鏡結構與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達到較高水平。說明東漢時期青瓷燒造技術已達到成熟階段。因浙江上虞一帶曾是古越人的故鄉,戰國時屬越國管轄,唐朝時稱越州,所以這一帶的瓷窯統稱越窯。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燒制青瓷更為普遍,瓷窯增加,其中品質最高、規模最大的當屬龍泉窯了。

龍泉窯青瓷,傳統上分哥窯與弟窯兩大系列。

哥窯,其重要特徵是釉面開片,這是發生在釉面上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原本是瓷器燒制中的缺陷,後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律,有意識地讓它產生開片,裂紋無意而自然。紋片多種多樣,以紋道而稱之有鱔魚紋、黑藍紋、淺黃紋、魚子紋;以紋形而稱之有綱形紋、梅花紋、細碎紋、大小格紋、冰裂紋等,總名為百極碎。真可謂天工造就,更符合自然樸實、古色古香的審美情趣。一般來說,大器小開片者和小器大開片者頗為珍貴。哥窯釉質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如同凝脂。色調豐富多彩,月白、灰黃、粉青、灰青、油灰、深淺米黃等諸色。通體釉面被粗深或者細淺的兩種紋線交織切割,紋線為黑黃相間,俗稱「金絲鐵線」。哥窯瓷土脈微紫,質薄,因為土質含鐵量較高,燒胚時發生還原,瓷器胚呈紫黑鐵色,瓷器沒有塗釉的底部顯現瓷胚本來的鐵色,叫「鐵足」,而釉彩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稱「紫口鐵足」。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故通稱「聚沫攢珠」。哥窯的釉內氣泡不僅僅只是「攢珠」,還顯現出一種比「攢珠」稍大一點的氣泡稱作「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說哥窯有大小不同的兩種氣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間雜錯落,而是較為整齊地排列在一起。聚球氣泡比攢珠氣泡數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內壁,像一個很厚的環。「攢珠聚球」也是鑒定哥窯的重要依據。哥窯器物傳世的以各式瓶、爐、洗、盤、碗、罐為常見。

弟窯,習慣上稱龍泉窯,被譽為民窯之巨擘。其基本特徵是:釉面無紋片,胎白或底足呈朱紅,釉色青翠有如碧玉,光澤柔和,晶瑩滋潤,勝似翡翠。釉色以梅子青和粉青為極品。梅子正青,色如掛枝初梅,青翠碧綠,瑩澈剔透;粉青,色似淡青湖水,柔和明凈。還有月白、豆青、淡蘭、灰黃等不同釉色。

南宋時期龍泉窯以石灰鹼釉替代以往的石灰釉,這是一個很有創造性的巨大進步。石灰鹼釉的特點是高溫粘度大,燒成時不易流釉,這樣,釉層就可以施得厚一些,使器物的外觀顯得比較飽滿。

南宋的陶瓷工匠們還通過控制燒成溫度和還原氣氛,使這類釉的外觀獲得一種柔和淡雅,有如青玉一樣的藝術效果。其中以粉青和梅子青釉最為著名,標誌著龍泉青瓷達到了顛峰。梅子青釉的釉層厚達1.5毫米以上,比粉青釉更厚,燒成溫度也比粉青釉要高,在1250—1280℃之間,有著較強的還原氣氛,釉層略帶透明,釉面光澤亦較強,釉色可以與翡翠篦美。

粉青和梅子青釉,其所配的胎基本上都是白胎。胎色對釉色起到一定的襯托作用,古代龍泉青瓷一般都要在胎的配方中摻加一定量的紫金土,其目的就要降低胎的白度,使胎色在白中略帶些灰的成分,甚至成為灰黑色,這樣便可使釉色深沉,而不致過於顯露。不同類型的釉色所要求匹配的胎色也不一樣,比如粉青釉要求白中帶灰,梅子青釉要求白度高一些,或白中略帶灰。

元代龍泉青瓷的胎質要比宋代的粗厚,但仍很堅緻,白中閃灰,施釉厚,釉面雖不如南宋時潤澤,但很光亮,有很強的玻璃質感,呈黃綠色或蔥綠色。龍泉青瓷的成就,與制瓷匠師掌握先進的燒造工藝是分不開的。

在裝飾方面,刻花是龍泉青瓷的傳統裝飾工藝之一,北宋時期曾經盛極一時。但到了南宋,由於石灰鹼釉的運用和多次上釉技術的掌握,龍泉青瓷往往是素麵朝天,以釉色取勝,如再行刻花就很容易被厚釉所覆蓋。於是,堆塑和浮雕為裝飾手段則應運而生,產生了獨具特色的龍鳳、雙魚、蓮瓣、人物紋等具有立體感的紋樣,從而進一步加強了裝飾藝術的美感。到了元代,又流行露胎、貼塑、模印、鏤空、點彩等等裝飾手法。多在碗、盤、洗的內心貼雙魚、小兔、荔枝、飛龍等,早期的紋飾比較簡單,以後逐漸繁複。

龍泉青瓷的造型豐富多樣,器型有盤、碗,罐、爐、執壺、洗、瓶、尊、高足杯、高足碗、筆筒、筆架、水盂及人物塑像等。碗和盤多菱口或葵口,圈足施釉,足底靠圈足一圈無釉,中心有釉,俗稱「臍狀釉」。罐有荷葉形蓋罐、高裝蓋罐、雙系小罐等。瓶有梅瓶、環耳瓶、連座瓶、琮式瓶等。尊有鳳尾尊、獅座尊。塑像有觀音、達摩、佛龕等,人物的面部一般無釉,呈紅褐色澀胎。其中尤以仿商周青銅器的鬲式爐,仿玉器的琮式瓶和仿漢代銅壺等器物最為精緻。

現代的龍泉青瓷,在忠實地繼承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的基礎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銅色釉、高溫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葉未色釉、烏金釉和天青釉等。工藝美術設計裝飾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瓏、青瓷釉下彩、象形開片、文武開片、青白結合、哥弟窯結合等。

所謂哥弟結合,就是當下龍泉的瓷藝人經過了無數次的失敗,一次又一次的在磚窯里調製泥土收縮比例,掌控燒窯溫度,並克服來之釉色配方的困難。在一方面要保持哥弟窯特色的同時,又融入新的時代特色,並要將二者完美結合,使新的瓷器技術既有豐富的裂紋,又有光滑的手感和整體感。

三、瓷名遠播

在中國對外貿易的歷史上,有一條漢代開創在漫漫大漠中的「絲綢之路」,深受世人矚目和敬仰。但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被重視的程度要相對小些。在宋代,把這條海上的貿易之路,稱作一條「青瓷之路」更為合適。

北宋時,官方就在我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明州(寧波)、杭州、泉州設立了「市舶司」,直接與海外各國進行貿易,龍泉青瓷在對外貿易商品中就成了主導地位。立國於江南的南宋政府,更把海外貿易作為解決財政困難的有效途徑之一。對外貿易量的增加更加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龍泉青瓷在當時是「窯群林立,煙火相望,江上運瓷船往返穿梭,日夜繁忙。」瓷器經甌江出海,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

元代隨著貿易的發達,龍泉青瓷作為主要產品之一,通過寧波、溫州、麗水等港口大量銷往印度、斯里蘭卡、東南亞等數十個國家。

明代龍泉青瓷傳入歐洲,倍受青睞,身價不菲。歐洲人後來用世界著名舞劇《牧羊女亞斯泰來》中的男主人公的名字「雪拉胴」來稱呼高貴、優雅的青瓷。

1976年,韓國在新安海底的一艘元代沉船上,打撈上來的中國瓷器達17000多件,其中龍泉青瓷的數量居然有12000多件。從這上面可以看出,龍泉青瓷在當時中國瓷器的對外貿易中,所佔據的首要地位。

多年來世界各地陸續發現了許多古代龍泉青瓷,在世界眾多博物館都收藏有龍泉青瓷,並被視為珍品。印尼首都雅加達有一座馬利克(印尼第三任副總統)私人博物館,藏品中有1500多件中國古瓷,其中有許多是宋、元、明的龍泉青瓷罐和大盤。法國巴黎的吉美博物館,館藏中國文物中,以瓷器聞名於世,數量竟達12000多件,其質量之精,有些在國內也罕見,還有些屬孤品,這其中,就有許多是龍泉青瓷。龍泉青瓷揚名海內外,在世界各地享有很高的聲譽,受到世界各大博物館的追捧,只要收藏瓷器,幾乎都會有龍泉青瓷。在民間同樣倍受藏家喜愛,在收藏市場,拍賣價格屢創新高。

四、再造輝煌

龍泉青瓷經過五十年的恢複發展,到今天已經步入了一個全新的繁榮期,不但藝術瓷在國內外絢麗綻放,保持擁有中國馳名商標和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等品牌優勢。而且日用瓷也在當今綠色環保的大潮流中,有了廣闊的市場前景,按照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來發展,加快青瓷產業與世界接軌,培育出許多日用青瓷企業。截至2010年底,龍泉市青瓷企業達280多家,從業人員約13700多人,年產值約6.3億元人民幣,並將以年均12%的增幅增長。

龍泉青瓷近年來得到飛躍的發展和當地政府的重視是分不開的,作為龍泉市的城市金名片之一,市政府對其保護和傳承,採取了許多實際措施。首先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2009年,龍泉市政府新建立了「龍泉市青瓷寶劍產業保護和發展局」和「龍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兩個專門機構,負責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的保護工作和傳承任務。進一步開展龍泉青瓷古窯址的調查、發掘和搶救性保護工作。至2010年,龍泉市已有21個不同級別的龍泉青瓷古窯址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源頭上保護青瓷文化和青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與長久性生存,保護瓷土礦產這種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研究和整理相關龍泉青瓷史料,編撰出版系列龍泉青瓷圖書,為總結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推廣龍泉青瓷文化打下基礎。

雖然龍泉青瓷湧現出了一批技藝精湛的工藝美術人才,其中不乏國家級和省級的大師。但隨著青瓷產業的加速發展,一線技術人才就面臨著嚴重的短缺。我國傳統上的技藝傳授都是遵循「父傳子、師傳徒」的方式,龍泉青瓷也不例外。這種傳授方式有它的優點,能夠保持技藝的原始性,傳統技藝特徵不易消失,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代表性傳承人」。但它最大問題在於缺乏廣泛性,技藝的普及就很困難。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通過學校開設專業的方式,才能滿足產業化的人才需求。

2003年9月,龍泉職業高中正式開設了陶瓷工藝專業。政府撥30萬元專款給學校買了拉坯機、噴釉機、壓模機等設備,添了2座液化氣窯。

2005年。龍泉中等職業學校與龍泉市高級職業學校、龍泉進修學校三校合併,改擴建為一所上規模的青瓷專業特色學校。目前,該校已成為龍泉青瓷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中心,陶瓷工藝專業招生幾乎年年爆滿,畢業生供不應求,未等到畢業就被企業爭先預訂一空,企業需求量日益提高,專業建設規模逐年擴大,學校被評為浙江省非遺傳承教學基地。

龍泉在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上面不遺餘力,大力培育龍泉青瓷燒制技藝傳承人隊伍,確保龍泉青瓷的可持續發展與代代傳承。設立終身藝術成就獎,擴大青瓷藝人的社會影響力。獲得終身藝術成就獎的青瓷藝人每月享受政府津貼,並享受終身醫療保險。2008年,龍泉市投入巨資營建龍泉青瓷文化創意基地。這是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的最大傳承基地,整個工程預計投資10億元,總用地約43.7公頃。這一項目被列入浙江省重點建設項目,規劃中主要有龍泉青瓷博物館、青瓷大師園、國際陶藝村三大功能區。該基地以青瓷文化為主題,集文化傳承、文博展示、學習交流、創作教學、收藏鑒賞、旅遊觀光等功能於一體,力爭成為中國龍泉青瓷文化的研究和對外交流中心、陶藝人才培養基地和浙江省文化產業基地。隨著中興龍泉青瓷宏偉規劃的實施,龍泉青瓷將會有一個超越千年歷史的新發展!

龍泉青瓷厚積薄發,挺進杭州,入駐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幾位青瓷藝術大師在現場的精彩演繹,海內外遊客展示了全球陶瓷界首張「人類非遺」名片的獨特魅力。

龍泉市自2002年舉辦第一屆「中國龍泉青瓷·龍泉寶劍節」以來,從2007年開始每年舉辦,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了五屆,是一場集文化、旅遊、經貿於一體的國際性商旅文化節慶,並成為浙江省重點扶持的18個文化節慶活動之一。龍泉市還與杭州西博辦簽署了《關於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的備忘錄》,成為西博會的分會場,藉助西博會這一平台,整體推介龍泉節慶、劍瓷和旅遊產業,進一步擴大城市影響力,打響節慶品牌。

第六屆中國龍泉青瓷·龍泉寶劍節暨中國古陶瓷學會2011年年會將於2011年11月16日拉開帷幕,由中國古陶瓷學會、浙江省文化廳、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浙江省旅遊局主辦,龍泉市委、市政府承辦。活動以「劍瓷龍泉·韻耀東方」為主題,將開展「哥窯尋蹤」中國古陶瓷學會2011年年會暨龍泉窯學術研討會,央視《尋寶》欄目走進龍泉,龍泉青瓷設計創新大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全力展示「活力龍·幸福泉」新形象。

龍泉青瓷,人類文明史上優秀的碩果,雖然跨越了千年,但它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青瓷文化依然熠熠生輝,在倡導繼承、發展、創新的今天終於迎來了新的輝煌。

2011年10月26日 於桐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劍瓷 的精彩文章:

TAG:掌上劍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