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三桂投降清朝真的是為了陳圓圓嗎?

吳三桂投降清朝真的是為了陳圓圓嗎?

公元1644年,為明崇禎第17年,也是明王朝最後一年。這一年所發生的事情,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今後幾百年的命運,而肇成這一切的便是本文的主角吳三桂。民間有個流傳已久的說法,吳三桂是因為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奪走,才降而復叛,向滿清攝政王多爾袞投降,引清兵入關,那麼事實真的是這個樣子嗎?

讓我們回到當時的歷史現場,仔細剖析隱藏在史料下的蛛絲馬跡,也許會得出不一樣的答案。

這一年的一月,李自成於西安建立大順政權,改元永昌。隨後誓師東征,渡黃河而入山西。一路勢如破竹,十餘萬宣大邊軍望風而降,大順軍二月初八日便攻佔太原。

面對危局,明王朝決定放棄孤懸於關外的寧遠,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急調其率關寧軍入京勤王。

令人奇怪的是,吳三桂接到命令後,並沒有星夜兼程,以國家危亡為重,而是借口要攜帶關外的百姓,直到三月上旬才撤出寧遠,十六日方才抵達山海關。此時李自成已兵臨北京城下。

三月十七日,大順軍開始圍攻北京九門,十九日便破彰義門殺入北京城。崇禎皇帝瘋狂砍殺一眾妃嬪之後,於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不見一人前來,走投無路之下,自知被群臣拋棄的他最終登上紫禁城後的煤山自縊而亡,死後留書一封,把責任丟給諸臣,言無面目見祖宗,最後希望大順軍勿傷百姓。(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只是不知他死前想過沒有,既然他如此心念百姓,而李自城張獻忠也曾經是他的百姓,那為何依然活不下去要起來造反呢?

此時的吳三桂手握五萬遼兵,處於北京與山海關之間,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他接下來的選擇,每一步都對歷史影響重大。

李自成進城以後,雖然將拷掠百官,籌措軍費當成了重中之重。但是為了拉攏吳三桂,卻也頗費一番心機,不僅派遣已被封為定西伯的降將唐通前去山海關勸降(盛誇自成禮賢,啖以父子封侯),好生安撫了他住在北京的父親吳襄,沒有向吳家追繳一分一毫。還專門將他的愛妾陳圓圓接入宮中,交由太監王永章負責照料,尋常人等休想靠近一步。

站在歷史與命運的十字路口,吳三桂開始了他一系列精彩的表演。二十五日,他向大順投降並獻上了山海關,可是二十七日,吳三桂趁夜回師又重新將奪山海關奪回,隨後他給他的父親吳襄寫了一封信,解釋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聽說李自成手下的大將劉宗敏將陳圓圓納為私有(前日因探報劉宗敏掠陳妾),於是他向滿清借兵(所以起兵殺賊殆盡,已向清國借兵),可又恐怕消息錯誤(本擬長驅直入,深恐陳妾或已回家、或劉宗敏知悉乃兒妾,並未殺,以招兒降。)所以來信詢問。明眼人都知道這封信表面是寫給他的父親吳襄,但吳襄為了保命,肯定會第一時間把信交給李自成。這封信應該就是吳偉業那句聞名遐邇的衝冠一怒為紅顏的由來。正因為這句詩,吳三桂和陳圓圓之間的感情故事成為了中國民間津津樂道的談資。

事情發展到現在彷彿只是個誤會,既然看起來似乎因愛妾被奪而起,那麼派人告訴吳三桂他的愛妾原封不動即可解決。於是李自成寫信告訴吳三桂,對他的行為表示諒解,並重申了對於吳襄和陳圓圓的保護。四月一日,收到信的吳三桂後果然馬上幡然醒悟,再次交出山海關的防務,又一次率領軍隊向北京進發。為了向大順表示自己的忠心,吳三桂還於沿途張貼安民榜文,告訴沿途居住的老百姓,他麾下的軍隊可是一支文明之師呢(帥所部朝見新主,所過秋毫無犯,爾民不必驚恐)。

當所有人都認為大事已定的時候,四月四日夜,吳三桂突然縱兵大掠,星夜北返,又一次將山海關奪回。

這次叛變之後,吳三桂發出了一篇著名的檄文,其中最後一段,寫得格外慷慨激昂,彷彿蘇武再世,文天祥重生(我父赫赫宿將,矯矯王臣,反愧巾幗女子,父既不能為忠臣,兒亦安能為孝子乎?兒與父訣,請自今日。父不早圖,賊雖置父鼎俎之旁以誘三桂,不顧也)。

從繳文中來看,他大義凌然地痛斥自己的父親竟然不能做大明的忠臣,於是奮而與之決裂,就算李自成當他的面將老父丟入沸鼎,也不能改變他忠於大明的拳拳之心。此番陳詞的確相當動人,不過聯繫到前幾日,他剛剛在安民告示里,親口說去北京朝見新主。這種迅速翻臉不認的能力,實在是令人佩服。而且他如此反覆,更證明了他絲毫不顧忌被李自成當做人質的家人與愛妾的性命安危。

那麼吳三桂這一切的所做所為究竟是為何呢?當然不是為了他的愛妾。聯繫到他之前宣稱向滿清借兵,我們似乎可以看出端倪,吳三桂其實一直在權衡利弊,此時若向大順稱臣,縱能獲一時恩寵,但長久之後,地位肯定比不上常年跟隨在李自成身邊的宿將。而向滿清借兵,如果可以成功,一時風雲際會之下,未必不可以重複五代時期後晉石敬瑭的故事。這點從他寫給多爾袞的求援信中可以看出。(念之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滅流寇於宮庭,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當年後晉高祖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酬,並尊比他小十歲的耶律德光為父,引契丹派兵相助,打敗了後唐李從珂,雖然留下千載漢奸的罵名,最終被永遠地釘在華夏民族的恥辱柱上,卻也成就了他本人帝位。

不過吳三桂卻錯算了一件事,那就是多爾袞的野心。多爾袞他要的可不是什麼土地財帛,他想要是整個華夏神州!

四月初九日,多爾袞原本從瀋陽起兵(頃日九王聞中國本坐空虛,數日之內,急聚兵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無不從軍。成敗之判,在此一舉),意圖從薊州、密雲破邊牆而伐明。在接到吳三桂的求援信後,多爾袞率軍馬上轉向遼西走廊,直奔山海關而來。狡猾地多爾袞看穿了吳三桂的真實想法,他在回信中沒有理會吳三桂裂地以酬的條件,而是誘其投降,並許諾晉封吳為藩王。(今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

面對多爾袞的給予的條件,吳三桂依仗手頭還有幾萬關寧軍作為資本,暫時還沒有動心。他在寫給多爾袞的第二封信里,對其將自己晉為藩王的許諾不置可否,只是希望清軍加快趕來(今三桂已悉簡精銳,以圖相機剿滅。懇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夾攻,逆賊可擒)。同時他又一次向李自成詐降,使大順軍在路上多浪費了三天的寶貴時間。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與多爾袞同時率軍趕到山海關。因為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多爾袞決定先按兵不動,隔岸觀火。

由於白天與李自成的交戰過程中,接連不利,為了避免兵敗覆滅,吳三桂放棄了成為石敬唐的幻想,認清現實。連夜馳入清軍大帳,向多爾袞當面輸誠,受封為滿清平西王,相約兩軍聯手作戰。次日,清軍突然出現在一片石戰場,向大順軍側後發起進攻,前後夾擊之下,李自成迅速潰敗。

遭受敗績的李自成,於撤往北京的途中,為了發泄對吳三桂的憤恨之情,將隨軍的吳襄處死,並將頭懸掛在一根高桿之上。隨後似乎是預見了自己將來失敗的命運,他下令將俘獲的崇禎的三個皇子和其他幾個明朝蕃王全部釋放,每人發放路費銀兩,並囑咐他們在逃亡的路上不要被清軍發現。而與此同時,那個前不久還號稱要做大明忠臣的吳三桂正督率全軍立刻剃頭,如有不從者,當即斬首。從此之後,他的部隊成為了滿清入侵中原的急先鋒。

由此看來,吳三桂的每一步行動,不論是從山海關前的數次反覆,還是後來於昆明用弓弦親手勒死永厲帝,都是在精打細算後,所做出對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選擇。明末這樣的混蛋太多,於是都把他當成擋箭牌,在勒死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之前,雖然其頭上頂著金錢鼠尾,但由於他的任務是主要追擊李自成的大順軍,且舉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口號,他的名聲一時間在士紳中還是不錯的。那些為吳三桂辯護,說他無奈投降的人,其實是想說自己也很無奈啊。細究一下,就算邏輯感人,那也不管不顧了。

明末士大夫們整日讀聖賢書,滿口仁義道德,以忠義二字自居,平日里互相攻訐,結果事到臨頭,剃髮易服者如過江之鯽,全是些水太涼,頭皮癢之流的人物。用現在的話說,都是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國人讀聖賢書兩千年,名分二字謂之高於生死,有些人實在過於混蛋,生前名要不了,只好追求身後名。

滿清定鼎之後,吳三桂以平西王之尊,派人攜重金希望吳偉業改掉,衝冠一怒為紅顏之句,就是一種配合市井傳言的故意表演,無非是為了給自己當漢奸的行為做掩飾而已。

實際上結合吳三桂于山海關前數次反覆的行為,就知道他既不會在乎自己老爹也更不會在乎一個小妾的死活。

畢竟對於這種梟雄人物來說,小妾可以再娶,兒子可以再生,老爹死了可以上香,自己的榮華富貴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作者 :楚惜刀,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

——————————————————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原創發布,未經作者本人及微信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才是戰爭 的精彩文章:

坐在路中央打坦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這位射手說:爽
帝國墳場名不虛傳,蘇軍屢受伏擊,在阿富汗戰場吃大虧

TAG:這才是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