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帝黎同用,僧俗共享」原來說的是它

「帝黎同用,僧俗共享」原來說的是它

在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就是青瓷與白瓷了,建盞斷代800餘年,能成功恢復並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起來,是難得而又幸運的。

建盞對於很多人來說,是神秘的,沒有青瓷、白瓷的通透與色彩,但它依舊憑藉自身「獨特」的美贏得了無數茶人的心。

何為建盞?

建盞,建之甌也,始制於北宋,盛興於宋朝野,自皇室至市井,人人皆以得一建甌上品為幸事。為何?宋茶道,以龍團茶粉為尚,拌熱湯於甌,可見白茶湯於烏甌,茶筅擊拂,茗戰來也,亦謂之鬥茶。

然歲月流逝,茶道至元代,飲茶皇室為草原之族,廢團茶,改貢散葉茶,且皇室崇尚青天白雲,喜好青花白瓷,故龍團茶粉式微,茶道變也,建窯亦隨之停火,止於元初。觀之宋元茶史可知,皇室茶道變,茶盞亦變。

可謂一念生,一念死。今之建盞,當以宋元茶史為鑒,知茶道之心,乃茶盞之命。哀莫大於心死。故當下建盞,可復尚宋之茶道,從而興建盞也。

帝黎同用,僧俗共享

官窯燒制的瓷器在中國古代是高貴身份的象徵,不但價格昂貴、產量稀少,更被作為「皇室特供」,進獻御前,處於社會底層的貧困百姓,可能終其一生也無法目睹御窯瓷器的絢爛光輝。

但是建盞不僅深得皇帝喜愛,被列為皇帝賜茶的專用茶具,而且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隨意使用,甚至寺僧用來喝茶、托缽僧用來化緣都可以。

建盞這種「無論貴賤而天下通行」的品格,是古代其他官窯瓷器所沒有的。

對於許多人而言,相比於更為普遍的青瓷和白瓷,光彩奪目的建盞美則美矣,但卻稍顯神秘。建盞斷代800餘年,能成功恢復並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起來,是難得而又幸運的。

建盞之美得從宋代開始。

宋代整體「崇文抑武」,實行「文人治國」,於是雅緻、內斂、含蓄、雋永的審美情趣及理念成為一時風尚。這是個植根於生活,而又不斷發掘的時代。

它們有一種近乎細緻的審美,宋詞和宋瓷均是如此。人會用心去體會一個小小的細節,從柳樹的新芽,到黃昏的瀟瀟雨,再到到人們頭上輕輕顫動的一個首飾,如「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一般。

宋瓷也是如此。它更多的依靠其質感、顏色、器型,更單純的去表現美。這也是宋代茶的審美,它紮根於儒釋道思想體系,講究的是深層次的、有內涵的、脫俗的、耐人尋味的美,注重的是意境。

於是這個時代成就了建盞的美。建盞的優秀作品的稀有性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則是每一隻茶盞都有特鮮明的個性,就如同汝窯、哥窯那些絕不重複的開片。

建盞之美則來源於其自然,脫俗,幽玄,枯高,靜謐之美,它與茶的精神內涵不謀而合。

對這種美的追求終將回到外形。一方面,建盞為胎體含有較多鐵元素,燒制後,胎骨給人感覺多位灰色調,胎質粗糙且堅硬,俗稱為「鐵胎」,除保溫功能外,另有一種樸素。另一方面,建盞釉面整體肥潤,由於其正燒的方法,故其口沿釉層較薄,內底其釉面普遍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釉面在高溫下流動形成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粗放中透露著自信和細膩。

最後則是其釉面所表現的奇特的花紋,其色從灰、褐、銀白、銀藍、金黃、彩色不等。在高溫熔燒過程中,由於窯內火候的高低和氛的變化,使釉面產生捉摸不定的諸多花紋形式。

這些釉面花紋與華麗的彩繪或繁縟的雕飾不同,是釉料在一定的溫度和氣氛中產生變化的結果,似為「窯神」之作,產生了特殊的藝術魅力,陶瓷工藝界稱之為「窯變」。由於非人力所為,因而更顯名貴。

每一件光輝奪目的建盞,都是由時間、溫度和流動的釉水,共同慢慢醞釀出來的獨一無二的結晶。這些深邃神秘、光貴奪目的建盞,從宋代一路來到今天,脈脈地向我們訴說著一個關於瓷土、釉水和溫度的奇妙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盞堂 的精彩文章:

你問我為什麼每天都要喝茶?
建盞界三大謠言,你可曾深信過

TAG:古盞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