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水寒老師讀《論語》:是不能還是不為
今天,我們繼續推出「水寒老師品讀《論語》」第五期,讓我們一起走進經典。
好啦~下面就來聽聽水寒老師是如何讀《論語》的 。
體悟學習的智慧——
是不能還是不為
【原文】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譯文】
冉求道:「不是我不喜歡您的學說,是我的力量不夠。」孔子道:「如果真是力量不夠,走到一半會再走不動了。現在你卻沒有開步走。」
【補充材料1】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譯文】
孔子說:「聽我說話始終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顏回一個人吧!」
【補充材料2】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譯文】
孔子談到顏淵:說到:「可惜呀(他死了)!我只看見他不斷地進步,從沒有見他停留。」
【補充材料3】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
孔子說:「發大財,做大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不正當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貧窮和下賤,這是人人所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方法拋掉它,君子不擺脫。君子拋棄了仁德,怎樣去成就他的名聲呢?君子沒有吃完一餐飯的時間離開仁德,就是在倉猝匆忙的時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補充材料4】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譯文】
孔子說:「我不曾見到過愛好仁德的人和厭惡不仁德的人。愛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沒有的了;厭惡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只不過不使不仁德的東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誰能夠某一天使用他的力量於仁德呢?我沒有見過力量不夠的,大概這樣的人還是有的,我不曾見到罷了。」
【補充材料5】
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孟子》
【譯文】
孟子說:「要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個人為老年人揉揉胳膊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願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水寒說】
程子曰:「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用心,聖人之所以至於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可見矣。」(《讀法》第一則)
這一則堪稱程子論述如何讀《論語》的核心。
「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課不治而明。」這是極言《論語》《孟子》在儒家經典中的重要地位。
事實上,一方面,讀懂《論語》《孟子》,確實有助於學習《六經》,但反過來,也不可以忽視《六經》的作用,讀了《六經》,對更深入地理解《論語》《孟子》,也有莫大的幫助。
「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用心,聖人之所以至於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這句話意在闡明讀《論語》時「讀者(吾)與聖人之間的位置關係。
有的人讀《論語》,是抱著挑戰質疑的心態來的讀的。覺得非要抓出這本書中聖人哪句話說錯了,以此來顯示我比聖人更為高明。從心理學上來說,如果以先入為主的質疑心態去讀,很可能很多有營養有價值的內容就被我們忽略掉了。
這種心態主要來源有二,一種是聽了別人對《論語》的批判,於是覺得《論語》一無是處,於是挑戰質疑心就起來了。另一種是聽了別人對《論語》無以復加的崇拜,於是自己想非要找出點兒毛病來不可。
抱著這種挑戰質疑的心態讀,會出現什麼樣的情形呢?
一抓住了諸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樣的話,就開始大肆抨擊起來。看看,聖人是典型性的性別歧視,連最基本的男女平等的道理都不懂,怎麼還可以稱為聖人呢。
且不說你對「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話理解得是否正確,就單單因為抓住了你覺得有問題的幾句話,只見樹木,尤其是只看到那幾株歪脖樹,而看到不見大片的森林,忽略了更多有價值的東西,那就是特大的損失了。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孔子釣魚,不用大繩橫斷流水來取魚,用帶生絲的箭射鳥,不射歸巢的鳥)這種最樸素的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觀念,是不是值得我們讚歎呢?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孔子的馬棚失了火。孔子從朝廷回來,道:「傷了人嗎?」不問到馬?)這種人本主義思想難道不值得讚歎嗎?
※歷史傳記、社科人文、懸疑推理、勵志溫暖……你偏愛哪款?
※聽水寒老師讀《論語》:是進還是退,由你自己來決定
TAG:光明微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