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嘉德51期仲夏拍賣會中的清乾隆瓷器

嘉德51期仲夏拍賣會中的清乾隆瓷器

清乾隆的瓷器一直受藏家喜歡,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古代的精華,一面吸收西方藝術。外觀造型大部分比較規整,除常見器型外,出現了一些奇巧怪誕的物件,主要用於賞玩,被稱作「渾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此時盛行在琢器上使用轉心、轉頸等技藝手段,製作工藝極其精緻。


清乾隆 紫檀框嵌瓷仿銅胎畫琺琅雉雞牡丹圖雙面插屏

嘉德51期仲夏拍賣會中的清乾隆瓷器

尺寸 高34cm 估價 RMB  750,000-1,000,000

本品屏心鑲嵌長方瓷板,背面以細砂墊燒,為典型乾隆朝瓷板製作工藝,正面繪製雉雞牡丹圖,畫面右下山石嶙峋,雉雞蹲伏於突出立峰之上,顧首相盼,尾羽描畫細緻,纖毫畢現。山石間隱有另一雉雞,與前者遙遙相望,構圖靈動巧妙。本品山石繪法與一般色塊皴擦之法不同,以繁而不亂的墨綵線條表示山石嶙峋濃淡,十分獨特。怪石之前一叢牡丹盛放,花瓣之層疊,花葉之相背,均繪製細膩,且與一般沒骨花卉畫法不同,無論花瓣還是花葉均有墨線勾邊。山石後一樹桃花斜生,畫面右上斜插一枝玉蘭,將畫面構圖布局得疏密有致。

本品在裝飾上的最大特點就是瓷板正面均以「玻璃白」打底,從而掩蓋住原來的釉面,使整個作品的底色顯得微微泛黃。此外瓷板所繪花卉不以沒骨法為之,山石以墨線披麻代替皴擦。上述幾個特點結合起來,從而使本品在視覺上頗似一件銅胎畫琺琅作品。故宮博物院即藏有一件銅胎畫琺琅雉雞牡丹圖瓶,其山石、牡丹、雉雞以及玉蘭等細節及整體構圖均與本品相類。

銅胎畫琺琅是最早出現的一種畫琺琅工藝,創製於康熙時期,由宮廷畫師直接參与創作,是一種專屬於宮廷的藝術形式。在此基礎上,內廷造辦處此後又相繼發明了瓷胎畫琺琅、玻璃胎畫琺琅、紫砂胎畫琺琅等。瓷胎畫琺琅由銅胎畫琺琅發展而來,但在紋飾布局和繪製上均有差異,藝術風格也截然不同。到了乾隆時期,各種宮廷藝術門類均發展至鼎峰。在此時代背景下誕生的本品,以瓷繪表達銅胎畫琺琅之藝術效果,即是對於制瓷技藝的彰顯,亦是對於康熙時期創製銅胎畫琺琅的一種追摹。

插屏另一面為鏡,周以上等紫檀料制屏框及座,選料考究,密度、油性極佳,牛毛紋、金星隨處可見,框額更有水波曲轉若漩渦者,實為難得。邊框格角榫攢窄邊,框邊製為弧形。下屏座邊角線條亦與邊框呼應,絛環板中凸雕三如意雲頭,間以二弦紋相連,披水牙板亦為如意雲頭紋,不過將陽雕化為陰刻,紋飾相同,視覺效果卻不同。四站牙板減地雕為勾連紋。三處紋飾各不相同,相互搭配卻極為協調。

清乾隆 紅釉茶圓 (一對)

嘉德51期仲夏拍賣會中的清乾隆瓷器

尺寸 直徑9cm 估價 RMB  580,000-880,000

本品侈口弧腹,下承圈足,胎薄質堅,造型規整,盈盈一握,恰到好處。杯內壁及底施白釉,外壁施紅釉,釉色明艷動人。底心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乾隆皇帝曾作詩詠宣窯紅釉雲「過腳雲婪尾垂,夕陽孤鶩照飛時。泥澄鐵碹丹砂染,此碗陶成色肖之。」詩中流露出高宗皇帝對於宣窯紅釉盛讚之意。乾隆一朝御窯紅釉器的燒造亦是在聖意之下對於前朝名品的一種追摹。

此式小杯為標準宮廷茶器,於清檔中稱為「茶圓」。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雍正十二美人圖》之「桐蔭品茶」一幅中:美人側坐綉墩之上,一手持扇,一手持一紅釉茶杯,其造型與本品極為相類。由此可見此類作品級別甚高,為帝後御用之茶器。

本對杯最為難得之處在於其兩隻極為成對,不僅造型、尺寸、款識分毫不差,而且外壁所施紅釉也均是一面鮮紅如初凝牛血,一麵粉嫩如桃花蓋雪。在單純憑藉窯工經驗燒窯的古代,能有如此成對之作,可謂天成。


清乾隆 窯變釉貫耳瓶

嘉德51期仲夏拍賣會中的清乾隆瓷器

尺寸 高30.7cm 估價 RMB  400,000-600,000

貫耳瓶器形源自上古青銅器,宋代時開始出現瓷器品種。清代乾隆時期,高宗皇帝好古成癖,貫耳瓶因其端莊古樸的造型而得到乾隆帝的喜愛,當時景德鎮御窯廠因此燒造了大量釉色相異、器形有別的貫耳瓶供乾隆帝賞玩。本瓶即為干朝貫耳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類,其口部略外撇,呈海棠形,頸部兩側飾貫耳,腹部下垂,兩面分飾杏圓形凸起,下承圈足,整器造型端莊。瓶通體施窯變釉,紅藍兩色,交織相融。瓶底心陰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窯變釉為雍正後期唐英督窯時所創,俗語有「窯變無雙」之說。貫耳瓶是窯變釉器物的常用造型之一,自乾隆至清代晚期均有燒造,其中以乾隆時期品質最為優秀。本品為乾隆朝窯變釉貫耳瓶之典型器,其整體釉色比常見作品深沉,更具古樸之氣,且保存狀態良好,流傳至今,實屬不易。

清乾隆 仿成化鬥彩團菊紋蓋罐

嘉德51期仲夏拍賣會中的清乾隆瓷器

尺寸 直徑11.2cm 估價 RMB  380,000-580,000

本品直頸鼓腹,蓋扁圓,整體造型敦實可人。罐胎體緊緻,修胎規整,釉面潤澤,頸下、足上一周以青花分兩色渲染變形如意雲頭,雲頭中心點紅、黃彩。腹部主體鬥彩繪團菊紋,團菊上下分布,背景襯托蕉葉,團菊顏色紅、黃相間,呈品字形分布,其間飾折枝蓮紋,蓋面兩朵團菊均為紅色,蓋延一周繪蓮紋,與腹身團菊間蓮紋相近。整器紋飾設色清雅,繪製精細。罐外底心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款識字體端正,為乾隆中期御窯典型款識字體。

此類鬥彩團菊紋蓋罐為清雍正、乾隆朝對成化御窯鬥彩團蝶紋蓋罐的摹仿與創新之作,製作精細,填彩一絲不苟,級別頗高。在清代宮廷繪畫如郎世寧《弘曆中秋賞月行樂圖》、佚名《歲朝圖》、《弘曆雪景行樂圖》等畫作上,本品往往與茶壺共置於矮几之上,說明本品當時應為藏置茶葉之用。由此可見,本品應與各式三清茶器相同,均是難得的御用茶具。

更為可貴之處在於,存世鬥彩團菊紋蓋罐之蓋多佚散。本品器、蓋均流傳至今,蓋雖小有傷損,但亦是實屬難得。如此製作精巧之作,陳於案頭架間,或事以茶事,可稱藏者之幸。


清乾隆七年(1742年) 粉彩折枝花卉紋十方碗

嘉德51期仲夏拍賣會中的清乾隆瓷器

尺寸 長20cm 估價 RMB  150,000-250,000

本品製為十方形,侈口,腹部十面內收,折腰處再內收,承接十方圈足,整體造型極為複雜,且毫不變形,體現了高超的制瓷水準。碗胎體細膩,通體施白釉,釉面瑩潤。腹部十面以粉彩繪各不相同之折枝團花紋,其中有牡丹、芍藥、菊花、蘭花、桃花等,方寸之間描繪細膩。折腰下脛部亦繪折枝花卉,與腹部十面呼應。外底心墨彩書「乾隆七年旭華堂制」楷書款。寫款順序與常見豎書者不同,為橫書雙行,且其中「隆」字下「生」寫為「正」,是「隆」之異體字。

查閱《明清瓷器鑒定》書後《明清瓷器堂名款一覽表》,在乾隆時期堂名款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旭華堂藏」款之「青花海水蝠碗」,但是對於此堂名款瓷器之制用沒有明確解釋。目前,對於「旭華堂」款瓷器的考證有兩種觀點,其一認為是著有《旭華堂文集》的王奐曾之訂製瓷;另一觀點認為是建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旭華之閣」用瓷。而通過本品「乾隆七年(1742年)」之紀年可知,以上觀點均不準確。其一,王奐曾卒於1735年,早於本品燒造時間;其二,「旭華之閣」建造時間比此碗之紀年晚了二十年,理應不會如此未雨綢繆。

瓷器製作中方器成型比圓器難度大,歷來有「一方抵十圓」之說。本品製為十方,可謂極大地提高了其成型以及燒造的難度。另外本品之紋飾也具有較為鮮明的宮廷裝飾風格。雍正時期即有十方碗及與本品紋飾相似的六方、八方御窯碗傳世。因此本品很可能為乾隆時期宮廷中某堂室之訂製瓷,實為研究與收藏價值並重之收藏首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