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文化而設計 Design for Culture

為文化而設計 Design for Culture

會因為看到好看的建築而覺得很感動,但是真的要說多熱愛倒是談不上,各種東西也是東知道一點,西知道一點,愛好者其實也都算不上。然而各種機緣巧合下,報了林兵老師的講座。其實本來生病想不去的,但是覺得約好了鴿子不是很好,然後挪著挪著去看了。覺得很幸運,挪著挪著去看了呀。

聽完講座,第一個感覺是——story telling真的很重要。本來以為說故事是做營銷的事兒,原來要做一個好的建築師也是要能講一個好故事。這個故事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讓他是一個故事,或者說是炫技,而是要讓建築成為一個空間,一個能夠把人還有文化連結的空間。林老師說,很多市政府希望造一個博物館/美術館,使之成為一個地標,這本身是捨本逐末的。博物館本身應該作為一個社會空間,為其中的展品服務。建築師的設計,應當為文化而設計。不過道理是都懂的,但是要實踐起來起來,卻是很難的呀。

林兵老師說建築要為文化服務,倒是有說方法論的。當他還在貝聿銘的事務所的時候,做蘇博前就做了很多調研。從平江圖(古代地圖)開始,到獅子林、拙政園實地採訪,然後訪民居,聽崑曲,啖美食,最後甚至要選藏品……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設計能夠與城市肌理融為一體,與展品相輔相成。

有大故事,也有小故事。比如說庭院中的片式假山,是對米芾地致敬;院中的紫藤則嫁接了文徵明設計的拙政園中的紫藤;每一個建築單體(不知道這個描述是不是能被聽得懂)都是小小的,即便是圍牆也特意做了隔斷處理,不僅僅是因為蘇博的展品比較小,同時也是因為蘇州民居的開幅都不大;屋頂因為材料原因沒有能用成瓦片,卻用菱形花崗岩拼出了粉牆黛瓦的氣質……每一個細節都說的是對蘇州文化的致敬,也是對蘇州文化延續。

對於木心美術館,印象最深的就是清水混凝土了。不管是講座的描述,或者是之後的提問,都讓人覺的這是一個非常難駕馭的材料。會選擇這個材料是因為覺得木心經歷過文*革,是在一個很艱難的環境中成長的,這樣的材料很符合他的性格。(說故事還是建築師會說咯)然而這個材料,對於桐鄉當地的施工隊來說,絕對是一道超綱題了。於是為了能夠讓清水混凝土發揮他的魅力,當地的施工隊幾乎花了一年的時間來做實驗,摸索工藝,以至於其中一年工程進度幾乎是停滯的。

另外一個印象很深刻的是陳丹青先生在美術館的設計、建造期間幾乎是全程參與的。林兵老師有雲,在國外美術館/博物館建造的時候,首先會有董事會,這個董事會不僅會聘請建造專家、展品/文化顧問,同時館長在設計初期就已經到崗,作為後期的實際管理及使用者,深入參與到館體的設計中來,這樣設計出來的建築才能更好地發揮實際功效。於是陳丹青先生,也第一次坐進了工程會議之中,遠赴美國參與討論,應該也是很神奇的體驗了吧。

木心先生雖然到最後沒有能夠看到木心美術館的落成,但是在看到手稿的時候說——風啊水啊一頂橋。就算沒有到過美術館的人,也能現象出木心美術館的樣子,想來先生是很滿意的呀。老先生最著名的作品,獄中手稿在美術館中也有展出。這份藝術品開幅很小,應該是受當時環境所限,而展出的展廳是全館中層高最低,最壓抑的房間,應該很與當時的心境相符的呢。

聽罷,越發覺得建築師是一個很厲害的職業呢。建築雖然是靜止的,卻也是鮮活的。要把各種力學、光學、化學很理性的東西,用感性的方式表達出來,不僅需要紮實的理論功底,也很需要人文情懷。理性美和感性美的完美結合,不過如此了吧。一個好的建築師,不僅僅提供了一個空間,提供了一個美的體驗,同時還能讓空間成為文化生長的沃土,想了想,實在是,真的,太厲害了呀。(真是詞窮)羨慕你們學建築的!

說起來,想趁著剛聽過的故事還熱乎,好想好想去蘇州還有烏鎮實地看一看呀。 (對,你們有人想約么?)

這是一篇因為不想寫屋久島攻略,也不想寫溫泉酒店體驗,還不想寫最近的青旅pick,以及徒步solo初體驗的推送。為了能夠保住現有功能,求生欲還是很強的

建築初心准愛好者的講座筆記,如有疏漏,請多多包涵。做鬼臉.jp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玖在途 的精彩文章:

TAG:阿玖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