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故宮藏東晉時代陶瓷賞析

故宮藏東晉時代陶瓷賞析

青釉圓形槅,東晉,高4.5cm,口徑21.1cm,底徑22.6cm。

槅(gé 音格)呈圓形,直口,平底。底有紅色支燒痕。內分九格,其中中心三等分,外周六等分。通體施青釉。

槅也稱「格子盤」、「果盒」等。江西南昌晉墓出土的一件長方形漆槅,底寫「吳氏槅」,形狀與三國兩晉時的長方形瓷槅相同,因此而定名。瓷槅流行於三國、兩晉及南北朝時期,時代特徵明顯。三國、兩晉時期的槅多呈長方形,內分一大格八小格,初期是平底,稍後變為方圈足。東晉以後出現圓形槅,內圈三格,外圈七格。南朝以後,圓形槅內格數減少。

青釉唾壺,東晉,高14cm,口徑10cm,底徑8.5cm。

唾壺洗口,短頸,垂腹,平底。里外滿施青釉,底有支燒痕。

唾壺又稱「唾盂」、「渣斗」、「唾器」,為古代貴族宴飲時盛放唾棄魚骨或獸骨的容器。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所出漆唾器的底部署「女陰侯唾器六年女陰庫訢工延造」等銘文。瓷質唾壺始自東漢,三國、兩晉時頗為流行。三國至西晉時的造型多為撇口、扁腹、高圈足。東晉時則漸成盤口、垂肩、圓腹、平底或假圈足。

青釉褐斑四系壺,東晉,高17.9cm,口徑8.4cm,底徑8.7cm。

壺盤口,細頸,溜肩,肩上置四系,圓腹,平底。肩部刻劃數道弦紋。通體施青釉,盤口和肩部塗點褐色斑紋。此器堪稱東晉青釉褐斑瓷器中的典型器。

西晉晚期開始出現青瓷上塗點褐斑的裝飾手法,至東晉時大為流行。它是使用一種含鐵較多的「紫金土」點彩在青釉上,,然後燒制而成,屬於一次燒成的低溫釉上彩。這些褐斑排列或隨意,或有一定的規律,為單調的青釉增加了色彩,具有較好的裝飾效果。

青釉雞頭壺,東晉,高20.5cm,口徑7cm,底徑12.7cm。

壺洗口、細頸、鼓腹、平底。肩部一側置雞頭形流,另一側置曲柄。與流、柄呈十字交叉的肩部對稱置橋形系。通體施青釉。

雞頭壺是三國至隋代瓷器中常見的造型,但各時期的雞頭壺均具有特點。總的來說,隨著時代的演進,雞頭壺的形體是從矮胖向瘦高發展。與三國、西晉雞頭壺相比,東晉雞頭壺上雞頭的口部由三國、西晉時期的尖嘴變成圓孔形,雞頭也由三國、西晉時期緊貼壺肩而變為頸部立起。三國、西晉雞頭壺上緊貼壺肩的雞尾在東晉雞頭壺上變為曲柄。在裝飾上,三國、西晉時期流行的在壺上模印紋飾的做法已基本消失,而代之以簡單的刻劃弦紋。

這件青釉雞頭壺,造型規整,裝飾簡練,釉色淡雅,釉面樸實自然,堪稱東晉青釉雞頭壺的代表作。

德清窯黑釉雞頭壺,東晉,高18cm,口徑7.9cm,底徑10cm。

壺盤口,短頸,溜肩,鼓腹。肩部一側飾雞頭形流,流內有孔與壺身相通,流嘴呈筒狀,雞冠高聳,雙目圓睜。與雞首相對的一側飾一彎形圓柄,上下分別與口沿、肩部相接,便於握持。肩部另外兩側各飾一橋形系,可穿繩提攜。壺施黑釉,釉層豐厚,釉面滋潤透澈,色黑如漆,勻凈無瑕。外壁施釉不到底,近足處露出褐色的胎體。

此器製作端正,各部位比例協調,尤其是以雞首裝飾壺體,給人一種視覺上的美感。

雞頭壺是南北方早期瓷器的主要造型之一。始見於三國末年,流行於兩晉至隋,因壺肩部塑雞頭而得名。燒制的瓷窯有越窯、甌窯、福清窯等。早期的雞頭壺通常是在壺的肩部對稱地貼飾雞頭和雞尾,使其首尾相呼應,雞頭短小,無頸,且與壺體不通,純系裝飾。東晉時,壺體變大,雞頭由裝飾物變為具實用性的張口、引頸之壺流,短尾則變為圓形長柄。東晉晚期,壺的曲柄出現了龍首柄。南朝時,雞頭壺由圓渾變得細長,雞頸加高,雞冠高聳,龍首柄加長。唐以後,雞頭壺逐漸消失。

德清窯遺址位於今浙江省德清縣境內,所燒造的精良黑瓷別具一格,成為當時頗具聲譽的特殊瓷窯,同時兼燒青瓷。黑釉和青釉雖都以氧化鐵為著色劑,但黑釉中氧化鐵的含量比青釉中高,達到6-8%。東晉黑釉瓷以浙江德清窯為代表。常見的器物除雞頭壺外,尚見有碗、缽、盤、罐、盤口壺等日用器皿。其燒造歷史較短,大抵在東晉至南朝早期的一百多年間。

德清窯黑釉唾壺,東晉,高9.9cm,口徑8.9cm,底徑9.4cm。

唾壺盤口,束頸,扁圓腹,平底略上凹。外壁施黑釉,釉不及底。因釉層在高溫熔融狀態下產生垂流,致使器物下部積釉處釉層較厚,堆積欲滴。釉面滋潤,開有片紋。

唾壺亦稱唾器,屬於衛生潔具。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曾出土署「女陰侯唾器」銘的漆唾器。瓷質唾壺始見於東漢,三國、兩晉時開始流行。東晉時期以青釉唾壺較為多見,黑釉唾壺少見。東晉時期燒黑釉瓷的瓷窯以浙江德清窯最為著名,經科學化驗其黑釉中三氧化二鐵含量達8%左右,故燒成後,釉面產生色黑如漆的效果。從這件唾壺的胎釉特徵看,亦應屬於德清窯製品。

青釉褐彩雞首壺,東晉,口徑5.5cm,高15.4cm。

壺盤口,雞首狀短流,鼓腹,平底,俗稱「雞首壺」。肩部兩側有橋形系,並有一弧形柄連介面沿。通體施青釉,壺口與雞首處點綴褐彩,有畫龍點睛之妙。

雞首壺始見於西晉,與羊首壺同類。早期壺的流口多為實心,不能出水。至東晉時期,流口疏通,成為這一時期南方的主要日用瓷器之一。

青釉褐斑羊頭壺,高23.8cm,口徑10.8cm,底徑10.8cm。

壺口淺盤式,細頸,球形腹,平底。肩部一側置羊頭形流,相對一側置曲柄,另外兩側各置一橫系。通體施青綠色釉,底部無釉。在壺口沿、羊頭及繫上均塗點褐斑。肩部暗劃弦紋2道。

此壺的精彩之處在於羊頭形壺流,羊口微張,頜下一綹鬍鬚,雙目外凸,雙角向後彎曲,雙睛塗點褐彩,頗具神韻。六朝時期的青瓷壺常以動物的頭部作流,除羊頭外,還有雞頭、虎頭、鷹頭等。

青瓷發展到東晉時期,裝飾上呈現出新的特點。西晉青瓷上盛行的帶狀印紋或刻紋此時已基本消失,代之以刻劃的弦紋,或者光素無紋飾,形成簡潔樸素的風格。但西晉晚期出現的褐斑裝飾至東晉時卻大為流行。這些特徵在這件器物上均有體現。

青釉褐斑四系壺,高17.9cm,口徑8.4cm。

壺洗口,長頸,豐肩,鼓腹,腹下內收,平底。底部無釉,有支燒痕迹。肩部刻劃弦紋2道,四面分別飾一橫向系。外口凸起弦紋1道,器身施半截釉,釉色青黃,散布有垂淌的褐斑。

此器為東晉時期所制,褐色彩斑裝飾面積較大,形態千變萬化,或似潑墨,或似樹葉,裝飾效果綺麗,十分罕見,屬於南方青瓷越窯系。

此壺於1954年由故宮著名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捐獻。

青釉龜形硯滴,高5.8cm,口徑2.4cm,腹徑4.9-4.7cm。

硯滴為烏龜形狀,龜首昂起,頸部刻劃螺旋紋。龜背前小後大,有圓形的小直口可以盛水,龜腹平坦,刻劃十瓣蓮花裝飾,通體施青釉不到底。

這件硯滴為東晉時期所制,屬於南方青瓷越窯系,造型生動,工藝精湛,不失為一件精美的古代文房用具。

德清窯黑釉雞頭壺,高17cm,口徑7cm,底徑9.3cm。

壺洗口,細頸,圓腹,平底。肩部一側雕塑一凸起的雞頭形流,相對一側飾安一曲柄,柄連於肩、口之間,另外兩側各飾一橋形系。壺身里外施釉,外壁釉不到底。釉色黑如漆。

此壺為東晉時期所制,器形完整,風格古樸,釉色瑩潤勻凈,是不可多得的德清窯上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晉 的精彩文章:

各朝最後一任皇帝——東晉
他是荀彧後代,年僅七歲就要手刃叛賊,一項紀錄東晉第一

TAG:東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