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我軍吃虧的越軍伏擊戰,我方採用這一戰術迅速破解
本文系作者仕平授權有閑者說歷史原創發表,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取、洗稿。
1979年我軍正式進入對越自衛反擊戰戰場,然而這一仗其實並不好打。雖說最後我方勝利了,但個中辛酸只有參戰的人知道。
邊疆作戰的戰場是在越南北部,屬於典型的山嶽叢林地形。山高坡陡、溝深谷狹、林草茂密、道小路少。受此自然條件的影響,部隊在進攻作戰中也受限。越南軍隊是在中國的援助下成長的,這個受中國言傳身教了十幾年的部隊,打起仗來毫不遜色,在山嶽叢林戰鬥中,甚至還超過了我軍。
對越自衛反擊戰
這一點,我軍在剛與他們交戰時就意識到了。作戰初期,我軍由於對越軍的作戰特點不了解,對山嶽叢林地形不夠熟悉,戰略戰術分析不合理等種種原因,在對越軍各個據點的進攻戰鬥中,傷亡慘重。以13軍37師為例,該師頭兩天的戰鬥傷亡就佔了作戰總傷亡的46.5%。
屢屢受挫,讓我方不得不重新認識越軍,各部隊在戰鬥中邊打邊總結經驗教訓。大家一致認為失敗主要因為展開兵力較多,戰鬥隊形比較密集,且多是正面攻擊,因此傷亡較大。經過多次會議,領導人提出在山嶽叢林地同越軍作戰,切忌隊形密集,必須採取小群多路的戰術,才能有效地減少傷亡,克敵制勝。
對越自衛反擊戰
所謂小群多路,是指分隊在進攻中,以班為基本戰鬥單位,向敵人實施多路、多方向攻擊的戰術手段。小群指的是班,多路指的是兩路以上,多方向指的是從不同的方向對敵人實施攻擊。這一戰術的實質,是要求班在進攻戰鬥中,隊形要疏開,不要擠作一團,對目標要實施多路圍攻。
命令下達後,各師紛紛響應,付諸實踐,效果顯著。最明顯的就是部隊的傷亡率大大下降,可喜的是進攻速度也明顯加快。
對越自衛反擊戰
37師110團在332高地進攻戰鬥中,連續兩次衝擊都以失敗告終。排長楊德富恨的牙痒痒,一頭霧水。這時候接到了上級的作戰方針,他馬上組織戰鬥骨幹學習新的戰略戰術。第三次衝擊時,僅使用兩個班的兵力,分成三路向敵人實施攻擊,一路擔任正面牽制,另外兩路從左右迂迴。這一下輪到敵軍暈頭轉向了。他們迅速攻佔了目標。總計炸毀敵人暗火力點5個,子母堡1個,斃敵約1個排,繳獲重機槍1挺、火箭筒2具,自身僅傷亡6人。
5連在332高地戰鬥中,前期也是由於正面攻擊時展開兵力較多,全連傷亡較大。在更新戰術後,在朗仁與敵人的伏擊戰中,全連只展開了2個排的兵力,採用小群多路迂迴包圍的打法,僅用了10分鐘就取得了反伏擊戰鬥的勝利,擊斃敵軍官3名,士兵10名,俘虜敵軍官1名,士兵2名,繳獲武器裝備一批。
種種實例表明小群多路是在山嶽叢林地區對越軍作戰行之有效的戰術手段。只有採用這種打法,才能最大程度的減少我軍的傷亡,還能散敵人火力,速戰速決,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據點。
※你可能知道葉挺,可你未必知道葉正大是誰。而說葉正大,明了他的家世,才能說的清楚
※曾被日軍譽為「活關公」,死後蔣介石親自為其扶靈
TAG:有閑者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