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隱形貧困」為啥這麼火?

「隱形貧困」為啥這麼火?

最近,繼「佛系青年」、「社會人」等幽默熱詞之後,網路上一個新詞又突然火了——「隱形貧困人口」。這一群體指的是有些人:看起來很有錢,衣食住行樣樣精緻,朋友圈裡光鮮亮麗;但實際上,不僅沒啥存款,還可能身負債務。於是乎網路上一片驚呼「這不就是活生生的自己嗎」!

下面總結了隱形貧困人口的五大特徵:

? 存不下錢,銀行卡、支付寶、微信、錢包四大皆空。

? 人生總是困難重重,凡是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解決不了。

? 交朋友從來不看對方有沒有錢,反正都比自己有錢。

? 每天幻想一夜暴富,不想脫單,畢竟談感情費錢。一心只想脫貧,總感覺自己窮的事要瞞不住了。

? 有工作,也很拼,但是還是窮,至今不知道原因。

「隱形貧困人口」一詞,即使是自嘲,但也呈現得很真實。

這類人或許是想通過「表演性」消費行為,給人留下有格調、懂時尚、講品質的印象,從而維持自己的體面和尊嚴。然而,「演」得再好,也改變不了「窮」的現實。如果是受到虛榮心的驅動,而讓消費水平走在收入水平之前,就不太理性了。

還有一種「隱形貧困」,不是體現在物質上,而是表現在精神上。現實中,有的人懶於讀書、缺乏思考,並未修鍊出什麼像樣的真見識、真學問,卻很擅長表演,看起來似乎很博學、有文化。經典著作,他們似乎涉獵廣泛;時事焦點,他們似乎密切關注;熱門概念,他們似乎信手拈來……他們總能擺出一副「我什麼都懂」的架勢,因此,從不缺乏社交的有效談資,總能博來旁人的敬仰目光。

但若揭開那浮華表象,對某一嚴肅話題進一步追問,他們可能就張口結舌了。在他們那裡,各種各樣的「知識碎片」只是裝點門面的擺設,「看起來愛學習」比學習本身更有吸引力,而「意義和深度」,則是不重要的。這種現象,何嘗不是一種學習上的「入不敷出」,一種頭腦里的「隱形貧困」?

頭腦中的「隱形貧困」,或許比「真實貧困」更可怕。它會製造一種「知識充裕」「精神富足」的幻象,久而久之,就會讓人喪失能力不足的警惕性,失去本領不夠的危機感。

其實,與有著強大消費能力的人群比起來,那些在都市中真正「花不起錢」「不敢花錢」的人群,才更像真正的「隱形貧困人口」。物質社會循循善誘地擠眉弄眼,要求刷新生活模式、體驗新的消費,但消費能力的真實局限,卻讓他們既要接受物質的相對匱乏,更承受著體面和尊嚴的喪失感。或許,他們更應該成為我們關注的對象。希望所有「真貧困」升為「假貧困」,所有「假貧困」變為有錢人,希望大家生活越來越好!!!

覺得不錯,請點贊!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共話自由之路 的精彩文章:

TAG:共話自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