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光輝:應急救援要快速反應+高效救災
本刊記者 白姜江
「近年來,我國加強地震災害的防範和有效應對工作,著力推進基於應急準備的常態化應急救援體系和能力建設,堅持震前預防與應急處置並重、常態減災與非常態救災有機結合。每次地震襲來,能夠做到有序快速反應,務實高效有序開展抗震救災。」即將轉隸應急管理部的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巡視員尹光輝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統一領導、集中指揮、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下,完善抗震救災工作機制,增強應對地震災害能力尤為重要。
地震應急救援體系不斷完善
快速反應、科學有序。地震發生後,「中國力量」和「中國速度」令人驚嘆,而這正來源於應急機制的快速響應。
從汶川到玉樹,從蘆山到魯甸,我國的應急救援體系經過一次次災難的考驗和磨礪,在反應速度、物資準備、技術裝備、聯動機制等諸多方面不斷健全完善,推動著救災效率的提升。
——國務院和31個省區市均建立了抗震救災指揮機構,同時建立了地震應急指揮平台,具備監測監控、預測預警、震災情獲取、應急指揮輔助決策、信息通告和調度指揮等功能。
——以《國家地震應急預案》為核心,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條塊結合、結構完整的全國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已基本形成,全國各級各類地震應急預案近50萬件。
——地震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發展迅速,全國有1支國家地震救援隊(中國國際救援隊)、80餘支省級救援隊,總人數1.6萬人左右。
——2002年建成首個應急避難場所以來,全國建成各類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近6000個,總面積36000多萬平方米。
——不斷加強救災帳篷、衣被、應急通信、應急運輸、醫療衛生資源等應急物資儲備,初步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儲備網路體系。
——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不斷提升。各地廣泛開展地震應急疏散演練,開展防震減災、應急避險、自救互救知識宣傳……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以來,全國開展各級各類地震應急演練數十萬次。
「我們也必須看到,我國應急救援體系在不斷完善的同時,還存在著薄弱環節,比如抗震救災中如何形成統一領導、集中指揮、信息共享、協同行動、聯合保障的軍地一體聯動機制和能力等。」尹光輝表示,下一步將針對大震巨災、城市和城市群等進行防災對策研究和應急準備,各級政府應進一步落實主體責任完善工作機制,特別是地震多發區,要把應急準備與抗震救災行動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社會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知識和技能,形成全社會應對和防範地震災害的合力。
災難里的中國力量
無論是汶川地震,還是尼泊爾地震,過去10多年裡,在世界地震、海嘯和洪水重災區的現場,總能看到一支身著橘紅色救援服、後背印著醒目的「CHINA」字樣的隊伍。他們就是中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對外稱中國國際救援隊。
「陽光女孩」馬曉鳳、被困164小時的李明翠……在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災區,中國國際救援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蹟。
每一次救援行動,都是一場時間與生命的賽跑。10多年來,中國國際救援隊先後成功開展了阿爾及利亞、伊朗、印尼、巴基斯坦、海地,和中國的汶川、玉樹、舟曲等15次18批國內外救援行動,成功救出數10名倖存者,醫治4萬餘名傷病災民,贏得多方肯定和高度讚譽。
中國國際救援隊成立之後的數年內,一直保持220人的編製。汶川地震中,救援隊展現了不可替代的救援能力,震後擴編到480人。其裝備可以同時滿足9支相對獨立的重型救援隊出隊要求或現場數十支不同功能的救援分隊和醫療分隊的救援行動。
聯合國對國際救援隊的能力有著嚴格的測評制度,每5年評定一次。2009年聯合國組織測評,中國國際救援隊被評為亞洲第二支重型救援隊,當時世界上總共為第12支。2014年,又順利通過了第二次測評。
同一上來就撬樓板、撿磚頭的方式不同,中國國際救援隊的作業大致可以分為三步。首先進行災害評估,明確施救區域。接著,每個小組按照向當地人了解信息、搜救犬尋找、生命探測儀定位的順序確認倖存者位置。最後具體施救時,科學推進,步步為營,做到搜索准、營救輕、轉運穩。
震區的建築物多處於亞穩定狀態,貿然登上廢墟或動用機械挖掘,很可能導致二次坍塌。被壓埋長時間後,倖存者的傷情不好判斷,不採取醫療手段就移開重物很可能會危及生命,而轉運不當也會對好不容易才救出來的倖存者造成二次傷害。尹光輝說:「救人,我們求的不僅是最快,還要最好。」
在玉樹抗震救災中,救援隊克服高寒缺氧、高原病多發等困難,在12天里對127個作業點進行拉網式搜救,營救倖存者7人,醫治傷病員1800餘名。
有人問領隊尹光輝,是什麼促使隊員們克服困難,連續不眠不休的作業?
「沒什麼特別的,就是憑著對生命的崇敬,對自己工作所肩負的責任的深刻認識,靠精神和意識強撐。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在與時間賽跑,一時一刻都不能耽誤!要始終把拯救生命放在第一位!」尹光輝答道。
應急救援不斷提速
近年來,中國一直致力於加大提高防災減災的綜合施策力度: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是中國防災減災史上的重要節點,5月12日因此被定為中國「防災減災日」。
2008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防震減災上升到國家法律高度。如今,地震應急體系建設形成了「條塊結合,一塊為主」的局面,各地均設立了抗震救災指揮機構,應急救援體系建設不斷完善。
迅速應對,趕赴現場。接到命令後的準備過程是對救援隊應急能力的考驗,對此,中國國際救援隊一直在不斷提速。
2006年印尼日惹地震救援的後勤保障工作,從接到命令到各項裝備按要求準備完畢,用了5個小時。而在2008年四川汶川8級地震救援行動中,配置裝備兩批4噸,182箱,僅用1個半和兩個小時。
「圓滿完成救援任務和平常的科學訓練是分不開的。」尹光輝說,「我們每年進行至少3次全隊協同訓練,並注重訓練過硬的心理素質,平時還加強外語和各國風俗禮儀、宗教等多方面知識學習。此外,我們還不定期參加聯合國組織的國際演練,更好地錘鍊隊伍。」
地震救援,除了裝備的先進,主要還是經驗的積累。多次參與大面積災害救援,中國國際救援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救援中,隊員會實施自我保護,進行科學施救。
為了吸取先進的國際救援經驗,中國國際救援隊曾遠赴德國、美國、澳大利亞、法國等國家進行交流合作。「一方面吸取歐美等國家的先進經驗,另一方面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和培訓。」尹光輝介紹說,受商務部委託,中國國際救援隊曾為東盟一些國家舉辦了數期災害救援培訓班。
今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將中國地震局的震災應急救援職責劃入應急管理部。新成立的應急管理部作為國務院的組成部門,將承擔起應急管理的實質性職能,將更加有利於提高應急管理能力,也更加有利於高效應對各類突發事件。
對此,尹光輝認為,應急管理部能夠更好地行使應急管理職能,整合資源和力量整合起來,形成統一高效的應急管理體系,有效防範和應對地震災害,對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和自然災害開展更為及時的應急響應和有效處置。
TAG:中華兒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