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In Japan
GIF
說起日本的時尚,不論是70年代「東方的衝擊」還是90年代里原宿品牌的盛行,無一不證明了這些「日本製造」在全世界時尚領域的影響力。
如果要問是什麼造就了日系品牌和日本人的穿搭意識,那可不是Instagram也不是Twitter,我們從現在追根溯源回到50年代的日本,那個時代人們相對保守,對流行打扮的追求會被當作潛在的犯罪異端,百貨里除了童裝只有長年不變的西裝,適合介紹給年輕人的服裝並不存在。這個時候,石津謙介,這個名副其實的把日本民眾時尚意識的統一的人打破了這個邊界,他通過創造了Van Jacket品牌還有《Men』s club》雜誌,把常春藤風的服裝風格推向了日本。
「我不開創潮流,我只創造新風俗」
石津謙介
日本的一切時尚都始於常春藤風格而起,它也不僅僅代表了日本50-60年代的時尚潮流,或許也正是由於日本人愛看雜誌的「壞毛病」,年輕人效仿著雜誌里示範的穿搭,很快這種源自於的美國的時尚風潮融入到日本年輕人當中,有人認為是因為40年代進駐的關係而改變了日本年輕人的思想,導致他們想要變得跟美國人一樣。
戰後的20年,在日本身穿制服其實是幫派犯罪的意思,常春藤是第一個改變日本人思想的風格,因為他合適在商店銷售,有著正面的廣告形象還有名人加持
這樣的文化在從前可能是日本在一廂情願的做著模仿,可慢慢的隨著男性時尚blog的崛起,美國人對正裝的追求開始消失,開始回頭看日本人的時尚,他們意識到必須做50-60年代日本人做的事才能有所改變。日系的品牌不能算是最頂尖,但是可以說是最有趣最包含了文化本質,回看90年代里原宿系品牌的爆發,日本人把美式風格很好融入到自身,轉化成了現在獨一無二的個體。如果讓我找一個能很好的詮釋這種融合的品牌的話,毫無疑問是A Bathing Ape了。
A Bathing Ape把里原宿文化帶向了美國
整個轉售文化可以說在90年代的日本早就已開啟,很多我們看到的時尚blog、如何保養衣服、訂製西裝、如何排隊.....這些日本在上個世紀已經習以為常的事情,美國也是前幾年才慢慢的學習跟進起來。在Bof的的一篇探討中指Supreme和Palace的上貨模式參照了像是90年代藤原浩的Goodenough、Nigo的Bape、瀧澤伸介的Neighborhood、高橋盾的Undercover等日系品牌。村上隆說:「我認為讓日本品牌在美國潮流圈爆炸的一個很重要的時間點就是Bape在紐約開設店鋪的那一刻。品牌非常收歡迎,這個非常有趣。」
如何看待這種融合文化的未來,我覺得就比如現在去日本的便利店翻看一些日本的老牌時尚雜誌,不難看出這種融合了美式的日式文化並沒有減退,翻開《Poppye》你能非常容易的看到有著大量美式衝浪和滑板的元素,雖然《Poppye》的主編一直在嘗試在雜誌上融入更多有別於美式的其它元素,但是看看Visvim還有Engineered Garments這些注重傳統美式工藝的品牌其獨一無二的設計,還是在到了Human Made還在堅持美式風格的Nigo,或許接下去還是會有許許多多的品牌接著像這些前輩一樣不斷復刻美式的舊產品。
Visivim 2017ss Lookbook
Engineered Garments 2017ss Lookbook
「在網路來臨之前,人們覺得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做一點不一樣的東西,可是如今卻很難,因為現在必須變得跟社會一樣。」
日本在短短十年內接受了美式風格的循環,從常春藤風格到嬉皮、戶外耐用風、到加州校園裝,在 Van Jacket 完結之際,常春藤風格又從灰燼中重生之後,之後學員風的崛起,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在巴黎造成的衝擊所形成的「烏鴉族」,Nigo 的 A Bathing Ape 甚至一度超越了啟蒙品牌 Stussy,Uniqlo、Junya Watanabe和 Levi"s 的聯名以及 Visvim 復刻美式原住民服裝……我們在讚歎日本融合文化的先進之時,對於其它流行文化來說確實較為遺憾的。透過網路,你所做的決定,會通過社群媒體或者網路搜索,很快就知道別的人是否也曾跟你一樣有過同樣的想法,實際上網路環境很大程度上緩慢了流行文化的增長,因為人們從本質上都不想跟別人一樣。一些與眾不同,有自主意識的年輕人,看到自己所想的事情,網路上的人都在做,不禁會產生一種:「我是否該隨波逐流?」這樣的想法。網路的發展讓流行變得透明化,也很難再找到那種獨一無二的感覺,這也是現在日本時尚變得更為保守的原因。
Ambush的主理人Yoon Ahh說到:「在日本中產階級以前會更大膽些,它們會生產一些非常好的東西,進而演變成現在的日系品牌。如今經濟衰退現象的出現,加上快時尚趁虛而入,把既有的模式給淘汰了,其便宜的價格能讓你買到讓自己像模像樣的產品,人們變得越來越保守,從而不再有過往那股衝勁去做一些酷炫的事情了。」
※在高呼國潮崛起時 也不要忘記這些垃圾
※Supreme創辦人被提名美國年度設計師,是否實至名歸?
TAG:窮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