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醫基礎理論(精華版)

中醫基礎理論(精華版)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主導中醫幾千年,現代專業中醫院校都是教和學古典中醫理論,千年不變,功力深厚,定力無邊。



  中醫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主要特點有:




  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最基本的物質(命名為「氣」)以及其運動(包括兩種不同趨勢的基本運動--陰和陽)構成,「人以天地之氣生,以四時之法成---《黃帝內經》」。陰陽二氣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並時刻都在運動與變化之中。




  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病理狀態。而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並非採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方法,多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即強調「恆動觀」。



  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的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等都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如季節氣候、地區方域、晝夜晨昏等)息息相關,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及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其體質特徵和發病規律亦有所區別。因此在診斷、治療同一種疾病時,多注重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並非千篇一律。




  認為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因而從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現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多從整體的角度來對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特彆強調「整體觀」。










一、精炁(氣)學說




  炁(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




  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有「升降出入」四種形式。由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如動物的「生長壯老已」,植物的「生長化收藏」。




  氣是天地萬物之間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應。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




  天地之精氣化生為人。










二、陰陽學說




  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為陽,背日光為陰。




  陰為「體」,陽為「用」;陰為有形之「體」,陽為無形之「用」。




  陰陽的交互作用包括:陰陽交感、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









三、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這並不代表五種物質,而是物質的五種屬性。



  五行於中醫則體現了具備這五種屬性的人體五大系統的相互關係。木火土金水這五個符號分別代表肝心脾肺腎所統領的五大系統。中醫不是研究微觀的病毒細菌如何作用於人體的理論,而是研究人體整體的各個系統之間的關係,並且通過中藥、按摩、針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調節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以此保持身體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剋、制化、勝復、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四、藏象學說




  藏:指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奇恆之府,通稱為臟腑。象:一指「形象」,即臟腑的解剖形態;二指「徵象」,即臟腑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三指「應象」,即臟腑相應於四時陰陽之象。




  透過外在「象」的變化,以測知內在「藏」的生理病理狀態,稱為「從象測藏」。即「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



  「臟腑」不單是解剖型態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內的綜合概念。




  五臟:指肝、心、脾、肺、腎,一般籠統功能為「化生和儲藏精氣」。




  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一般籠統功能為「腐熟水榖、分清泌濁、傳化糟粕」。




  奇恆之府: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五、氣血津液




     氣、血、津液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氣的生成源自先天與後天。稟受於父母的精氣,稱為「先天之氣」。肺吸入自然的清氣,與脾胃運化水榖產生的水榖之氣,合稱為「後天之氣」。




  氣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營養等作用。




  人體的氣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稱為「氣機不調」。其表現形式有氣滯、氣鬱、氣逆、氣陷、氣脫、氣閉等。










六、經絡學說




  參見:針灸學及腧穴




  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




  經絡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別絡、浮絡、孫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




  經絡在中醫學的重要性正如《扁鵲心書》所說:「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證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










七、病因學說




  《黃帝內經》將病因分為陰陽兩類:「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把病因分為三類:「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宋代陳無擇提出「三因學說」:外所因、內所因、不內外因。




  近代則將病因分為五類: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癘氣。




  內傷病因:包括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宜、勞逸失度。




  繼發病因:包括痰飲、瘀血、結石。




  其他病因:包括外傷、寄生蟲、胎傳、諸毒、醫過。




  

1.發病




  邪氣與正氣交戰,決定發病及疾病的發展變化。又稱為「正邪分爭」。




  「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正氣」指人體的自我修復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病能力等。




  「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依據,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體質、情志、地域、氣候等,與發病有密切關係。




  

2.病機




  病機是疾病發生、發展與傳變的機理,又稱「病理」。




  基本病機包括: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津液代謝失常




  內生五邪,包括:風氣內動、寒從中生、濕濁內生、津傷化燥、火熱內生




  病位傳變,包括:表裡出入、六經傳變、三焦傳變、衛氣營血傳變、臟腑傳變等




  病性轉化,包括:寒熱轉化、虛實轉化等。




零基礎,教你在家自製中醫美白膏教程


學習傷寒必要的基礎知識


董洪濤:看中醫,您需要先了解這些


為什麼說中醫是小兒養生與治病的首選?


70多年臨床經驗,中醫鄧鐵濤教授的62個經驗方!




一款專門調理脾腎濕寒的食品級葯食同源調理品




脂肪瘤/結節患者的福音


要保持花容月貌,必用參巧巧面膜!


========== END ==========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點擊【底部廣告】支持下小編吧,您的每次點擊都是我前進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岐伯有道 的精彩文章:

倪海廈:病人第一,管他是金頭髮藍眼睛或是黃皮膚的,都是我的同胞.也都是我該救的
槐花樹皮治面癱(內含面癱專題)

TAG:岐伯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