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冒險者的基因,也與肥胖和精神疾病有關

冒險者的基因,也與肥胖和精神疾病有關

那些熱衷於挑戰極限運動的人經常形容自己是被一種衝動所吸引。William Trubridge 是一名自由潛水的世界紀錄保持者,他經常潛入數百米深的水下,並簡單地將這種行為解釋為「它有喚起超越自我的能力。」

自由潛水員 William Trubridge。| 圖片來源:Igor Liberti/wikipedia

即使大多數人沒有這種非得一頭扎進海底的衝動,但也都有過類似的熟悉感覺。我們並非都要以這樣的方式才能體驗到冒險的衝動。所以這是為什麼呢?研究人員一直懷疑這可能與某些遺傳因素有關,但之前這一推測並未得到證實。而在一項最新發表於《通訊-生物》雜誌的研究中,我們發現了26個與冒險有關的基因變體。

我們的發現非常重要,因為儘管「冒險者」這個詞語可能讓人聯想到享受自由潛水、或熱愛無頭盔山地自行車的運動員形象,但現實卻並沒有那麼迷人。冒險往往體現在日常的決策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可能導致不良的健康狀況

例如,有冒險傾向的人具有更高的可能性是一名吸煙者、或在年輕時就首次嘗試過吸煙得人。他們也更具有經常飲酒並成癮的可能。我們想通過研究冒險的遺傳定子,來揭示其生物學機制及其對健康的影響。

你會形容自己為一個愛冒險的人嗎?」

這是全英50萬名健康成人在參與英國生物銀行(Biobank)研究時被問到的問題,這是一項存儲大量遺傳數據的研究。據調查,大約四分之一的人都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平均而言,與給予否定回答的人相比,給予肯定答案的人有著更高的飲酒量、以及更可能有吸煙和藥物成癮的記錄,這確認了冒險或許對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

令人驚訝的發現

通過查看他們的基因組數據,我們在分析稱自己具有冒險傾向的人類基因組(遺傳基因座)區域揭示了26個變體。位於這些區域的基因被充分地表達於中樞神經系統免疫系統中。

關於大腦在冒險行為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這一點,我們並不感到驚訝。前額皮層海馬區前扣帶皮層下丘腦,這四個在我們的分析中突顯的特定大腦區域,都在之前被認為與冒險性的人格特徵相關。例如,海馬區會調節行為抑制,這是一種對陌生予以排斥和疏離的傾向。

與中樞神經系統相比,免疫系統與冒險的關係起初更令人感覺驚訝。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免疫系統與情緒和行為問題有關,例如抑鬱症。還有研究表明免疫功能還與個性相關。

接下來,我們調查了冒險的遺傳學如何與其他健康特徵的遺傳學相關。我們發現,冒險與身體組成的一些方面共享遺傳基礎,例如兒童肥胖,以及腰臀比。冒險和生活方式決定之間也有遺傳聯繫,比如女性很早就生育第一個孩子、以及吸煙等等。此外,我們還發現讓人甘冒風險的基因變體也會讓人更容易患上精神疾病,比如躁鬱症和精神分裂症。

情緒性進食和身體質量指數

另外,我們發現在與冒險有關的26個遺傳基因座中,其中有4個與身體質量指數(BMI)相關。BMI是常用于衡量一個人是否超重或肥胖的指標。我們發現冒險與BMI之間的遺傳聯繫很有趣。其他非遺傳性的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的人比體重健康的人更有冒險傾向。例如,極度肥胖的青少年比同齡人更可能吸煙。

還有一些研究進一步表明,假設衝動性食物選擇、不良的膳食計劃或暴飲暴食等能提供可行機制,那麼冒險傾向或許會導致肥胖。

我們的研究部分支持了因進食行為將冒險與肥胖聯繫在一起的想法。我們發現一個個體攜帶的冒險增強基因變體越多,他們日常消耗的卡路里、脂肪和蛋白質也就越多。這一類人具有不吃早餐的傾向;如果他們是男性,還會為了應對不愉快的情緒而吃東西。而這些與食物有關的行為都與體重的增加有關。

但我們的結果表明,這並非故事的全部。雖然不吃早餐和情緒化飲食都與體重增加有關,對增加冒險的基因變體與這些行為之間的整體聯繫的發現,覆蓋了各變體效應的廣泛變化。實際上,其中一些與較低的BMI有關。我們的證據表明,雖然冒險和BMI相關,但所有廣泛定義的冒險者都直面肥胖的可能性並不大,因為這涉及到多種途徑。

鑒於從極限運動、到風險投資決策、還有不健康的飲食等這些可被描述為「冒險」行為,上述結論可能並不令人驚訝。對冒險和我們發現的那26個遺傳基因座作進一步的調查,將加深我們對導致肥胖風險的行為與冒險傾向的特定方面的理解。我們認為,在未來進行更大型的研究將能揭示更多與冒險有關的基因。

對於冒險,人們有著各種不同的看法。一方面,它標誌著人類的發現和努力,正如著名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曾說過:「沒有冒險就沒有偉大的成就」。而另一方面,我們也總是提防著風險。我們對生活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是謹慎的。而對冒險的遺傳基礎的探索增加了我們對它與健康的聯繫的理解。

撰文:Emma Clifton、Felix Day、Ken Ong(劍橋大學)

翻譯:糖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原理 的精彩文章:

地球上的深海微生物,或許能存活於土星的衛星之上
科學家首次在人體細胞內發現一種新的DNA結構,不是雙螺旋!

TAG: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