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物 > 國際觀鳥日特輯-尋找失落的亞洲之謎

國際觀鳥日特輯-尋找失落的亞洲之謎

1992年,當

四色啄花鳥

Dicaeum quadricolor)在菲律賓宿霧島塔布南(Tabunan)附近的一片面積很小(<2平方公里)且嚴重退化的森林碎片中被著名英國鳥類學家

羅布·蒂明斯(Rob.Timmins)

和他的團隊重新的消息傳遍全球時-整個觀鳥界為此震動;這次發現距四色啄花鳥上一次出現已經有

86年

之久,幾十年間當地的自然生境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島上大面積的原始森林被砍伐清除,1959年時,考慮到沒有足夠的森林來維持這個物種的生存,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官方認定四色啄花鳥已經

滅絕(EX)





四色啄花鳥




與此同時,印尼北蘇拉威西省孤立的桑義赫群島,約克大學的

Jon Riley

和J

am Wardill

正苦苦尋找一種只存在於古老文獻記載的鳥類-

仙藍王鶲

Eutrichomyiasrowleyi),在經過兩次失敗的尋覓之後,這些堅韌的科學家最終成功於1998年8月在桑義赫島南部薩庫曼山一處偏遠山谷找到2隻個體,並於次年在當地確定了一個之前19隻個體的小種群。在此之前,仙藍王鶲僅有的記錄只限於1878年採集的一件模式標本以及1978年的一次疑似目擊事件。





仙藍王鶲(wēng)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印度,在

1987

年孟買自然史協會的鳥類學家

巴拉特

.

布尚(

Bharat Bhushan

在安得拉邦古德柏縣重新發現之前,

約氏走鴴

Rhinoptilus bitorquatus

)已經消失在人們視線有

86

之久,恰好與四色啄花鳥神隱的時間相同。





約氏走鴴(héng)




近些年來相似的事例還有許多,

貝京(Ben F.King)

朱利安.多納休(Julian Donahue)

2005年1月份在偽阿邦米什米山(中方稱之為祁靈公山,屬爭議地區)距模式產地50km之外的一片區域,重新發現一小群

銹喉鷦鶥

(Spelaeornisbadeigularis) ,這是這種鳥類自1947年首次發現之後,時隔

58年

的第二次發現。





銹喉鷦鶥(jiāo méi)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中國,2012年6月法國自然生態攝影師

Yann Muzika

在青海省格爾木市附近的山區拍攝到83年沒有出現的

褐頭嶺雀

Leucostictesillemi)。





褐頭嶺雀



事實上,通過這些案例,我們很容易發現一個十分令人驚訝但證據確鑿的事實;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早期,有許許多多的不為人知的亞洲鳥類被發現,但這其中很多物種自首次發現後便長期消失在人們眼中,直到多年後才再次出現。有許多重大發現並非由專業人士所創造,而是由現代觀鳥者所發現,這樣的事例並不罕見:




  • 林斑小鴞.Heteroglaux blewitti 

    1997年重新發現,神隱113年



  • 達馬姬鶲.Ficedula henrici 

    2001年再次發現,神隱103年



  • 白緣王鶲 .Symposiachrus everetti 

    1993年再次發現,神隱66年



  • 黑頦王鶲.Symposiachrus boanensis 

    1991年再次發現,神隱73年



  • 蘇拉嘯鶲.Coracornis sanghirensis 

    1985年再次發現,神隱107年



  • 白眉鳾.Sitta victoriae 

    1995年再次發現,神隱57年



  • 尼氏綉眼鳥.Zosterops nehrkorni 

    1996年再次發現,神隱110年



  • 馬丹綉眼鳥.Madangaruficollis 

    1995年再次發現,神隱73年





黑頦王鶲


1994年11月2日拍攝於博阿諾島


該種的第一張生態圖片




除此之外,即使至今仍然有一些物種信息匱乏,以至於我們甚至無法對其保護狀態進行判定,這些物種在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評估等級中被歸為

DD(數據缺乏)

。該等級適用於沒有足夠的信息提供的情況來評估滅絕風險的物種。通常,我們不會期望這些物種受到威脅,但的確需要更多的信息來進行適當的評估。為此,來自觀鳥者的記錄可以顯著地說明它們的分布範圍,棲息地和威脅,並因此有助於理解它們的保育狀態。




對於大多數觀鳥者而言,能夠重新發現一種長年失落的物種都是一件夢寐以求的事情。直到現在,仍有一些鳥類超過150年沒有發現,靜靜的等待有人來尋找。




而今年

2018年是國際觀鳥年

,能夠發現任何一種失落的亞洲之謎對於每個人都將是一種至高無上且無可比擬的榮耀,重新發現這些失落鳥兒的時機已經成熟,那還等什麼呢?





貝京(Ben F. King)

:觀鳥界傳奇人物,據信是在野外見過最多種亞洲鳥類的人,1977年在野外首次觀察到白眼河燕,1997年和帕梅拉·拉斯繆森在孟買東北部重新發現林斑小鴞,2004年重新發現銹喉鷦鶥,目前正在緬甸北部尋找粉頭鴨。




東北亞


冠麻鴨 Tadorna cristata



冠麻鴨

是一種

極度瀕危

的鴨類,屬於冰川時代孑遺物種之一,已知分布僅限於日本海周圍,包括俄羅斯東南部、日本和韓國,另有數例來自中國東北部未經證實的報道。冠麻鴨被認為生活在濕地和深水生境中。雖然所有採集的標本均來自海岸地帶,尤其是河口附近,但最近有一些來自中國東北內陸濕地的報道。據推測,該物種可能在遠離水域或火山湖泊的山區繁殖。



冠麻鴨標本


日本東京山階鳥類研究所




現有記錄集中在朝鮮半島周圍,據信這種鳥類在俄羅斯遠東(包括薩哈林島南部)、朝鮮北部和中國東北的山區森林繁殖,可能還包括北海道島。冬季會飛往較溫暖的日本南部,朝鮮半島西南部以及中國東部越冬。一些十八和十九世紀的日本江戶時代古畫證明,古代有一定數量的冠麻鴨從朝鮮半島出口到日本用作園林觀賞鳥。



《堀田禽譜》冠麻鴨雌雄繪畫


東京國立博物館




冠麻鴨是一種非常罕見的鳥類,最後確切記錄是

1964年5月16日

,在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群島Bolshoy Pelis島西北部偏遠的馬特韋耶夫岩(Matveyevrocky),兩位蘇聯鳥類學家在海岸一小群

丑鴨

Histrionicushistrionicus)中觀察到其中混雜著一隻雄鳥及兩隻雌鳥。此後長期情況不明,有指1971年3月下旬在朝鮮東北部咸鏡北道普天江入海口見到兩雄四雌的小群體活動,但該報告準確性存在嚴重懷疑。1985至1991年間,在中國東北地區分發了15000份宣傳單。雖然這得到了82份有關該物種的報告,但對該地區的後續調查卻未能找到這種稀有的鴨子。




至今:消失54年





中亞


中亞夜鷹


Caprimulguscentralasicus



中亞夜鷹標本


英國特靈自然史博物館




中亞夜鷹

,又叫瓦氏夜鷹,是一種罕見且知之甚少的夜鷹。只有一件1929年9月7日,美國博物學家拉德勞(F.Ludlow)於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南處固瑪鎮(今屬皮山縣)採集到的雌鳥標本。此後便再無記錄,採集點類型為海拔1220米的沙質灌叢,推測該種可能為沿昆崙山下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多沙山麓地帶的留鳥,但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棲息地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由於過度放牧、樵採和抽取地下水灌溉等因素,已發生了較大改變。中亞夜鷹是否還存在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等待著好奇的探險家去發現?



至今:消失89年




南亞


粉頭鴨


Rhodonessa caryophyllacea




粉頭鴨

又叫紅鴨,是一種極度瀕危且可能滅絕的鳥類,這種綺麗的鴨子棲息在在印度北部至緬甸的濕地湖泊,儘管最遠曾在西北部的旁遮普邦以及南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泰米爾納德邦都曾有過記錄,但該種核心分布區域主要集中在恆河以北和雅魯藏布江以西的區域內,在孟加拉國、不丹和尼泊爾都只有少量記錄。




粉頭鴨


比利時馬賽藝術館




野外最後標本1935年採集於印度比哈爾邦的達爾邦格阿,現藏於大吉嶺自然史博物館,此後的野外記錄一直持續到1949年,圈養種群也差不多持續到這個時候,已知人工圈養中最後一隻個體1939年死於法國克萊爾私人收藏中。



粉頭鴨-拍攝於倫敦動物園


圖中個體來自阿薩姆邦戈阿帕拉野外




有證據指在緬甸北部克欽邦的

印多吉湖(IndawgyiLake)

仍有粉頭鴨棲息,2004年10月,有人在當地見到疑似個體並拍下照片。而在2017年,由全球野生動物保護聯盟進行的一次尋找該物種的探險也失敗了,有證據表明,由於棲息地的退化,印多吉湖周圍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正在急劇減少。但當地獵人指出,在濕地中心有一些大型的、無法通行的池塘,這些池塘可能仍然有粉頭鴨出沒,但這些地區只能用無人機進入,但無人機在該地區是被禁止的。


至今:消失約69年




喜馬拉雅鶉


Ophrysiasuperciliosa


喜馬拉雅鶉

又叫高山鶉,是一種中等體型的鵪鶉。分布在喜馬拉雅西部山麓,只見於印度西北部北阿坎德邦兩個地點,目前全世界共有12件標本存世,均為1836-1876年之間採集的,野外最後一件記錄是1876年在奈尼塔爾附近謝爾卡丹達山(Sher KaDanda hill )東坡海拔2100米處採集的一對雌雄標本。



喜馬拉雅鶉標本


荷蘭萊頓生物多樣性中心




喜馬拉雅鶉所有記錄均見於海拔1650米至2400米,向陽處陡坡茂密的高草叢中,通常以8-12隻小群體活動。


該種自1876年以後再無記錄,相信在野外已十分稀少並可能滅絕,有報告指出在1945-1950年間,在尼泊爾的代列克區(Dailekh)和印度的庫馬翁區(Kumaon)有獵人曾獵殺過該鳥,但1977年和1990年數次在野外的調查均未能重新發現該種。




至今:消失142年




東南亞


白眼河燕


Pseudochelidon sirintarae



圖中個體1968年11月捕捉自邦博拉佩湖野外,隨即送往曼谷飼養,不久後死去。




白眼河燕

最初是由泰國鳥類學家KittiThonglongya1968年在北欖坡府的邦博拉佩湖(BungBoraphet)進行候鳥調查時,

依據9件從專業捕鳥者手中購得的標本而命名的新種,其種加詞是為了紀念泰國的詩通琳公主。此後一直記錄很少,僅有1971年、1977年及1980年三次記錄,1980年1月在邦博拉佩湖中心廟島(Temple Island)觀測到4隻亞成體後再無記錄,已知僅有12標本存世,均為1968年和1971年獲得。




相信殘存的白眼河燕數量應非常稀少,1996年和2008年分別在寮國及柬埔寨的搜尋均無果,近三十多年缺乏可靠的記錄,懷

疑緬甸北部和中國西南鮮有人跡的河谷地區將是該種最有希望的避難所。



至今:消失38年




沙氏秧雞


Gallirallus sharpei


 



沙氏秧雞標本


荷蘭萊頓生物多樣性中心




沙氏秧雞可能是最不為人知的亞洲鳥類之一,僅有一件由標本商人1865年購得的標本存世,該標本來源不明,據信採集於印度尼西亞的巽他群島。




沙氏秧雞(左)和紅眼斑秧雞(右)的對比




沙氏秧雞外表上同紅

眼斑秧雞

Gallirallus philippensis)非常相似,但主要特徵是有著黑褐色的羽毛,灰色的頭部和喉嚨,以及白色的條紋。不過另有證據指它們可能是黃領秧雞的一個形態,因而國際鳥盟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組織目前均不將其視作獨立物種。


至今:消失約153年




爪哇麥雞


Vanellus macropterus



爪哇麥雞標本


瑞士私人收藏




爪哇麥雞是一種

可能滅絕的鳥類,分布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棲息於西海岸及南海岸的沼澤地和河流三角洲,不過一件十九世紀收集的標本和兩枚卵可能來自蘇門答臘島,另有指在帝汶島也採集了最少三個標本。


 


爪哇麥雞一般是一對生活的,活動範圍較廣,但密度很低。




大量的捕獵是使爪哇麥雞的衰落原因之一,最致命的卻是因漁業及農業開發地區,令它們失去棲息地。由於該種本身已十分罕見,即使是小規模的發展對它們生存也能構成嚴重的滅絕威脅。




已知最後記錄是1940年6月份在雅加達附近的芝塔龍河三角洲採集的2枚卵,考慮到該種較大的體型及明顯的外表,它們似乎不太容易被忽視,因而相信爪哇麥雞已經在爪哇島大部分沿海地區滅絕。不過2004年2月和4月份有報告指在勿加西Muara Gembong河口目擊到爪哇麥雞,而且這裡仍然有大面積良好的棲息地,需要大規模的搜查以確定該種的情況。


至今:消失78年




斯歐角鴞


Otus siaoensis



斯歐角鴞

是鴟鴞科角鴞屬下的一種,僅分布在印度尼西亞北蘇拉威西省的斯歐島(Siau Island)。實際上自1866年採集到模式標本之後,即使是在1992年的一次詳盡考察也沒有再找到其影蹤。儘管近年也有一些本地目視報告,但這些報告都沒能夠提供極可靠的證據。到目前為止,有關其種群數目等資料仍然十分匱乏。




斯歐島上的森林破壞嚴重,1995年調查時,在島嶼南部的基佩塔湖(LakeKepetta)周圍還存有一些低地森林,但1998年調查時,這片森林已經被砍伐殆盡,再加上其棲息地火山活動仍然活躍,因而當地環境的植被數目不多,1998年的一次為期五天的調查中,發現斯歐島大部分森林被改造成種植園和農田,僅在島中心的塔瑪塔山(Gunung Tamata)發現一些總面積不足50公頃的森林,且均位於海拔八百米以上地區,2009年的搜索中並未能找到該種,但在幾片較大的森林碎片中錄的未知的貓頭鷹叫聲,推測即使存在小種群,也只以十分細小的數目生存。


至今:消失152年




黑眉雅鶥


Malacocincla perspicillata



黑眉雅鶥標本


荷蘭萊頓生物多樣性中心




黑眉雅鶥

是一種極為神秘的鳴禽,該種是亞洲歷史上失落最久的鳥類,目前只有一件於1843-1848年發現的標本。這件標本來源不明,據信來自於印尼南加里曼丹省的馬塔普拉(Martapura)或馬辰(Banjarmasin)地區,推測黑眉雅鶥生活在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地森林。它們以往被列為

易危(VU)

,但最新的研究因缺乏資料,故於2008年被列為資料

不足(DD)


至今:消失約175年




魯克氏仙鶲


Cyornis ruckii



魯克氏仙鶲

是一種中等大小的鶲,雄鳥體色為深藍色,腹部淡白。該種十分神秘,已知

4件標本存世,其中兩件由荷蘭收藏家August van Heijst於1917年4月和1918年1月分別採集於印尼北蘇門答臘省棉蘭市市郊的Tuntungan和Delitua,另有兩件標本購自馬六甲吉山鎮(Kesang),來源未知。




該種自1918年後再無記錄,已知的兩個採集點生境已發生嚴重改變,但考慮到對蘇門答臘島低地森林還未有廣泛調查,而且兩件標




本均來自於城郊受到較大幹擾的地區,這表明魯克氏仙鶲某種程度上能夠忍受退化的棲息地,因此不能推測該種已經滅絕,相信仍有少量個體倖存在野外。


至今:消失100年




塔維雞鳩


Gallicolumba menagei


 



該種最初是由美國鳥類學家弗蘭克.斯威夫特.柏恩(Frank Swift Bourns)和迪恩.康耐特.伍斯特(Dean Conant Worcester)根據1891年10月採集於塔維塔維島附近離岸小島塔塔安島(Tataan)的兩件雄鳥標本命名的,令人遺憾的是,自此之後該種便再無可靠記錄。




塔維雞鳩標本


美國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1971年12月和1991年9月對塔維塔維島的調查未能搜尋到任何支持該種繼續存在的證據。截止到1994年時,塔維塔維島大部分原始森林都已被砍伐或清除,剩餘森林碎片化程度嚴重,相信已無法支持塔維雞鳩的生存。然而,1995年進行的一項民族生物學調查無意間發現直至20世紀70年代,在塔維塔維島附近的小島仍有某種地鳩上生存。儘管2009年的另一項調查未能發現該物種,但這項發現保留了一些塔維雞鳩仍然存在的希望。基於這個原因,

世界自然保護聯

盟(IUCN)

有理由相信野外仍有少量塔維雞鳩倖存,因而將該種列為

極度瀕危(CR)

物種。




至今:消失127年




里氏果鳩


Ptilinopus arcanus



里氏果鳩

,又叫做里普利氏果鳩,是菲律賓內格羅斯島的特有種,已知僅有一件1953

年5月1日採集於坎拉翁火山的雌鳥標本存世。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件標本只不過是

栗耳果鳩

Ptilinopus occipitalis

)或某種

綠鳩屬

Treron

)的矮化個體,但這些觀點通常不被認可,沒有確鑿證據表明裡氏果鳩是一種無效的物種。


這個物種自1953年首次發現以來,此後至今還沒有獲得確切的報道,而且由於對坎拉翁山和周圍森林的幾次搜索都沒有發現里氏果鳩的任何跡象,許多人懷疑該種可能已經滅絕。




後記


我希望這篇文章能鼓勵自然愛好者去尋找這些物種,並希望這樣的搜索將有助於保護該地區一些最神秘的鳥類。




本文資料參考:




  • Asian enigmas: Lost and poorly known birds: targets for birders in Asia



  • datazone.birdlife.org 



  • Threatened Birds of Asia: The BirdLife International Red Data Book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動物世界」


微信公眾號:iltawcom



郵 箱:iltaw_tg@sina.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動物世界 的精彩文章:

世界犬種-大丹犬
物種圖冊-大竹鼠

TAG:動物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