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用「棋手」的思考方式思考教育,說得真好!

用「棋手」的思考方式思考教育,說得真好!

願天下沒有難做的教育,

願天下沒有難教的孩子。

願天下父母都有一個……好孩子,

願天下孩子都有一雙好父母。

昨天發表的《多想一步,你就贏了!》,今天看到一位網名「靜心靜業」的微信好友,在朋友圈轉發時加上了一句推薦語「棋手思考方式,思考教育」。細細想來,很有道理,所以今天就用了《用「棋手」的思考方式思考教育,說得真好!》這個標題。謝謝「靜心靜業」朋友!

「棋手」的思考方式是什麼?就是要看到下一步、下兩步……甚至整盤棋——認真說來,是要心中有「整盤棋」,然後再考慮「下一步」該怎麼走。

很多家長常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什麼是孩子的「起跑線」?孩子的「起跑線」到底在哪裡?既然有「起跑線」,那麼「終點」在哪裡?怎樣達到這個「終點」?

也就是說,我們培養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我們又該怎樣來實現這個目的?這些都很值得我們思考。

可是最近多年來接觸了很多家長,我發現由於資訊的發達,工作的忙碌,壓力的增大,很多家長變得越來越焦慮了。人一焦慮,就變得不會思考了,往往只盯著眼前的分數,而且只有一個口頭禪「考上好大學」。至於為什麼要「考上好大學」、怎樣才能「考上好大學」、怎樣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卻很少去思考。這也是這個公眾號由原來的《教育與人生》更名為《多想一步》的原因和目的(詳見《《教育與人生》更名《多想壹步》說明》),希望我們的家長朋友,在培養孩子的問題上多一點「思考」。

事實上,如果我們把培養孩子的「最終目的」想清楚了,培養孩子真的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下面轉載了幾篇跟「思考」有關的小文章,並且在每篇文章的後面,從孩子教育的角度進行一點思考和點評,供朋友們參考。計劃從明天開始,力爭每一兩天發表一篇以《多想一步,你就贏了(之一、之二……)》為題的原創文章,希望能幫到更多朋友。

01

七個旅行者救了一隻小海龜

這是小學語文課本里的一篇課文:

七個旅行者和一個生物學家嚮導,結隊到達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那個海島上有許多太平洋綠海龜用來孵化小海龜的巢穴,他們想實地觀察一下,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

成年綠龜的體重約150公斤左右,幼龜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幼龜一般在四五月間離巢而出,爭先恐後爬向大海。只是從龜巢到大海需要經過一段不短的沙灘,稍不留心便可能成為兀鷹等猛禽的食物。

那天上島時,已近黃昏,他們很快就發現一處大龜巢,一隻幼龜率先把頭探出巢穴,卻又欲出而止,似乎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正當幼龜踟躇不前時,一隻嘲鷹突兀而來,它用利嘴啄龜的頭,企圖把它拉到沙灘上去。

旅行者門緊張地看著眼前的一幕,其中的一位焦急地問嚮導:「你得想想辦法啊!」嚮導卻若無其事地回答:「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

嚮導的冷漠,招來了旅行者們一片「不能見死不救」的呼喚。

嚮導極不情願地抱起小龜,把它引向大海。

然而接著發生的事卻使他們極為震驚——嚮導抱走幼龜不久,成群的幼龜從巢口魚貫而出——那隻小龜原來是龜群的「偵察兵」!一旦遇到危險,它便會返回龜巢。現在做偵察的幼龜被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龜得到錯誤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於是爭先恐後地結伴而行。

沙灘上無遮無擋,很快引來許多食肉鳥,它們確實可以包餐一頓了。

「天哪!」有個旅行者說:「看我們做了些什麼!」

這時,數十隻幼龜已成了嘲鷹、海鷗的口中食了,嚮導趕緊脫下頭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數十隻幼龜,放進帽中,向海邊奔去。旅行者也學著他的樣子,氣喘吁吁地來回奔跑,算是對自己過錯的一種補救吧。

看著數十隻食肉鳥吃飽了,發出歡樂的叫聲,旅行者門都低垂著頭。

有時候,好心未必會帶來好的結果。

思考:自然界萬物,自有它們自己的生存方式,如果我們不明就裡一味地「好心」,結果可能會害了他們。

感悟:當我們想幫助別人的時候,不妨先想一想:我們好心的「幫助」是否對方真正需要的?尤其是當我們想「幫助」孩子的時候。

02

你可以做菩薩嗎?

這是多年前在網上看到的一個故事:

有個流浪漢,看著那麼多人向菩薩祈求,心裡生起對菩薩的不忍,於是對菩薩說:「菩薩,我看您每天這麼忙,處理成千上萬信眾的不同需求,我真想幫您分擔憂苦……」

想不到,菩薩對流浪漢說:「好啊!你就來試試吧,坐在我的位置上。」菩薩邊說邊從位置上走下來,走到流浪漢的面前時,又叮嚀說:「記住,無論你聽到什麼、看到什麼,都不可以說,這是當菩薩的基本條件。」

流浪漢心想:這樣的菩薩也太好當了吧!

就這樣,流浪漢變成了菩薩,菩薩變成了流浪漢。

來寺廟禮拜的人和往常一樣走到大殿,見到菩薩就拜,也一樣對著菩薩祈求,並沒有覺察到座上的菩薩有何不同。座上的流浪漢也照著先前的約定,靜靜地聆聽信眾的心聲,雖然信眾的訴求千奇百怪,但流浪漢都只能聽下來。

直到中午,來了一個富商,拜完菩薩後匆匆離開,隨身的手袋遺留在拜墊旁。流浪漢看在眼裡,實在想喚他回來,但想著菩薩的叮嚀,所以憋著沒說。

過了不久,來了一個三餐不繼的窮人,也對著菩薩祈求,希望可以幫他渡過難關。當他要離開時,看到了富商遺留的袋子。他隨手打開一看,哇!一袋子的錢,連忙回頭對著菩薩磕頭說:「菩薩您真的顯靈了!」並滿懷喜悅地離開。

這次,流浪漢本已耐不住地想說,但又想到了與菩薩的約定,還是忍了下來。

隨後來了個預備出海捕魚的漁夫,祈求菩薩讓他出海平安,海上正起著風浪,但他必須出海。

正當他起身要離開時,富商回來找袋子,看到漁夫正在剛剛他跪拜的位置上,便上前抓住漁夫,要他把錢拿出來。

兩個人正在爭執的時候,座上的流浪漢終於忍不住開口說明事情的原委。

在了解真相後,兩人很快就離開寺院去做自己該做的事。

傍晚,流浪漢還陶醉在自己的處理時,真菩薩回到了大殿,對流浪漢說:「你下來吧!看來你還沒有做菩薩的因緣。」

「難道我說明真相也不行?」流浪漢回答。

「你知道嗎?這一袋錢對富商而言,只是多一點吃喝嫖賭的費用,對那個窮人,卻可以解除他一家大小的困境。最慘的莫過於漁夫,如果他與富商爭吵,錯過了開船的時刻,就可逃過海上的一劫,不會走上死亡之路,現在他的船已經沉到大海中了。」菩薩如是說。

感悟:世間的一切,很多時候,好事可能會變成壞事,壞事也可能變成好事。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當我們想「幫助」、「批評」、或者「評價」一個人尤其是孩子的時候,是不是應該「多想一步」

03

那個人是誰?

清風徐來,月華如水。老禪師在寺院的菩提樹下來回地走動,一邊散步一邊思考著什麼。

過了不知多久,他似乎是走累了,坐到離菩提樹不遠的一個石凳上閉目養神。一個小和尚怕他著涼,為他披上一件袈裟。

他謝過弟子之後,忽然問道:「剛才那個在菩提樹下來回走動的人是誰?」

小和尚一愣,疑惑地說:「那不是您嗎?您剛才在那裡來回走動。」

「不是我,我在這裡坐著哪。」老禪師慢條斯理地說。

小和尚更是迷惑了,他驚訝地說:「您沒事吧?師父!」

「我能有什麼事?」老禪師一本正經地說,「我在這裡坐著,清醒著呢。我只是想問你,剛才那個在菩提樹下走動的人是誰?」

小和尚頓感背脊發涼,不無驚怵地說:「我明明看見是您在那裡走動,後來才坐到這裡來的!」

「就是呀,我已坐到這裡來了,剛才那個散步的人是誰呢?」禪師一頓一頓地說。

小和尚依然一頭霧水,驚得張大了嘴巴,無言以對了。

禪師開導他說:「你現在是小沙彌,過幾十年後,你可能做了方丈,現在能叫你方丈嗎?」

小和尚終於開悟了,他喜出望外地說:「我明白師父的教化了,剛才那個在菩提樹下走動的人是剛才的您,而不是此刻的您……」

感悟:孩子一天天在長大,今天的他(她)已不是昨天的他(她),我們做父母的,千萬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孩子。同時我們還要知道:時間在流逝,歷史在向前發展,社會在不斷變化之中,我們的很多思維習慣、教育觀念、教育方法也要「與時俱進」。

04

做了好事不去領獎,為什麼還要受批評?

《呂氏春秋》有這樣一段記載:

魯國法律規定:如果魯國人在國外看見同胞被賣為奴隸,只要他們把人贖回來,國家就會給予獎勵。

很多流落他鄉的魯國人因為這條法律得到重返故里。

孔子的學生子貢,從諸侯國贖回來很多魯國人卻不去領取獎金,百姓都稱讚子貢品德高尚,但孔子不但沒有讚賞子貢,還批評他做錯了!

孔子認為:依照法律,看見落難同胞把他贖回,是一件善舉。事後國家給他獎勵,讓這個善舉得到大家讚揚,長此以往,願意做善事的人會越來越多。子貢不領取獎勵,固然讓他為自己贏得了更高的讚揚,但同時也拔高了大家對善舉的要求,往後那些贖人後去向國家領賞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稱讚,甚至可能會被指責。

所以,子貢此舉不但不是行善,反倒是作惡,自子貢之後,很多人就會對落難的同胞裝做看不見了,因為他們不像子貢那麼有錢,而他們領取國家補償的話可能被人唾罵,很多魯國人因此就不能返回故土。

所以,孔子說:「賜失之矣!……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一般的人或者老百姓都會讚賞子貢「不取金」是道德高尚,而看不到這種行為對規則、法律的破壞,最終會使「善舉」無以為繼。所以,子貢的行為表面上是行善,實際上是作惡。

這是對於善惡的理性思考——規則是社會最好的保障

感悟:這件事告訴我們,我們看待任何事情,都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只有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05

上帝為什麼不獎賞好人?

1963年,一位叫瑪莉?班尼的女孩寫信給《芝加哥論壇報》,因為她實在搞不明白,為什麼她幫媽媽把烤好的甜餅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誇獎,而那個什麼都不幹,只知搗蛋的戴維(她的弟弟)得到的卻是一個甜餅。

她想問一問無所不知的西勒?庫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嗎?為什麼她在家和學校常看到一些像她這樣的好孩子被上帝遺忘了?

西勒?庫斯特是《芝加哥論壇報》兒童版欄目的主持人,十多年來,孩子們有關「上帝為什麼不獎賞好人,為什麼不懲罰壞人」之類的來信,他收到不下千封。每當拆閱這樣的信件,他的心就非常沉重,因為他不知該怎樣回答這些提問。

正當他對瑪莉小姑娘的來信不知如何回答時,一位朋友邀請他參加婚禮。也許他一生都該感謝這次婚禮,因為就在這次婚禮上,他找到了答案,並且這個答案讓他一夜之間名揚天下。

西勒?庫斯特是這樣回憶那場婚禮的:牧師主持完儀式後,新娘和新郎互贈戒指,也許是他們正沉浸在幸福之中,也許是他們過於激動,總之,在他們互贈戒指時,兩人陰錯陽差地把戒指戴在了對方的右手上。

牧師看到這一情節,幽默地提醒:「右手已經夠完美的了,我想你們最好還是用它來裝扮左手吧。」

西勒?庫斯特說,正是牧師的這一幽默,讓他茅塞頓開。

右手成為右手,本身就非常完美了,沒有必要把飾物再戴在右手上了。那些有道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不就是因為他們已經非常完美了嗎?

後來,西勒﹒庫斯特得出結論,上帝讓右手成為右手,就是對右手的最高獎賞。同樣道理,上帝讓好人成為好人,就是對好人的最高獎賞。

西勒?庫斯特發現這一真理後,興奮不已,他以「上帝讓你成為好孩子,就是對你的最高獎賞」為題,立即給瑪莉?班尼回了一封信,這封信在《芝加哥論壇報》刊登之後,在不長的時間內,被美國及歐洲一千多家報刊轉載,並且每年的兒童節他們都要重新刊載一次。

感悟:這件事告訴我們,只要你認為是對的事,就堅持做下去,這樣,你將會越來越「完美」!

今天幾個小故事,或許你認為跟「教育」無關,但仔細想想,也許我們會從中悟到關於「教育」的許多奧秘!

記住,多想一步,你可能就贏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教育與人生 的精彩文章:

孩子為什麼叛逆?答案在這裡!

TAG:教育與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