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千人學者」陳景東:讓中國成為信號處理領域的引領者

「千人學者」陳景東:讓中國成為信號處理領域的引領者

西工大新聞網5月7日電(記者 吳秀青)彈指一揮間,陳景東教授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回到母校西北工業大學工作,一晃七年過去了。他的回歸,正是西工大引得「孔雀西北飛」的一個縮影。

「千人學者」陳景東:讓中國成為信號處理領域的引領者

70後陳景東,2010年入選國家第三批「千人計劃」,「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西工大人才特區「智能聲學與臨境通信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學家。——他是西工大引進的第一個「千人」專家。

陳景東1995年在西工大航海學院完成本碩連讀後,1998年於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實驗室獲得博士學位。這位美國WeVoice公司首席科學家,先後工作於日本國際電氣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澳大利亞Griffith大學、美國貝爾實驗室,在語音分析及合成研究方面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於2009年和2010年兩次獲得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的技術創新獎(NASA Tech Brief Award)。

2011年1月,陳景東正式加盟西工大,回到闊別已久的母校。回國七年,他帶領團隊研發的差分麥克風陣列與波束形成技術,已被應用於車載語音通信、機器人、智能手機、智能平板終端、智能音箱等多種通信系統之中,創造直接經濟效益達數十億元。他有力地推動了西工大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的發展,併當之無愧地成為信號處理領域的開拓者和引領者。

春末夏初,萬物勃發,這很像陳景東回國七年的發展現狀。陽光明媚的午後,記者走進西工大人才特區「智能聲學與臨境通信中心」,與陳景東展開了一場愉快的對話——

「回國選擇到母校西工大工作,對我來說是很自然的事兒」

從西工大到中科院,從中科院出國到日本,從日本到澳大利亞,從澳大利亞到美國,從美國又回到祖國回到西工大,陳景東和祖國和西工大的情緣終究還是無法割捨。

「為什麼會回到這裡?當然是因為這裡是我的母校,是她培養了我,我對她有深厚的感情。回國選擇到母校西工大工作,對我來說是很自然的事兒。」

「千人學者」陳景東:讓中國成為信號處理領域的引領者

2009年,在一個國際會議上,陳景東偶然遇見西工大航海學院老院長黃建國教授。「黃老師說西工大需要我,希望我常回母校講學、開展合作研究。」陳景東坦誠地說,「2010年回國時才發現,我在美國的10年期間,中國發展得特別快,有很多新機會,所以回國對我個人來說也是非常好的選擇。」

2011年1月1日,陳景東全職回國,正式向母校報到。回國後,他忙得不亦樂乎,忙於創建「西工大智能聲學與臨境通信研究中心」,組建「智能聲學與臨境通信研究中心」團隊,搭建一流的實驗平台,在西工大舉辦聲信號增強國際研討會(擔任大會主席),參加全球人工智慧技術大會(尖峰對話),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色列等國家的著名高校聯合培養人才(博士),與華為、科大訊飛、騰訊、賽賓科技等多家名企聯合開展攻關項目,建立科大訊飛-西工大聯合實驗室,2018年又獲得國際合作重點項目(中國與以色列兩個國家基金委聯合支持的項目),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西工大聯合實驗室也很快就要落地了……

談起回國後的工作進展及科研成果,陳景東頗為自豪,因為他和他的團隊一直活躍在智能語音信號處理領域的最前沿,並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既是領域的前沿也是急需實用的技術」。

在接受記者採訪的當兒,陳景東給記者上了一堂生動的科普課。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語音通信技術取得了巨大進展,成功地實現了從模擬到數字、從手工交換到程式控制交換再到網路包交換、從窄帶到寬頻、從有線到無線等重大技術轉變。現今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高品質、全雙工的語音通信。促成這些技術轉變的原因很多,如光纖帶寬的指數增加、IP和無線網路的快速推廣以及集成晶元處理速度的迅猛提高等,但最主要的因素還是離不開語音信號信息處理技術的進步。

然而,點到點的電話模式已無法滿足人們日常工作的通信需求。人們希望下一代通信系統能夠構建代替「親自見面」的合作環境,從而使人們在很多重要工作中,如政治會議、學術會議、項目合作等,不再需要聚集在一個會議廳里,而是每位參加者在自己的工作環境中就可順利完成這樣的工作,從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由於旅行及時間等因素造成的高額合作成本。能夠完成這一目標的通信被稱之為臨境通信。

由於聲學環境的複雜性,構建臨境語音通信系統絕非易事,新一代通信系統對語音及聲頻信號處理提出了巨大挑戰。一方面是因為臨境語音通信需要一些新的理論、模型、方法與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和突破;另一方面,一個具有能夠動態逼真地模擬臨境語音通信所要求的聲學環境實驗系統目前尚未形成,該實驗系統被稱之為「智能語音交互系統及測試平台」。該實驗系統能夠形成各種複雜的聲學環境,並在此基礎上,能夠進行麥克風陣列信號處理、三維聲場重構、智能語音人機交互等科研問題的技術開發和應用研究,從而搭建起從語音信號處理理論演算法研究到工程技術轉化的橋樑,為最終實現產學研結合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

陳景東說,在學校的鼎力支持下,「智能聲學與臨境通信中心」在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目前正處於初步形成特色鮮明、方向明確、成果不斷積累的成長期,目前在語音雜訊控制、聲場重構、智能語音檢測等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已經成為西工大學科發展的新增長點。

「在西工大同樣可以做一流的學問、培養國際頂尖的學生」

「創建西工大智能聲學與臨境通信研究中心,就是想讓大家看到擁有航空航天背景的西工大,並不妨礙我們的國際交流;在西工大我們同樣可以同國際上這個領域最好的大學合作,也可以同這個領域最好的學者合作;在西工大同樣可以做一流的學問、培養國際頂尖的學生。」陳景東說。

「千人學者」陳景東:讓中國成為信號處理領域的引領者

陳景東領導的西工大智能聲學與臨境通信研究中心,長期與加拿大魁北克大學、以色列理工、美國喬治亞理工、澳大利亞的格利菲斯大學、丹麥奧爾堡大學、日本筑波大學、德國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日本NTT、日本ATR、美國貝爾實驗室等國際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保持著緊密的合作。

陳景東長期從事陣列信號處理、語音通信和單通道/多通道語音增強等方面的研發工作。他和他的合作者共同出版專著11部;在相關研究領域的主要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170餘篇,其中以他為第一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udio,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期刊上發表的論文「New insights into the noise reduction Wiener filter」榮獲IEEE信號處理學會最佳論文獎;他和團隊成員在麥克風陣列方面的工作被引3000餘次;由他和團隊成員研發的差分麥克風陣列與波束形成技術已被應用於車載語音通信、機器人、智能手機、智能平板終端、智能音箱等多種通信系統之中;由他的博士研究生潘超為第一作者發表IEEE Transactions on Audio,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上的論文「Theoretical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 microphone array beamforming and an improved solution」於2016年榮獲IEEE亞太區學生優秀論文一等獎。

陳景東已組織國際學術會議15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主題報告12次,受邀報告16次,其他學術報告40餘次。曾擔任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會、美國路易斯安納州州立基金、美國肯塔基州科學與技術企業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973計劃等會評專家。曾擔任澳大利亞格利菲斯大學、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丹麥奧爾堡大學等大學博士答辯委員會成員。

西工大智能聲學與臨境通信研究中心的研究生團隊連續4年獲得校級「優秀導學團隊」,其博士生、碩士生多人獲得國家獎學金及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

「千人學者」陳景東:讓中國成為信號處理領域的引領者

「智能聲學與臨境通信研究中心」國際往來交流十分頻繁,可以說,該中心是西工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單位。一方面,國際學者和國際學生常來「中心」訪問交流或合作研究;另一方面,該中心的所有研究生(包括博士和碩士)幾乎都有出國交流的機會,而其博士生必須在國外合作培養大學連續呆滿兩年且有一個國外的導師。

陳景東團隊有自己的人才培養理念。「博士生將來一定是面對前沿技術做更深層次的研究,應以新技術開發為主要導向,所以博士生需要對一個領域理解得很透徹,他才能創造出新的技術來,或者在新的理論或方法上作出貢獻。」陳景東認為,「碩士培養則更側重行業的發展,我們培養的碩士生一定要是社會上需求的人或者是緊缺的人才。」

研究生究竟達到什麼水平才可以畢業?對此,陳景東團隊有一整套與國際接軌的評價體系與評價標準。「評價學生的核心是學生所做的工作到底有沒有創新、突破或顛覆,我們更看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

「發表論文的數量不重要,重要的是發表的論文要有質量、要達到國際水平。有學生可能只發表了一篇會議論文,如果其在理論、方法或技術上有重大突破,足以。」陳景東團隊對博士生的要求不僅能滿足國內導師和專家的評價,同時還要獲得國外導師對其的推薦(評價)方可畢業。「我們不在乎畢業生的數量,更關心的是西工大畢業的學生有沒有達到世界一流大學的水平。」

「千人學者」陳景東:讓中國成為信號處理領域的引領者

「無論是從教育體系上講,還是從實驗室條件來說,在西工大智能聲學與臨境通信研究中心攻讀博士,與在美國或歐洲最好的學校攻讀博士是沒有區別的。」陳景東說,「我們希望畢業的學生在我這個領域之中能夠媲美斯坦福、MIT,這樣的目標要求既是對學生的挑戰也是對導師的挑戰。」

「希望我的團隊一直擔當著信號處理領域的領跑者」

在當前人工智慧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的大背景下,智能臨境通信作為人工智慧的主要分支日益受到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各個科研機構、高校和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理論和技術創新。

陳景東介紹說,「智能聲學與臨境通信研究中心」作為西工大學科發展的重要支撐點之一,目前正在進行智能語音信號處理領域的研究工作,通過傳統語音信號處理方法與人工智慧領域的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方法的有機結合,在智能麥克風陣列波速形成、智能聲場重構和語音檢測技術方面取得了多項重要的研究成果,部分研究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千人學者」陳景東:讓中國成為信號處理領域的引領者

該中心團隊現有「千人計劃」3名、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青年千人」3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名、國際客座教授2名。他們都來自海內外名校,或擁有海外博士學位,或系海外博士後,抑或擁有多年國際工作經歷。這些團隊成員在陳景東眼裡「個個都很棒」,因為他們都站在各自研究方向的最前沿,做出了原創性的工作,並正在引領著學科的發展。

該中心研發的先進技術已通過不同的方式(專利、聯合實驗室、合作項目)轉讓給華為、騰訊、科大訊飛、CVTE等多家企業進行產業化。據了解,僅科大訊飛一家2017年的銷售額就突破10個億。

「要想長期引領一個領域的發展,第一要集聚大批的人才,同時團隊要有人才梯隊。」陳景東坦率地說,「儘管近幾年我們做得還不錯,但與我的預期目標還有較大的差距,希望未來我這個團隊發展得更快一些、規模更大一些,青千、優青至少要達到15人左右。」

「千人學者」陳景東:讓中國成為信號處理領域的引領者

陳景東期望通過一流的團隊、一流的平台建設,產出一流的成果、培養一流的人才。「如課說『四個一流』是我們的長期目標,那麼,『可持續發展』才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陳景東說,要「可持續發展」還需要我們做更多的工作,還需要學校在頂層規劃中做一些更長遠的規劃,還需要地方的平台和資源支持以及周圍環境的配套等。

「我回國拿到的第一筆經費是安徽科技廳的,所以回國以後我一直在與科大訊飛合作。」陳景東認為,地方的平台和資源支持對引進人才的發展非常重要。「人才去的地方肯定是他(她)能夠發揮作用的地方,而引進人才的目的是要讓他們落地後能夠為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做貢獻。」陳景東期待著西工大智能聲學與臨境通信研究中心的「千人學者」們為陝西追趕超越和大西安建設譜寫新篇章,期待著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真正體現出「千人」的價值來。

回國七年,陳景東非常欣喜地看到,西工大比先前更開放了,正在向著世界一流大學迅跑。「希望世界一流的實驗室(智能聲學與臨境通信研究中心)建成以後,上百年之後還能看到它,上百年之後這個實驗室還能夠繼續推進世界科技的發展;希望我的團隊不斷發展壯大,一直擔當著信號處理領域的領跑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安裝監控設備不該沒有邊界
婚姻登記失信 有懲罰才能遏制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