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南京,崑曲正鮮活

在南京,崑曲正鮮活

▲施夏明在幕側候場。

墨綠色的厚重大幕低垂,再往前一步,施夏明將踏進書生柳夢梅的世界。這個生於1985年的巾生因為2006年上演的《1699桃花扇》一夜成名。而此刻,他和他的技藝精湛的老師輩們一起登上江蘇省崑劇院所屬的蘭苑劇場——這裡每個周末都雷打不動地上演編排不同的崑曲。這個有著六百年歷史的劇種,在南京,鮮活著。

昆 曲 青 春 色

撰文:姜北工作室攝影:高進

_______

掌聲是時空的分水嶺。第一幕掌聲落下,1985年進省昆的「第三代」錢冬霞退出青燈黃卷。施夏明登場,拾畫叫畫。台下的觀眾伸長頸子,瞳仁不轉,裡面儘是火彩。

2006年,田沁鑫執導的《1699桃花扇》帶火了劇中的所有姑娘小伙兒。和此前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一樣,《1699桃花扇》由青春演員本色出演,功力並未到火候,然而人面桃花,青春做底,確實好看——當時,李香君的飾演者單雯 17 歲,侯方域的飾演者施夏明 21 歲,倆人一夜成名,吸引了一群年輕擁躉。與此同時,江蘇省昆更新崑曲的推廣方式,蓄水養魚,走進校園,大量吸納年輕觀眾。大批和施夏明同時代的觀眾走進劇場,替古人擔憂,享古人離愁。南京博物館小劇場,本地高校、企業、社區,香港乃至國外學府…… 2014 年上半年,由第三代和第四代共同挑梁的江蘇省崑劇院共演出 375 場,除去人員開支,217萬元現金入賬。省昆的隊伍兵分幾路,不是在演出,便是在去演出的路上。

當江蘇省外的年輕人上豆瓣分享商業電影或話劇時,南京的年輕人正用「臨川四夢」中的典故調情。就是調情,施夏明將春意蕩漾的淳于棼化在了眉眼間。而崑劇,這個曾被晦澀、難懂、遲緩貼上標籤的劇種,在人浮於事的當下,被南京青年用來彰顯品位和文化。南京本地乃至全國全球的崑劇聽眾,呈現出年齡越來越輕,學歷越來越高,外國人越來越多的趨勢。

▲油彩在化妝台上攤開。

藝源於技,唱滿三十載的名伶才敢謙言初見精髓,崑劇最是要醬色的藝術。一個動作做一百遍和一千遍,其中的韻味外行也一目了然。而目前的情況是,施夏明為代表的第四代普遍磨戲時間少,奔波四處的他們往往以演代唱。省昆每次新排演大戲,第三代全副上陣,一遍遍固定角色,然後再一口一口地吐,一個唱腔一個唱腔地掰給第四代演員。第四代演員要做的是懷著敬畏心,全力傳承。

▲李宏收藏的崑曲曲譜。

崑劇院後台,「明倫堂」匾額之下,一位特意從深圳遠道而來的戲迷,在小明(戲迷對於施夏明的昵稱)下台後便保持十米開外的距離,一步步跟隨自己的偶像。女票友反覆強調自己是先聽崑劇然後再喜歡上小明的,但被問及如果一齣戲里沒有小明,她馬上反問,那為什麼要聽?「小明的一顰一笑里,記錄的是一代人共同走過的青春,還需要別的理由嗎?」見慣了這樣的戲痴,小明頗顯從容。他摘下厚重的文人冠,整個人好像一下年輕了一百歲。

▲油彩上臉,曲詞上口,一個平時T恤牛仔的當代青年就一舉穿越回明朝。

在普通粉絲以外,在南京,還聚集著一些如李宏這樣的發燒友。李宏不認為自己是收藏家,十幾年來,他做的事情只是「收集」曲譜、唱片,收集崑曲資料圈子非常小,全國加起來樂於此道的,不過十人。這個圈子不可能有其他收藏品市場里的活躍、推手、過山車,有的是在老書店中一遍遍地徜徉,暗夜燈下的一次次摩挲與玩味。李宏經過多年集得的《天韻社曲譜》、《崑曲集凈》、《正俗曲譜》等一系列孤品,很多圖書館也無收藏。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粟廬曲譜》《張充和手抄崑曲譜》時,平時收集崑曲資料的李宏派上了大用場,出版社編輯邀請他幫忙校對。吹笛拍曲之外,35歲的李宏以「集」會友,在南京崑曲愛好者中自成一家。

2017年獨立發行

關注手工藝、本土人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苦獲 的精彩文章:

劍村不是村,而是一個人
等一個人,變慢一座城

TAG:苦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