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神秘王朝,開國之君憑陰謀上位,有人說它根本沒存在過!
中國最神秘的王朝哪一個?很多人會選夏王朝。為什麼呢?有人說,夏王朝的歷史還是矇昧不清的,甚至有人會質疑夏朝是否存在過。雖然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記載了夏代的歷史,但是至今為止沒有發現夏代的文字,因此無法確切論證夏代歷史。雖然經過百年來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學界對夏王朝逐漸有了清晰輪廓地認識,但是跟發現了甲骨文的商朝相比,沒有多少個學者敢打夏王朝的包票。
夏王朝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禹傳子,家天下」說的就是夏朝開國歷史。在夏王朝之前,黃帝、炎帝、堯、舜、禹等領袖人物,都帶有半人半神的性質,關於他們的記載都屬於古史傳說的範疇,不能作為信史來證明。如果對應人類社會發展形態,在夏王朝之前華夏大地的政權組織形式是部落聯盟,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史學界公認的國家起源的三大標誌——文字、金屬器和城市,夏王朝已經全部具備。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 。比較有意思的是,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 ,後來商湯滅夏,夏王朝終結,殷商立國。
都知道「禹傳子,家天下」,夏王朝的開國立朝,起源於一個不怎麼光彩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孟子記錄的。在夏啟繼位之前,華夏部門聯盟的首領都是推舉賢能擔任,並不是傳位給自家人。堯把權位傳給舜、舜再傳給禹,他們之前都沒有血緣關係,當時的風氣是以德才選拔繼承人。當然堯、舜、禹禪讓,都曾有先避子後即為的做法。 大禹死後,原來預定的繼承人是伯益,他打算仿效先賢的做法,避大禹之子啟於「箕山之陰」。
伯益是個老實人,他認為舜和禹繼承帝位時都是這麼做的,他避開夏啟是遵循禮法。上古時代的人沒那麼貪婪,對於權位還是頗有公心的,任人唯賢是當時的風氣。可是伯益沒有想到的是,民間「朝覲訴訟者」卻不再投奔他,而是都跑到啟那裡,請他主持公道。老百姓們用腳投票,理由只有一個,啟是「吾君之子也」。也就是,啟沾了老爹大禹的光,大禹是位賢君,並且很有能力。只是,在權位的傳承上,大禹是個自私的人。在他有生之年,肯定是刻意地培植兒子啟的勢力,給了不少機會讓他去歷練。啟有人脈有威望,取代伯益就順理成章了。
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這是因為人心不古,大禹還不如先賢嗎?這其實有個歷史背景,大禹是治水英雄,古史中有大禹以疏導的方式治水,定鼎山河海清河宴。大禹在統領個部落治水時,個人威望提升了,他手中的權力也越來越大。原本鬆散的各氏族部落的平行關係,到了大禹的時候,多多少少有凌駕於上的情況。鑒於大禹的能力和威望,大家都不反對,服從他的領導。
權力就像鴉片一樣,會上癮的。大禹早就生出了「家天下」的心思,才有伯益大權旁落的結局。要知道,即便是在上古時代,權位交替不可能是和平實現的,更何況是改朝換代的制度性變革呢?隱藏在史書後面,有血淋淋的真相。伯益和夏啟之間曾經有一場激烈的廝殺,有流血有犧牲,因為伯益敗落,夏啟才坐穩天下。
雖然現在中國常用「華夏」來做代名詞,但是那時候夏王朝的版圖並不大。夏的核心領土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後世的「中原」指的就是這兒。
不少學者認為偃師二里頭遺址是夏都,二里頭遺址有中國最早的城市道路、最早的宮城、最早的大型宮殿建築群、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鑄銅作坊、最早的車轍痕迹……但是,這僅僅是從年代和地址進行推測,專家並沒有在二里頭遺址發現能夠證明確切朝代的隻字片語,因此不能確認夏王朝的歷史。更加有意思的是,有人認為夏王朝是存在過,不過存在的地方不在中國的黃土地上,而是尼羅河畔的埃及。持有這種觀點的人,還舉了很多例子,認為埃及的法老王就是夏朝的後,埃及人的文字跟中國漢字有某種奇妙的聯繫……這種想法看似異想天開,但是沒有確鑿信息證明二里頭就是夏都之前,誰也沒有辦法否認這樣的假設。
學者雖然沒有辦法證明夏王朝的存在,卻發現了一件文物,證明了「夏王朝之父」大禹的存在。2002年面世的西周中期遂公盨,上面刻有「天命禹敷土,墮山浚川」的銘文,記述大禹採用削平一些山崗堵塞洪水和疏道河流的方法平息了水患,並劃定九州,還根據各地土地條件規定各自的進貢的物品。
遂公盨的發現,將大禹治水的文獻記載提早了六七百年,是所知年代最早也最為詳實的關於大禹的可靠文字記錄。但文中並無「夏」的字樣,禹似乎還具有神格而非人王,因而這篇銘文似乎並不能被看作是夏代的物證,僅僅是「大禹治水傳說最早的文物例證」。
※《獨孤天下》男主為何不是楊堅?北周、隋、唐三朝相愛相殺秘辛
※兩國王妃生前僅有一面之緣,相隔15年死於車禍,難道是一語成讖?
TAG:千夜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