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牛角沱嘉陵江大橋大修牽動人心 你可知道它風雨半世紀的故事

牛角沱嘉陵江大橋大修牽動人心 你可知道它風雨半世紀的故事

這段時間,52歲的牛角沱嘉陵江大橋大修,牽動著很多重慶人的心。

「這座橋的確是需要進行大修了。尤其是橋面大修,很有必要。」84歲的林君宴是原重慶城建局局長,也是牛角沱嘉陵江大橋的首批技術員之一。當年,他全程參與了大橋的修建。

作為重慶的第一座跨江城市大橋,牛角沱嘉陵江大橋結束了重慶人只能靠輪渡過江的歷史。

林君宴說,牛角沱嘉陵江大橋的誕生,克服了很多困難,也有很多創新,最終才讓這座大橋有了「鋼筋鐵骨」,為現在的大修工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籌 備

期盼

重慶人盼著能有一座跨江大橋

林君宴的家在牛角沱。從他家的窗戶往外望,不遠處就是牛角沱嘉陵江大橋。「每天都要看一下它,才覺得心安。」林君宴說,大橋修好後,他就一直住在牛角沱,從未離開過。

這段時間,大橋進行大修施工,林君宴每天看的次數更多了。

林君宴說,牛角沱嘉陵江大橋對重慶有著特殊的意義,「是它,圓了重慶人的大橋夢。」

在牛角沱嘉陵江大橋建成前,人、車過江,都要用輪渡。牛角沱渡口,就是當時最繁忙的渡口之一。

「遇上大霧天氣,或者夏季洪水期,都要封渡。」林君宴說,當時,不僅人過江不方便,裝載貨物的車輛也需要繞行幾公里,到指定的渡口碼頭,通過車渡過江。

交通不便,限制了城市發展。因此,重慶人一直盼著能有一座跨江大橋。

機會

請修白沙沱長江大橋的隊伍設計

在上世紀50年代,江上大型公路橋僅有武漢長江大橋,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橋」。

「其他沿江的城市,都沒有跨江公路大橋。」林君宴說,當時,重慶沒有修建大型橋樑的經驗,建橋的物資、材料、設備,還有技術人員都比較缺乏。

然而,就在武漢長江大橋通車後沒多久,重慶迎來了一次難得的機會:建設武漢長江大橋的隊伍要到重慶修建白沙沱長江大橋。

白沙沱長江大橋是重慶的第一座跨江大橋。但是,這是一座鐵路橋,無法解決汽車過江的問題。

「我們不能錯過這次難得的機會。」林君宴說,當時,市委市政府對白沙沱長江大橋的建設,在人力和物資等方面都給予了大力支持,但是也提出了請求:到嘉陵江來看看,給重慶設計一座跨江公路大橋。

於是,武漢大橋工程局設計處在設計完白沙沱長江大橋後,又設計了牛角沱嘉陵江大橋。

選址

在牛角沱建橋是最佳選擇

重慶首座城市大橋修建的位置,曾經有兩個地方備選:一個地方是牛角沱,另一個地方是高家花園。

「當時,專家組到這兩個地方調研了幾次。」林君宴說,當時,市中心比現在小很多,主要就在渝中半島,兩路口以外的區域,就沒有那麼發達了。

因此,高家花園在市區上游,還屬於郊區;而牛角沱正好在市區範圍內。「在牛角沱建大橋,更能方便市民出行。」

另外,在當時,修建三峽大壩的想法已經提出。選址牛角沱建嘉陵江大橋,既能滿足大壩蓄水之後的水位;在牛角沱建大橋的規模和跨度,也能保證萬噸級船隊通行。

綜合考慮,在牛角沱建嘉陵江大橋是當時的最佳選擇。

建 設

技術

更多採用武漢長江大橋的技術

在大橋設計、資金、人力等籌備工作都完成後,建設牛角沱嘉陵江大橋還有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那就是技術。

當時,大橋建設面臨著技術人員嚴重不足的問題。「武漢來的大部分技術人員都忙於白沙沱長江大橋的建設,無暇顧及牛角沱嘉陵江大橋。」

為了解決建大橋缺技術的問題,在牛角沱嘉陵江大橋開工之前,重慶城建局市政工程處派出技術人員到白沙沱長江大橋工地學習,林君宴就是其中之一。

「主要是在現場跟學,學到的東西,馬上就用在實踐中。」林君宴說,牛角沱嘉陵江大橋使用的很多建橋技術,都與武漢長江大橋、白沙沱長江大橋相同,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

設備

大型設備坐船往來於兩江

除了很多建橋技術與白沙沱長江大橋相同,建設牛角沱嘉陵江大橋的不少大型設備,也來自白沙沱長江大橋的施工現場。

當時,修建大橋的設備有限,不少大型設備都是從武漢走水路運到重慶白沙沱。而牛角沱嘉陵江大橋的建設,缺少大型設備。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施工方利用修建白沙沱長江大橋的間隙,將一些暫時閑置的大型設備用拖船運輸,從白沙沱長江大橋的施工現場運到牛角沱嘉陵江大橋的施工現場。

牛角沱嘉陵江大橋的建設者們也積極創新,「自創」了不少設備。比如,施工現場沒有水上吊機,建設者們就把原本在岸上使用的履帶吊,用船運到江心,當作水上吊機使用;吊機不夠,就用大型鋼管、滑輪製成「土吊機」,利用卷揚機來起吊;物資運輸不方便,建設者們就在岸邊建了一段簡易纜車……

到了建設後期,為了方便預製好的橋面板上橋,建設者們還在橋頭搭建了一段可移動的「小鐵路」。橋面鋪到哪兒,「小鐵路」就移動到哪兒,省時又省力。

獨特

大橋的其中兩個橋墩不一樣

牛角沱嘉陵江大橋的橋墩建設,是整個大橋建設過程中最緊張、也最考驗技術的階段。因為橋墩的建設必須要在嘉陵江的枯水期進行。一年大約只有3個月的時間,如果錯過了,又要再等一年。

「那時候真的可以用爭分奪秒來形容。」林君宴說,當時,他和工人們吃住都在岸邊,工作幾個月才上岸。「換洗的衣服都是家人送來的。」

林君宴介紹,牛角沱嘉陵江大橋的橋墩施工技術是當時最先進的。特別是江中的兩個橋墩,橋墩的水上部分看起來「單薄」,但水下部分卻是「大有文章」。

「事實上,兩個橋墩的下部分的形狀是不一樣的。」林君宴說,兩個橋墩的基礎都很牢實。其中,靠近牛角沱的橋墩,採用了武漢長江大橋使用的大型管柱基礎。

林君宴說,由於嘉陵江的沙卵石覆蓋層厚5米多,樁要穿過它們打進河床基岩上,還需要用衝擊式轉機、震動打樁機等設備,深鑽5米才能穩固,再用水下鋼筋混凝土澆注起來。

靠近牛角沱的這個橋墩用了17根直徑1.55米的管柱組成一個直徑20多米的深墩,很結實。

靠近江北的橋墩則使用的是鋼沉箱基礎進行建設,水下的橋墩面積沒有另一個橋墩大,但是也非常可靠。

牛角沱嘉陵江大橋還有一個很獨特的設計,那就是鋼架上的鉚釘結構。這樣的設計,讓鋼結構之間的連接更加穩固。但是,也給施工人員帶來了更大的施工難度。鉚釘結構需要通過熱鉚接技術完成。鉚釘必須要燒到300℃以上,再進行鉚接。「施工環境的溫度很高,工人們都是滿頭大汗。」林君宴說,施工工人最多工作兩三個小時,就要換一班。

重慶造

鋼材和水泥都是「重慶造」

牛角沱嘉陵江大橋建設過程中的創新,不僅是技術、設備等方面。在材料方面,也有不少創新之處。牛角沱嘉陵江大橋的「身體」里,就有不少創新的「重慶造」。

建設跨江大橋,好的鋼材是關鍵之一。「必須要是16錳鋼,才能達到要求。」林君宴說,當時全國能生產16錳鋼的鋼廠只有鞍鋼。從鞍鋼生產鋼鐵運到重慶,這無疑增加了建設大橋的開銷。在建設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施工方把希望寄托在了重鋼身上。

重鋼不負重託,生產出了16錳鋼。就這樣,重鋼負責大橋鋼材的冶煉,再由山海關橋樑廠加工,最後運到重慶牛角沱嘉陵江大橋施工現場。

大橋的橋面板,採用的是預製板施工。預製板加工的地點選在了人和街的一個街心花園裡。「橋面板的硬度要求很高,需要使用高標號水泥。」林君宴說,南岸水泥廠為大橋專門研究生產出了高標號水泥,既節省了開支,又保證了質量。

竣 工

通車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在通車前的一年多,牛角沱嘉陵江大橋還沒有鋪橋面板時,這裡就迎來了一個「大人物」。

林君宴記得,那是1964年下半年,當時得到通知,讓大家在大橋的腳手架上,鋪上一塊塊木板,說是有領導要過橋到對岸去視察。那天,林君宴正在值班,後來才得知走過橋的是鄧小平。

1966年1月18日,牛角沱嘉陵江大橋通車,全城轟動。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時隔50多年,林君宴再次說起當時的情景,依然難掩激動。「通車當天,現場是人山人海,擠得水泄不通。」林君宴說,通車後一周,大橋上也是天天「滿橋」,很多人在橋上走。

牛角沱嘉陵江大橋的建設,也為重慶培養出了一支建橋的專家隊伍。在大橋通車當年,重慶市組建了首支橋樑建設隊伍——重慶市市政橋樑工程處。之後,這支隊伍里的不少專家都參與到了重慶其他大橋的建設中,讓「重慶造」橋樑越來越多。

比如,林君宴參與了石板坡長江大橋、石門大橋的建設;工程師劉成清參與了石板坡長江大橋複線橋、鵝公岩長江大橋等大橋的建設。本版文、圖/本報記者 劉波

大橋檔案

時間:1958年11月進場,12月全面開工,1966年1月竣工通車。

長度:全橋總長625.71米,橋面寬21.5米。

橋型:主橋為鉚合鋼桁架雙懸臂橋,引橋為鋼筋混凝土T形梁。

1966年1月,牛角沱嘉陵江大橋建成通車,結束了兩岸居民只能靠輪渡過江的歷史。因此,牛角沱嘉陵江大橋也被譽為重慶「公路第一橋」。

轉載自:重慶晨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重慶地方新聞 的精彩文章:

幼兒園老師竟讓小孩光身在寒風中哭泣1小時?
鑰匙還藏在窗檯?小偷也知道這些潛規則!

TAG:重慶地方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