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襄氏一支朱氏的起源與赤心木圖騰!
太昊伏羲氏根在東方
根據中國科學院古人類和古脊椎動物研究所以及有關專家鑒定:「沂源猿人」距今有40——50萬年。那時的沂源人當處於猿人直立階段,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資格最老的成員之一,是最早山東人的發現證明,也是古邾人的發現證明。大約在距今2——5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階段,人類這時已進化到了現代人的體質形態,沂源人已經進化到了「新泰人」(即「現代人」,或叫「新人」)階段。這個時期,人類產生了「氏族」,也叫「氏族公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33頁中論述道:「氏族構成地球上即使不是所有的也是多數的野蠻民族的社會制度的基礎。
後李文化(前6500——前5500年,因位於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後李官莊的遺址而命名),山東這一地區已進入了新石器時期。這一時期氏族由採集、狩獵的形式而轉變為農業、畜牧業,由遷徙生活逐步轉變為定居生活,氏族內部禁止通婚,實行外族婚姻制……時間邁過北辛文化(前5400——前4300年),到了大汶口文化時期(前4300——前2200年),這裡的先民發明了山頭歷(在星象曆法之前,人們根據日出東山和日落西山的規律來紀曆)、占卜和陶文等。其原始手工業也較發達,並出現了釀酒業。車廣錦先生在《海岱地區文明起源初探》中認為「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社會已是階級社會,產生了高於氏族部落的政治實體——古國,海岱地區從此進入了文明時代。」
伏羲、炎帝、黃帝的時期大約在大汶口文化晚期,這一時期約為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2200年。
今山東省和周邊部份省市,古時稱為東夷,《禮記·曲禮下》云:「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王制篇》又道:「東方曰夷。」《後漢書·東夷列傳》亦云:「夷有九種。」《說文解字》云:「夷,東方之人也,從大從弓。」從此約定成俗,相沿襲而不改。《後漢書·東夷列傳》云:「東夷率皆土著。」就是說,東夷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土著居民。絳振鎬先生在《東夷及其史前文化試論》中說:「山東史前文化的這一發展序列是考古界一致公認的,既然如此,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的居民就應當是同一個族的居民,是一個長期居住在同一地區同一族的土著居民。」東夷人的起源地和聚居地在山東,但通過不斷遷徙,東夷人分布很廣,根據考古發掘的資料證明,大體分布在「北起遼東半島,南到蘇北、淮河以北,西起陝西、河南,東至山東……但是必須指出:第一,山東以外的其它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都是由山東地區傳播去的……東夷族人的文化……是自東向西發展的趨勢非常明顯。」(絳振鎬《東夷及其史前文化試論》)
太昊伏羲氏,多家史書載其名為:太皞庖犧氏、太皞、大皞、太昊、太皓、伏犧、伏希、伏羲、伏戲、包、庖犧、炮犧、慮戲、宓羲等。
《三皇本紀》云:「太皞庖犧氏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
《詩含神霧》稱:「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
《綱鑒易知錄·太昊伏羲氏》云:「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諸,生帝於成紀……作都於陳。」
《左傳·昭公一七年》云:「陳,太昊之虛也。」李繼生先生考證:陳地「是太昊西遷之後的故虛,而原來之虛應在雷澤一帶的汶泗流域。」
范文瀾主編《中國通史》云:「居住在東方的人統稱為『夷族』。太皞是其中一族的著名酋長。太皞風姓。」
徐旭生著《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云:「東夷集團,這一集團較早的氏族,我們所知道的有太皞。」
楊劍宇著《中國歷代帝王錄》云:「太皞伏羲氏,傳說中為古代東夷族的著名首領,生於成紀,居住於陳。」
根據考古及史學界一般的結論,雷澤在山東泗水、平邑一帶。《平邑縣誌》主編徐斌講:「古雷澤區……在泗水歷山鎮及平邑的平邑鎮、仲村鎮之中。」
有人認為太昊和伏羲是東、西並存的兩大族群,認為伏羲族群在甘肅,以採集為生;太昊族群在山東,以狩獵為生。雙方不約而同地遷徙至陳地(今河南省淮陽),最後合稱太昊伏羲族群。
有人認為太昊伏羲氏原本就是東夷的一個族群,甚至說就在山東泗水一帶,後來群內百姓分別遷往四面八方,如潘建榮先生在《菏澤歷史文化資源》中所言:第一代伏羲生長死葬于山東,「以後十幾位伏羲各帶一部分氏族,為生存。」有的「而達豫、陝、甘、青」。有的「而入晉、冀、蒙古、順濟水而入泰山、膠東」;有的「而南下泗、淮。他們有的是黃帝之祖,有的成為炎帝之宗。」
筆者贊同後者的觀點: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按五行東方屬木,木是東方日出扶桑之地,東方又是震卦,震是紫氣之源。故《易經》稱「帝出乎震。」所以說太昊伏羲氏是東夷集團的首領。其根在東夷。
太昊伏羲氏是東夷部族的大首領,其功蓋百王、德配天地。他師蜘蛛而結網,興漁獵,養犧牲,畫八卦、造書契,作甲歷,定四時,正姓氏、制嫁娶,治屋廬而定居,並以龍紀官等等功德。後都於宛丘(今河南省淮陽)。
受到李學勤先生稱讚的伏羲文化研究會會長、專家賈慶超教授指出:「以鄒魯為中心汶泗流域,是太昊伏羲氏族的發祥地、大本營,從目前多種學科資料論證,應是確定無疑的」(《鄒魯伏羲史話》)。
《孟子故里鄒縣》書中云:「魯為少昊金天氏之墟,而鄒(邾)為太昊伏羲氏之域。」
河南省淮陽市李俊志先生主編《太昊伏羲陵》考證道:「太昊伏羲氏族對外擴張,是從曲阜到淮陽延伸的。」
古天子朱襄氏其人
《綱鑒易知錄》張南軒云:「按外紀,伏羲之後有女媧、柏皇、中央、大庭、栗陸、驪連、渾沌、赫胥、尊盧、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陰康、無懷,凡有十五世,相繼為天子,而後神農氏作。」《帝王世紀》載:「女媧氏沒,大庭氏王有天下,次有大連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渾沌氏、祝融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有十五世,皆襲庖羲之號。」還有其它典籍諸如《遁甲開山圖》、《太平御覽》等都是此觀點,無非其中的名字有不同處或先後排列不同,但均講襲伏羲號凡十五世。
《帝王世紀》云:「朱襄氏,乃伏羲之後也。」
太昊伏羲是東夷人的首領。這個部族的人經過幾百年的遷徙已遍布華夏各地,伏羲氏首領共傳十五世。大約在6000年前活動在山東半島的原始社會伏羲部族中,有一個崇拜蜘蛛的「鼄」部落,大約生活在今天山東省的鄒城市、泗水縣和曲阜市一帶。根據各種資料的證明:朱(鼄)襄可能就是這個部落的首領。
朱(鼄)襄,姓「朱」可以理解,但「襄」又是什麼意思呢?
對於「襄」,《說文解字》云:「漢令,解衣而耕謂之襄。而字依韻會補,此襄字所以從衣之本意,惟見於漢令也。」《康熙字典》引《史記謚法解》道:「闢地有德曰襄。」就是說人們在耕地時,由於天氣炎熱,解衣坦胸露懷,就叫做「襄,」開國有德的君主也叫做「襄」。把這兩句結合在一起就是鼄地的一位大酋長既是教人耕作的創始人,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領袖。他以地名「鼄」而姓鼄,他襄助伏羲氏治理天下故叫鼄襄。也許,這種解釋是正確的。
河南省朱襄氏研究專家李樹峰先生考證道:「柘城是較早步入人類文明的主要地區之一。大約在6000年前,一支活動在山東半島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因種植業的逐步發明而遷居中原,來到柘城一帶。」
某一年,不知何因,鼄部落出現了大的變動,鼄襄讓本部落的成員分成兩部分,即一部分留在故土繼續在本地休養生息,另一部分由他帶領著向西方遷徙。這次是接受了在宛丘伏羲政權的指令向西方移民呢,還是命令鼄襄帶領部隊去宛丘附近戌守呢?目前尚不得而知。呂思勉在《三皇五帝考》及《古史辨》中說:「炎帝遺說實始東方,後乃隨姜姓之西遷,流傳至荊(兩湖兩廣)豫,且入於冀方也。」李繼生先生在《三皇五帝及三代之祖探源》中,引經據典,列舉了多例,最後說:「均證明炎帝為東夷人。」李樹峰先生在《炎帝朱襄氏在柘城》一文中也強調「系出東夷族的朱襄氏。」
鼄(朱)襄帶領族人來到了伏羲都城宛丘東北方向約60公里的地方住了下來。他一方面領導族人開荒種地、狩獵馴獸,一方面聽從伏羲的調遣。由於他才智超群,被天子伏羲任命為大臣,受到重用。
依據推理,大約在他們遷來時間不久,鼄襄的「鼄」便改成了「朱」,其姓名便是「朱襄」。
在伏羲氏統治集團中,朱襄和昊英都是重臣,而朱襄卻是第一重臣。淮陽伏羲陵的大殿上,伏羲像左側侍者是朱襄,他左手握龜甲,右手持骨針,作書契;右側侍者是昊英,兩手持蓍草,作甲歷。
《帝王世紀》、《綱鑒易知錄》等典籍所載:朱襄襲「伏羲氏號」為伏羲氏(天下)。
認為「朱襄氏,古天子,炎帝別號。」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朱襄氏是最早的炎帝,傳三世之後由神農氏擔任炎帝。
還有的書上記載炎帝子孫相傳,襲炎帝號者前後八世,共傳530年。
以上這些記載,很明顯:矛盾重重。把朱襄氏說成是號伏羲,又說成是炎帝,或說朱襄氏傳三代後由神農取而代之,又說成朱襄氏世傳8代。究竟哪個說法正確?有人認為,伏羲氏去世後朱襄氏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時,原始社會進入了炎帝時代,這時期的朱襄氏才是炎帝。
綜上所述,是否可以這樣理解:
早年,朱地的首領朱襄(有稱其別名為石年)跟隨伏羲氏在陳治理國家,被封為飛龍氏,負責造書契。伏羲氏去世後,朱襄氏襲任伏羲氏號(或稱為國號)為古天子,(有說是禪讓)。繼而改「伏羲氏」為「炎」,稱為炎帝。即第一位炎帝。
炎帝又稱為赤帝,是該部族的大酋長襲用的稱號。《冊府元龜》卷一《帝王都》云:「炎帝……以火承木。」《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帝王世紀》云:「炎帝以火德王。」《左傳·昭公一七年》載:「炎帝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就是說炎帝氏族的圖騰是「火」。炎帝在治理國家任命官員時,都是以火名為官的名稱。
火是紅(朱)色的。依據典籍,說朱襄氏一支的圖的騰是赤心木,倒不如說炎帝朱襄氏部落的圖騰是火更為準確!
赤心木圖騰與朱姓起源
太昊伏羲氏族在東方(今之山東鄒城、曲阜一帶),屬於東夷民族,後西遷宛丘建都。
朱襄氏是東夷部族中某個部落的首領。筆者疑為他是崇拜蜘蛛的部落的大酋長。原名或寫作「鼄襄」。在某一年,因聽從天子伏羲的命令而帶領本部落的部分族人移民西遷,或是帶領本部落的軍隊去帝都宛丘附近的朱地屯兵戌守。
朱地盛產朱木(或叫做赤心木)樹。所以其地名叫做「朱」。在發現的甲骨片中也有「朱」字。如《遺121》上有「田朱」,《後上12·8》上有「卜賓……在朱」。「田朱」,其意思就是在朱地狩獵。「卜賓……在朱」即占卜某某事情在朱地。這兩件事情,很有可能指的就是今天河南省柘城縣境內(古朱地,即朱襄氏及其族人定居的地方)。《續漢書·郡國志》云:「陳有株邑,蓋朱襄(氏)之地。」《路史·後紀》云:「朱襄氏都於朱。」故這裡的「朱」即寫作「朱」,也寫作「株」。
據不少有關書籍介紹:朱襄及其族人遷徙至朱地,並生活在這森林地帶,人們對這些賴以生存的朱木產生了神秘而深厚的特殊情感,甚至有一種崇拜的心理。於是乎,人們便把朱木當作本族的神來崇拜。「認為自己就是這種神聖的朱木的後裔。」於是這些族人就把朱木當作本族的族徽和圖騰。稱本氏族為朱氏族,若干年後族人也都以「朱」為姓。
對於此說,筆者不敢苟同,其觀點有二:
其一,當初人真的那麼愚昧無知嗎?人是血肉之軀,朱木(赤心木)乃是植物。人和木頭能有血緣關係嗎?人能是木頭的後代嗎?筆者認為:這種提法不妥。
其二,書上說,人們只所以崇拜朱木,就是因為對朱木產生了一種神秘而深厚的特殊情感。這種特殊情感是什麼,它又神秘在何處?書上都未詳細表述。後來在王紅旗著的《山海經鑒賞辭典》里看到了他對朱木、建木的注釋,筆者認為他講的有一定的道理。在書中,他對建木的釋義是:「建木是當時部落聯盟聚會的標誌物,並具有巫術天梯的性質。」對朱木的釋義,作者說:「朱木,當有某種巫術象徵價值,例如寓意靈魂不死,提供靈魂升天的通道(天梯),或者還有致人迷幻的作用,以促使祭祀者進入巫術活動所需要的心理和生理狀態。」並指出蓋猶山和九丘等地也是祭祀先帝的場所。以上這種理論,詮釋了朱地族人對朱木(赤心木)的敬畏感和神秘感,除此之外,族人在森林中狩獵,或摘取林中的野果子等,族人對朱木也增加了一種感恩的心情。因為人們居住並生活在朱木的樹林里,久而久之,人們便稱自己的部落為「朱」氏族,族人也自然而然的自稱「朱」人,即後世的「朱姓」。或「鼄襄」也就改為「朱襄」了。有人把「朱」人棲息生活的地方也稱為「朱」,或「朱方」了。
據傳朱襄氏在朱地奮鬥了多年,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終年109歲,故清·光緒二十二年版《柘城縣誌》云:「朱襄氏在朱邑謀政一世,活到109歲。」古《柘城縣誌》載:朱襄氏「歿後葬於城東15里,其墓如丘,稱朱堌。」舊時有石碑一通,上刻「朱襄氏之墓。」
朱襄氏和其部落的人群分衍出了若干個姓氏。其中有朱、朱襄、朱襄氏,飛龍氏等。
朱:有的文章說:「朱襄氏的後裔中有一部分人以「朱」為姓,形成了朱姓大家庭中最古老的一支。但是,今天的朱姓大家族中,哪一支是朱襄氏的後人?不得而知,也沒有人承認自已是朱襄氏的後裔!
朱襄:「《姓解》記道:朱襄氏後裔中有以名號為氏,姓朱襄」《朱姓》等書亦從其說。
朱襄氏:《姓氏尋源》云:「邵思《姓解》云:朱襄氏,古天子朱襄氏之後。澎按:劉昭云:陳留株邑即朱襄氏邑。」
飛龍氏:《左傳集解》和《綱鑒易知錄》等書中說:「太昊命朱襄為飛龍氏。」後經過多代的考證,故《姓氏考略》記載:飛龍氏是朱襄的後裔。
有關朱襄、朱襄氏和飛龍氏姓氏延續的問題,不少專家學者都進行了研究和探尋,認為歷史上未發現有記載這三個姓氏人名的資料,這三個姓氏的人名沒有流傳下來,很可能早就消亡了。
關於朱襄氏的後裔——遠古朱姓延續的問題,從已知的各種資料和世界各地的朱氏族譜的記載上,尚未見到當今哪一支朱氏是朱襄氏的後裔,如有的話,可能早就依附到其他支別的朱姓宗族中去了。
作者簡介
朱廣平,山東棗莊人,世界朱氏聯合會原常務理事,世界朱氏聯合會書畫協會副會長,山東朱氏宗親聯誼會副會長,鄒城市邾國文化研究會副長,浙江歷史學會主辦《朱家》志社副社長,棗莊市國學教育促會副會長.....
曾榮獲 「山東省金融紅手」稱號,出版有《行社經營漫談》論文集,30多年來,用血汗聚成了《邾國史話》,《小邾 (郳) 國史話》,《天下朱姓出山東》,《折檻堂朱氏考》等書。1997年至2007和朱政、朱亮、朱介天諸公發起、並編寫了《中華朱氏通志》,其間又編了《小邾國文化》、《棗莊歷史人物誌》等書。目前主編《山東朱姓》(《山東朱氏通志》)。
文章作者:朱廣平
編 排:遇見初心
原創不易,禁止抄襲
TAG:朱氏文化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