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手法治療小兒汗證經驗分享

手法治療小兒汗證經驗分享

寶寶總是汗涔涔的怎麼辦?中醫辨證,可內服外敷,西醫也有藥物治療,寶寶那麼小,父母們總會擔心藥物對寶寶不好,有沒有什麼手法可以治療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西苑醫院兒科主治醫師芮娜老師給我們分享的手法治療臨床經驗。

經驗分享

01

案例分享

患兒,男,4歲。

主訴:多汗1年余。

現病史:患兒1年前上幼兒園後反覆易感,此後汗出明顯增多,晝夜汗出,以頭面及胸背汗出多,動則尤甚,日間常常需更換2-3次衣服,夜間入睡時亦大汗淋漓,也需更換衣巾,無惡寒惡風,易乏力,正值暑假,故來門診調理。就診時症見:鼻塞,無涕,無發熱咳嗽,多汗,背部較多痱子,伴瘙癢,易乏力,納眠可,二便調。

查體:背部可見散在圓而尖形的針頭大小密集的丘疹,咽淡紅,扁桃體未見紅腫,聽診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乾濕啰音。心腹(-),舌淡紅,苔薄白潤,脈滑。

診斷:汗證——肺衛不固

治療:給予臟腑圖點穴法腹部常規取穴:闌門、建里、氣海、帶脈、左章門、左梁門右石關、巨闕、建里、闌門、氣海,背部取穴:大椎、風門、肺俞、膏肓、脾俞,捏脊治療,每日治療1次。

療效:治療1次鼻塞好轉,治療4次患兒汗出明顯減輕,背部痱子消退,又治療2次給予鞏固,汗出愈,精力較前明顯旺盛,活潑好動未訴乏力。半年後寒假再來尋求調理,汗證未複發。

5.1

勞動最光榮

02

討 論

臟腑圖點穴法是以手法點揉腹部穴位的治療,它對內科病的治療從中醫的角度講離不開調氣這一概念,點穴氣至則開結散滯,啟動氣機,升降有序,一氣周流,而恢復臟腑功能。《臟腑圖點穴法》一書強調治療必須首選闌門穴(臍上1.5寸),因闌門為大小腸之交界,先點通此穴開中氣,上下氣才能順通,清氣升而濁氣降;繼而取建里進一步降胃之濁氣;氣海為生氣之海,可激發清氣;帶脈開結通經活動周身氣血;左章門調小腸錯亂的氣分;左梁門右石關同用調理胃氣,使胃氣降於小腸;巨闕為胃上口稍上,調理食道氣分,進一步降濁氣;再取建里、闌門,因胃腸之氣雖已通暢,恐中焦復結;最後引氣歸原於下焦氣海。整套手法可開結散滯,啟動氣機,升降有序,一氣周流,而恢復臟腑功能。

本案患兒是因反覆感受外邪,損傷肺衛之氣,肺衛不能固護肌表,腠理開闔失職而至汗液外泄之汗證,屬「肺衛不固」型。治療使用臟腑圖點穴法逐一點通腹部諸穴,一方面調整了中焦氣機,中焦脾胃為水谷之海,水谷之氣可以充養元氣;另一方面引導氣在腹部周流,從而促進氣的全身運行,加背俞穴的點按,風門以散風宣肺,肺俞、膏肓補益肺氣而強壯,脾俞升脾陽以補虛,綜合作用下使元氣充足且調達輸布,肺衛之氣得到補充而汗止。

腹部點穴的機理可以認為是機械力直接刺激了腹內器官,或是機械力調整了包繞在腹內器官筋膜的張力,恢復器官的活動度,從而恢復器官的功能,腹腔內含消化器官,盆腔內含泌尿、生殖器官,因此比較容易理解對消化、泌尿、生殖系統引發疾病產生療效的原理,而對其他系統疾病呢?

現代醫學認為汗腺受交感神經支配,出汗的生理過程是通過熱刺激引發下丘腦交感神經反應,傳出衝動經交感神經通路傳至脊髓,再下傳到皮膚產生應答。除手、足部的大汗腺和部分人的腋窩外,小汗腺僅受膽鹼能神經纖維支配,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經節後內有乙醯膽鹼作為其主要的神經遞質。另外,腎上腺素神經遞質通過血液循環也可直接刺激小汗腺導致出汗[1]。當汗液分泌量超過生理性體溫調節需要則被認為是病理狀態,一般認為是中樞引起的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導致分泌汗液增加。

現代醫學認為小兒多汗是由多種疾病引起,臨床多見於反覆呼吸道感染、佝僂病等造成自主神經功能失調,膽鹼酯酶活性增高,汗腺分泌增多,出現多汗癥狀[2]。由於汗液中含有鈉、鉀等電解質,過多出汗會導致小兒體液電解質失衡,影響小兒發育,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但西醫並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

手法腹部點穴治療汗證的機制目前尚不明確。手法的機械力既作用在了穴位上,也作用在筋膜和內臟器官上,此外背俞穴的分布規律與脊神經階段分布大致吻合,因此,機械力也可以刺激到相應脊神經。逢紫千[3]等報道針刺治療原發性多汗症的臨床觀察,針刺取穴取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T1-T4夾脊穴、合谷、尺澤、復溜,取得良好的療效,因此推測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刺激交感神經節附近背部腧穴而改善交感神經纖維功能有關,但是具體的起效機制並不清楚。根據張維波教授經絡的間隙組織液假說,認為經絡的實質是組織液在間隙流動,是否可以理解為穴位的點按促使組織液在全身重新分布,從而調整了植物神經功能,使汗液分泌正常。手法的點按必然刺激到筋膜,此類汗證患者是否存在全身筋膜張力的異常,而手法在腹部及背部的點按改善了這種異常張力從而起效。

以上的簡單探討並非是企圖用現代科學理論強行解釋中醫,而是期待探尋手法治療真正的作用機制。中醫的理論如此完美而無懈可擊,應用起來又如此的實用和神奇,看不見的理論背後一定存在著尚未探知的物質基礎,不論是傷科病還是內科病,「知其體相,識其部位」才能做到「手隨心轉,法從手出」。

向勞動者致敬

參考文獻

[1]Quraishy M S, Giddings A E. Treating hyperhidrosis.[J]. Bmj, 1993, 306(6887):1221.

[2]吳碧,魯燕芳,裴學軍等.小兒汗證的中醫研究進展[J].世界中醫藥,2017,12(1):229-232.

[3]逄紫千, 李一鳴, 胡哲,等. 針刺治療原發性多汗症臨床觀察[J]. 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6, 32(1):128-130.

編輯/祥遠

作者介紹

芮 娜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針推碩士,西苑醫院兒科主治醫師,北京中醫骨傷醫學研究會常務理事,跟隨閻喜換老師學習多年,擅長綜合運用中藥及外治療法治療小兒內科雜病。

溫馨提示

形正神安

北京中醫骨傷醫學研究會官方平台

弘揚中醫文化 傳播中醫精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形正神安 的精彩文章:

腰骶部疼痛遷延不愈?臀中皮神經你找到了嗎?

TAG:形正神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