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玩虛的,金融科技和我們每個人有關

不玩虛的,金融科技和我們每個人有關

GIF

提示:本文有3500字,預計有幾個錯別字,閱讀時間10分鐘。

前兩天參加了華為舉辦的第六屆全球金融峰會,感觸蠻深。如果說,前幾屆峰會談論的是科技如何提升銀行效率,那麼此次峰會聚焦的是,金融科技如何影響金融業,影響產業發展。

此次邀請到的嘉賓很有份量,包括中國工商銀行、新加坡星展銀行、中國人壽、民生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招商銀行、中國太平洋保險等在內的800多家金融行業的高管、專家以及業界代表參加會議,可謂是一年一度的盛會。

金融科技是這一兩年的熱詞。它之所以熱,因為切實改變了行業的規則,與我們每個人有關。我們從現場所觀察的,以及結合產業形勢,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分析。

重新定義金融科技

此次最大的感覺是,金融科技不是科技和金融簡單的融合,而是全面融合,包括業務、制度、合規性、安全、架構、人才等各個方面。這種融合釋放出來的創新力,正在重新定義金融行業,有可能改變金融行業在社會中的地位,讓金融機構成為平台。這種平台輸出的金融能力,進入到各行各業,組織、家庭以及個人,讓人人享受金融服務。

1.改變服務屬性。從理論角度來說,只要帶有「電子」的物品就具有金融屬性,甚至是只要能證明「所有權」的物品都具有金融屬性,不一定非要銀行卡、智能手機、APP等。以後冰箱、洗衣機、電視機、視網膜、人臉、靜脈掌紋等都可以成為金融服務承載。如果按照這個思路拓展,那麼誰能成為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的定位在哪裡,是否還需要如此多的貨幣中樞?這是金融科技解決了「信任」之後帶來的新的思考,以及業務邊界,極有可能顛覆現有格局。像新加坡星展銀行利用「手機+智能穿戴設備」,讓孩子通過智能穿戴設備(可能是手錶)的APP培養消費、理財習慣,父母通過手機端全程掌控,這就是絕好的案例。

2.各個層面的深度融合。金融機構不能成為純粹的「電子信息」,必須要與實體經濟相融合,單純是金融毫無意義。這也是上一次互聯網金融被社會所詬病的地方,來勢洶洶,最後才發現挑戰的方向錯了;只有渠道和槓桿,沒有落地的地方,全是泡沫。並且,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科技公司也在融合,相互借力,不存在「顛覆」誰的情況。畢竟,金融機構的大量用戶、符合監管、安全合規、穩定性是互聯網金融公司不能觸及的;而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創新力、敏捷性、渠道性則是傳統金融機構需要借鑒的。兩者融合之後,會圍繞用戶展開更多服務。

3.服務轉變。之前,金融行業可以劃分為銀行電子化、互聯網金融,或者是1.0 、2.0、 3.0時代,本質是沒有改變金融行業的屬性。除了行使國家金融使命之外,大部分金融機構是中介,是貨幣的流通渠道,主體是銀行,網點是服務觸角,所有服務圍繞銀行進行,個體和機構屬於「被動式服務」。金融科技來臨之後,主體是用戶,渠道是多渠道觸達(以移動化、互聯網化的電子化為主),服務功能是貨幣的存、借和理財,「主動式服務」成為現實。

4.全聯接的平台。正如華為這次在金融峰會所強調的,金融機構正成為聯接一切的平台,正在對外輸出能力,構建自己的生態圈。金融機構會越來越開放,引入一切能力夥伴,共同打造新的金融生態圈。這個生態圈的核心是用戶。也就是說,圍繞著用戶,各司其職,提供技術和產品的,提供渠道和服務的,基於金融平台展開。而這個金融平台必然是開放的,有一定的能力輸出,生態小夥伴可以調用API或者SDK。而金融生態之間、金融生態和實體生態之間,有交叉有合作,相互滲透和服務,並非純粹的競爭關係。

金融科技讓普惠金融成為現實,人人能享受到金融服務。在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只要有手機就能展開小微貸款、小額金融消費服務等。這種業務直接將過去開戶的「塑料卡」跨過去了。背後支持的科技力量是大數據、智能手機、3G/4G網路。比如在孟加拉,當地的銀行分支數量十分有限,無法覆蓋郊區的人口。華為與本地銀行和運營商的對接,為超過三千萬沒有銀行賬戶的人口提供了十大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必然走向開放

如果還不能夠理解金融科技帶來的創新,我們從以下幾個數據看一下,足夠震撼。以下數據來自當天論壇的嘉賓演講。

5.新加坡星展銀行。在過去的18個月,增加了200萬的客戶,員工的數量下降了90%。數字化渠道所運營的客戶帶來超高的回報,單位客戶的收入提高了兩倍,凈資產收益率提升了9%。該銀行成為全球最佳銀行之一。

6.中國民生銀行。已經把核心業務包括資料庫改造在分散式架構中,直銷銀行的1200萬用戶已經遷移到分散式架構,每年交易量是1800萬,壓力測試是15000的TPS,一般大銀行的TPS是上萬。同時,在分散式架構中,中國民生銀行申請了18項國家專利和軟體著作權,成為中國首批將核心系統遷移到分散式架構中的傳統銀行。採用分散式架構之後,以前每個賬戶的成本是2.2元,現在降到0.06元。

7.雲化也成為眾多銀行的選擇路線,構建混合雲成為主要目的。像新加坡星展銀行的虛擬化達到了93.8%,遠超一般同行50%的比例。該銀行實際伺服器佔地面積減少53%,大部分的基礎設施已經雲化了,2018年的目標是減少80%。而且,這個銀行還是全球最大的API平台。所以,開放式架構和基礎設施成為金融機構的必由之路。無論從技術層面還是從政策層面,安全可控層面,開放、穩定、強健性的異構平台正成為現實。

為什麼會有這些對比強烈的數據?原因是金融科技的核心就是科技,是善於利用這幾年集中爆發的科技力量。現在業內說的「區塊鏈」解決的是信任問題;大數據解決的數據洞察的問題;人工智慧則解決的是「智能」的問題。所有科技力量融合之後,金融的業務在發生變化,創新業務、安全和風險的閾值也在發生變化。

需要全聯接能力

當天,IDC還發布了全球數字化銀行完備度指數(GDBRI),指數從IT支出、消費者在線技術、Fintech市場現狀、監管市場形勢等內容,評估北美、西歐、中國和東盟等區域,作為區域市場如何應對數字銀行轉型的準備。

IDC認為,全面聯接、開放平台、泛在智能、增強安全、共贏生態將支持數字化金融新轉型,金融機構應該擁抱設計、思想和功能的開放性,通過數據深入挖掘本地市場特徵和用戶需求,重新評估核心系統需求並注入新技術,實現全方位數字化轉型,支持數字經濟的發展。

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全面聯接」。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如何與具有「電子」功能的物品連接?這要求聯接無所不在、更多的網路覆蓋、更大的寬頻、更高的速度以及更智能的處理能力,這像不像現在雲計算和邊緣計算的關係?從用戶角度來說,只要有信任、具有金融功能,能精準結算,享受各類金融服務即可。而其它指標,如開放、智能、安全和生態,則是從金融行業來分析,如何將各種科技能力納入到金融體系之中。

從這個幾個維度看,金融機構需要能提供全面解決方案的合作夥伴,以「全面聯接」能力為基礎,展開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多維的服務。這正是華為的優勢所在。

華為的聯合創新實驗室

華為一直將銀行行業當作重點行業來看,致力成為銀行業的最佳合作夥伴。當前,華為數字銀行解決方案在300多家金融機構商用,包括全球Top10銀行中的6家。華為的一站式移動銀行平台解決方案已服務全球19個發展中地區、超過1.5億人口,每天交易量超過3500萬筆。

2017年底,華為發布了新的願景和使命,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華為也一直秉承「平台+生態」的戰略思路,在不少國家和地區與合作夥伴創辦開放實驗室,支持行業解決方案落地,為行業提供全棧式、開放和安全穩定的ICT基礎設施。

圖註:華為企業BG 副總裁、全球銷售部總裁馬悅

就如華為企業BG 副總裁、全球銷售部總裁馬悅所說,「對於組織,尤其是金融機構而言,如何利用新的ICT技術來激活創新,以可接受的成本為客戶提供更好的定製化的產品與服務。華為希望通過新的ICT技術,把數字、金融服務帶給當地的個人和家庭。」

其實,在以上的案例中,有不少是華為的客戶和合作夥伴,雙方都在利用金融科技實現普惠金融,服務更為廣泛的用戶群體。2018華為全球金融峰會期間,民生銀行與華為聯合創新實驗室正式成立,聯合創新實驗室主要聚焦智慧金融場景、金融雲、大數據、新一代網路架構、新一代綠色環保智能數據中心、人工智慧、物聯網等七大領域,將推動民生銀行與華為進一步協同構建「科技+金融」新生態。

由此可見,在雲計算和5G技術、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新技術的引領之下,金融科技正在逐步落地。此次論壇討論的諸多話題,將對整個產業帶來借鑒作用,尤其是那些已經實施的項目。而未來金融機構將成為綜合型的金融信息承載與交易的新平台,聯接一切「人」與「物」。而華為則提供面向萬物的全聯接,攜手行業夥伴加速數字化轉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數 的精彩文章:

亮相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 曙光要做數字經濟的賦能者

TAG:大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