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一種方言叫白雀話!我們所說的白雀話,原來是這樣來的!

有一種方言叫白雀話!我們所說的白雀話,原來是這樣來的!

關注我們

關注一個鎮

紅色鄂豫皖,魅力白雀園

人的習性中

最頑固莫過於方言口音,

哪怕你平常說普通話,

卻可能在平時不經意間說出方言,

那些帶有胎記的母語,

其實就是鄉土文化的印記,

下面的這些白雀園方言,

你也許經常在說,

但你知道它們的來歷嗎?

和歷史淵源嗎?

白雀園方言來歷詳解,你所不知道的方言由來。

雞噪包

【釋義】說這人愛幹缺德事,暗中使壞。也有報應的意思,比如說自己雞噪的。

【淵源】其實「雞噪包」應該讀「雞啄包」是正確的,「雞啄包」是豫南獨有的俗語,那麼雞啄包又是如何成為一俗語的呢?這也是農業文明百姓生活中的一種習慣成為口語的。古時候農民對自己的收成都非常重視的,農民每年辛辛苦苦地耕種一年,糧食收上來都儲存起來慢慢過日子吃,把該交的租子和皇糧會用草包裝起來(那時候沒有塑料袋,麻包比較貴,草包可以自己編,不用買),一般農戶們家裡都會養些雞、鴨、鵝、豬等以產蛋、賣豬肉換些零花錢買油鹽醬醋等生活必須品,雞養的最多,且是散養,雞在尋食的時候如果發現了草包,肯定要去啄食的,雖然一隻雞啄的食不多,但它會啄出個小口子,糧食往往會從小口子流出來很多,農戶不但要把流出的重新收起來,還要補口子,很費事,況且糧食是很金貴的,人都不夠吃,還能讓雞啄嗎?所以誰看到雞啄包都心痛,發現後就會立即把雞攆走,如果不是自己家的還會大聲吆喝:「誰家的雞啄包?如果再來啄的話,非把雞打死不可!」以表示憤怒。

日積月累,雞啄包就成了一俗語,本意就是小氣,過於精明,但卻給別人造成了麻煩,後來用的範圍越來越廣,意思也就擴展了,把使壞,幹了缺德事,都稱為是「雞啄包」,還把缺斤短兩、自作自受稱為「雞啄」,可以這樣說——「雞啄」是一個動詞,是過程,「雞啄包」是名詞,是結果。

關於雞啄包

打圓壺

【釋義】打圓壺—就是為別人說好話,和解雙方矛盾。

【淵源】話說光州城西有家篾匠鋪,鋪主黃篾匠平時編些竹芭、籮筐、雨傘拿街市裡去賣以維持生活,逢年過節扎燈籠那是他的絕活,在光州府很有名。那年恰逢知府大人的老爸過六十大壽,算命先生說要扎六十個大燈籠,燈籠上個個畫上「福」,懸掛六天,老太爺能洪福齊天。於是知府大人就派人到黃篾匠那裡去定做,誰知那天黃篾匠不在家,新來的小夥計是個年青的畫師,幫黃篾匠在編好的物品上畫個花呀,鳥呀,拿到市好賣。小夥計最善畫的是水壺,正在鋪子里專心致志地畫水壺,來的人吩咐後就走了,要三天後送到知府家。黃篾匠回到家後小夥計就告訴了他,但他把燈籠上畫「福」說成了畫「壺」(光山的讀音 f 與 h 不分,福與壺,在口語表達上的同音)。知府大人家的事,哪敢怠慢,一聽要畫「壺」,黃篾匠還挺高興,想知府大人怎麼知道我請了個善畫壺的夥計呢?

三天時間,黃篾匠帶著夥計不分白天黑夜地把六十個畫著「壺」的大燈籠做好送到了知府家,知府家管家一看個個畫「壺」的燈籠,頓時就傻眼了,因為算命先生說畫的是「福」,怎麼全畫的是「壺」?於是就罵黃篾匠,要黃篾匠重新做。那哪成呀,當天就用,沒時間了,嚇的黃篾匠兩腿撲通跪在地上,渾身打哆嗦。正在管家罵黃篾匠的時候,府里的師爺來了,看到一個個燈籠上畫的栩栩如生的水壺,圓圓的,顏色各異,有的還細水長流,倒是挺好看的,再看看跪在地上的黃篾匠和小夥計,兩個人面如土色,身如篩糠,怪可憐的,他就動了善念,對管家一笑說:「管家,別發火,人家黃篾匠送的這燈籠不但應了算命先生的「洪福齊天」還給我們家太爺送了幅祝壽的對聯,你這事辦的好呀!」。

管家一聽師爺這麼說,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就問:「讓他畫『福』他畫成『壺』,哪來的祝壽對聯嗎?」

師爺問:「你看黃篾匠燈籠上畫的啥?」

「壺呀!」管家答道。

師爺說:「對呀,就是『福』呀!」於是他又拿了個畫有壺嘴裡流細水的燈籠指給管家看,「這不是對聯嗎?這就是『福如東海長流水」,他又拿了個畫有「松樹下石凳上放把水壺」的燈籠,「這就是『壽比南山不老松』」。

剛說到這,知府大人和算命先生也來了,聽師爺這麼一解釋就呵呵大笑起來,說:「還是我們的師爺學問淵博,解的高明呀!」

知府一高興,算命先生立馬就跟上了:「黃篾匠用心良苦,師爺妙解天機,此乃大人洪福,老太爺萬壽無疆呀!」

知府老太爺的壽辰辦的風風光光,六十個畫「壺」的燈籠被前去祝壽的人津津樂道,黃篾匠因壺得福,得到了知府大人的重重賞賜,小夥計畫「壺」的名氣也傳開了,以後畫的更賣勁了。可每每提到這件事,黃篾匠總是說:「多虧了師爺圓了壺才得的福呀!」

後來光州城有個風俗,誰家老人過壽,喬遷新居,前去祝賀的親朋好友送上個壺,寓意著送「福」臨門,主人家會很高興。誰做的事讓人不滿意了,也希望能有個人出來幫自己「圓個壺」,就是把事向好的解釋,以求得諒解,也算是得福了!

「打」在光山的口語中意思很廣,老百姓最先是說「圓個壺」,慢慢地把「打」與「圓個壺」連在一塊,改口為「打圓壺」,這樣成了光山通用的俗語。

關於打圓壺

打吊渣子

【釋義】打吊渣子——就是開玩笑,嘮磕兒、閑扯

【淵源】打渣子也是豫南農耕文明的語言產物。過去農民耕種之前先給農田備肥,很久以前是沒有化肥的,農民備的肥都是舊牆土、塘泥、雜草、生活垃圾、人糞尿長期堆在一起漚,等這些肥料漚的發黑後在耕種前就挑到田裡。農家肥都很沉,挑農家肥的活就由青壯年的男勞動力來完成,老年人、婦女和孩子這群弱勞動力就會幫助把挑到田裡的農家肥打碎,然後灑開,以達到肥力均勻的效果。弱勞動力所做的活就是——打渣子,也就是打糞渣子。打渣子的人相對於挑糞的人身體要弱一些,如果某個人覺得另一個人沒有足夠的力氣挑糞時,他就會說:「你那二兩勁還能挑糞,打渣子去。」神態上肯定是藐視對方;另外,弱勞動力在一起干農活的時候尤其女性比較多,她們在一起一般都比較熱鬧,東家長西家短的聊個沒玩沒了,嘻嘻哈哈,聲音一陣接一陣的,互相開開玩笑;人們只要看到有這樣情景就認為那是打渣子的地方。這也決定了「打渣子」的詞性,說別人打渣子肯定就是說他幹不了主要的事,只能在那打諢插科做一些無關緊要的。後來慢慢演變成不管在哪,任何人開玩笑、嘮嗑兒、閑扯等都可以稱為「打渣子」。

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裡鄉音鄉情都比較濃厚,老百姓說多了,也就約定成俗了,「打渣子」也成為了豫南獨有的俗語。

關於打渣子

去球

【釋義】事情做了一半,放棄

【淵源】那麼這句俗語是怎麼來的呢?官方沒有證據可查,民間的自然傳承,沒有源頭出處,但可以推究「大唐『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率光州軍將五十八姓,三千六百人,征戰閩台,平定山越」的那段歷史是這句俗語的根。陳元光(657—711),字廷炬,號龍湖,唐朝光州人,自幼聰穎好學,少時並好騎射,總章二年(669年),泉潮間「蠻獠嘯亂」,居民苦之,是年,陳元光十三歲,領光州鄉薦第一,旋即隨父奉詔領府兵五十八姓萬里平亂,後建漳州治,五代相繼,領袖一州,率眾啟土,遺愛萬民。惜唐史略而無傳,而勛業幸憑口碑猶得以永垂後世。

隋唐時期,泉州之東稱為琉求國,信陽屬光州制,陳元光將軍率五十八姓,三千六百人南下征戰在當時可謂規模宏大,涉及家族之多,州縣盡知。光州之於琉求(當時的地理名稱),萬里之遙,前去征戰能有幾人回來,於是那時候誰家的人外出沒歸,鄰里相問,很自然的就會回答一句:去琉求了。

於是我們想像一下:三五人相聚,其中一人心不在焉,其他人就會問:你去琉求嗎?時間一長,就成了口頭禪——去求,意思就是:如果你沒有什麼事,請到一邊去;慢慢地演變到一個人做什麼事做不好或者做到一定程度了,不再繼續做下去,不想做了,就會自言自語嘀咕一句,去求,不做了;兩人(家)關係搞僵了,不想再來往了,不跟你纏了去求。

以上解釋在農耕社會,百姓辭彙量少,語言表達方式簡單的情況下,同一句話大家都在說,在不同的語境中說出來,所有人都能聽明白,久而久之就成了俗語。根據語境延伸為「去球」「去裸球」

去球——就這樣成了豫南地區都能聽懂的俗語!

關於去求

浪吧精

【釋義】特指風騷、賣弄、放蕩或水性楊花的女性;行為輕佻、隨便、不加約束、不拘小節的人;穿著,打扮時尚或怪異的人。

【淵源】關於「浪吧精」有這樣一個傳說。北宋年間,光州城東關有個大戶郎員外,他有八個兒子,其他兒子都還本分,唯獨最小的郎八自幼嬌生慣養,好吃懶做,長大後依仗家裡有錢,結交了一群地痞流氓,他就成了這群地痞流氓的頭了,整天耍潑皮無賴,幹了不少壞事,被老百姓稱為「浪巴子」(光山土語之一,就是一種嚇唬小孩的兇猛的狗熊)。一天有個賣藝人來到東關擺攤賣藝,沒有給郎八拜門頭,被他帶一群狐朋狗友踢了場子不算,還逼著交門頭費,可憐賣藝人交不起郎八說的數,跪地求饒也不行,這幫狐朋狗友要打斷他的腿,恰巧一少年路過此地,對郎八這群人的行為實在看不下去了,上來制止,郎八就要人打這位少年,還沒等他們擺好架勢,這少年就劈里啪啦把這群無賴打的滿地找牙。你道這少年是誰,他就是後來的梁山好漢之一九尾龜陶宗旺。陶宗旺教訓了他們後還警告郎八,如果再在光州界內看到郎八欺負百姓,見一次打一次。

自從被陶宗旺教訓了以後,「狼巴子」還真的收斂了,不在光州城混了,和一幫無賴跑到息縣淮河邊跑起碼頭,幾年下來掙了不少錢,就在息縣開起了賭場和妓院,還從廬州府帶回一楚楚動人,風情萬種的青樓女子做小妾,他的小妾自然也就成了他開的妓院的老鴇。有一年,江州府里一秀才,也是位風流才子進京趕考,途徑息縣時住下,去了郎八的妓院行風流之事,誰知這位秀才偏偏看中了妓院老鴇——郎八的小妾,這郎八的小妾接待達官貴人那是風情萬種,一個外地來的酸秀才也想吃她的豆腐,那不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嗎!此時她可不是風情萬種了,簡直是凶神惡煞,結果這位風流才子豆腐沒吃成,還被郎八的打手給揍的鼻青臉腫。事往往都那麼湊巧,這秀才進京趕考居然高中了,還被派到息縣來做縣令,當年在妓院挨打的痛可有機會報了。他再次來到郎八的妓院,點名要郎八的小妾,郎八知道了這位就是當年挨打的江州秀才,一看縣太爺來了,還點名要老鴇,自己的小老婆,那是求之不得的呀!只要縣太爺需要,綠帽子戴著也爽,巴結贖罪的機會到了。那一晚,這老鴇給縣太爺侍候的簡直是如入天上瑤池,人間華清宮,挨打的事早就拋到九霄雲外了,臨走的時候還寫了首打油詩:「郎八家裡浪吧精,未入羅帳已消魂;玉膚冰肌香一夜,堪比唐王抱貴人」。打這天起,前仇一筆勾銷,縣太爺啥時候來快活,這老鴇就得侍候著,郎八還得向孝敬親爹一樣。這首打油詩後來就由息縣一直傳到光州府,郎八家裡的「浪吧精」成了全光州浪蕩公子,達官貴人嚮往的消魂人,簡直就成了州里的「李師師」。他的妓院更加紅火,郎八有這些顯貴們撐腰,更有恃無恐,在息縣欺男霸女,搶佔良田,干起壞事來更毒辣了,後來勾結官府陷害起九尾龜陶宗旺,陶宗旺被逼無奈,投奔黃門山山時把郎八殺了,人頭作為「投名狀」遞上去了,坐了山大王的第四把交椅。郎八的賭場、的妓院也被陶宗旺一把火燒了,那位小妾卻不知去向。但「浪吧精」從此是賣弄風騷的代名詞,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句俗語,而且意思不僅僅限於賣弄風騷,成現在的三種解釋了。

現在的信陽有一句歇後語叫「大河裡漂葫蘆——浪瓢」,其意思與「浪吧精」是一樣的。

關於浪吧精

解手

【釋義】上廁所,小便,大便。

【例句】話說在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李闖王三殺河南九洗光州,我們這一帶原居民基本殺干殆盡,在清初順治年間,我們的祖輩被官兵從江西瓦屑壩和筷子巷被捆綁起來,強制移民到光州地區,在強制移民過程中,官方都將兩個人的手反綁在一起,遇內急上廁所時才將手解開。在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路上就經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於簡單化,只要說聲:「老爺,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後,「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關於解手

打老氣

【釋義】就是拜干兄弟,雙方兒女給對方叫乾爹。

【淵源】「老氣」其實應該是叫「老契」這中間有一個「契」字,就賦予它一種新的意義:一種大家都知道的契約,把對方的孩子做自己乾兒女。這種叫法在光山縣以及周邊部分區縣使用的比較普遍。

關於打老氣

半吊子

【釋義】形容人比較傻,不聰明。

【例句】古代500個銅錢為一弔,吊,就是一個穿銅錢的繩子,半吊子就是250個銅錢,和罵人二百五是一個意思。這個詞不是我們本地專有的,全國很多地方都這樣形容人傻傻的。

關於半吊子

扛二擔

【釋義】對於胡謅亂扯的言論,白雀園有一種形象的說法,叫作「扯白話」或者「扛二擔」,這也是豫南地區獨有的方言辭彙。白雀人經常互相說對方是在「扛二擔」,有的人還調侃說:「八斗我都扛不動,哪裡能扛動二擔呀!」」二擔扛得真勻凈!」「活是個二擔簍子」,這個方言我們本地用的十分廣泛,有人認為「扛二擔」是句粗話,實則是不解其意。也有人在書面文字中,把「扛二擔」寫作「扛二蛋」,是不恰當的。

【淵源】此處的「擔」字是一個量詞,是過去獨有的度量單位,具體多少斤為一擔,各地的約定有所不同,白雀園地區以25斤為一斗,10斗為一擔,一擔摺合250斤。

「二擔」摺合500斤,此等重量,除非是大力士,常人是扛不起來的。把「扛二擔」寫作「扛二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謬之千里,曲解了勞動人民在生活中創造出來的生動形象的語言的本意。

「扛二擔」的字面意思,顯然是指不可能的事情。細品之,此語多為貶義,含有阿諛奉承、溜須拍馬屁、吹牛說大話、撒謊、胡扯、湊熱鬧、侃大山、談吐幽默等多種意思。

關於扛二擔

(資料來源/笑笑/網路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雀人之家論壇 的精彩文章:

TAG:白雀人之家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