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兒童閱讀正在重塑語文教育

兒童閱讀正在重塑語文教育

兒童閱讀正在重塑語文教育

——第十四屆中國兒童閱讀論壇暨2018「閱讀改變中國」年度頒獎典禮綜述


當越來越多的教師和父母開始重視兒童閱讀時,一些更深入的問題正引起教育界人士的關注和思考。兒童是否可以只讀兒童文學?兒童階段需要培養理性思維嗎?兒童閱讀與兒童的生命成長是否有聯繫?教師在兒童閱讀和兒童的生命成長中如何發揮更好的引導作用?

兒童閱讀正在重塑語文教育

2018「閱讀改變中國」年度頒獎典禮上獲獎代表現場分享

日前,由中國教育新聞網、親近母語研究院主辦的第十四屆中國兒童閱讀論壇暨2018「閱讀改變中國」年度頒獎典禮在南京舉行。錢致榕、張曉風、周國平、梅子涵、朱自強、竇桂梅、徐冬梅、申賦漁等國內外兒童閱讀專家學者,與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近2000名一線教育工作者、兒童閱讀推廣機構以及童書出版界人士,圍繞「更廣闊的閱讀和兒童的生命成長」主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和交流。

2018「閱讀改變中國」年度頒獎典禮在論壇舉辦期間同時舉行。8位年度點燈人、5所年度書香校園和2家年度閱讀推廣機構,分享了他們多年來的閱讀推廣實踐和感人經歷。古詩《苔》的譜曲者梁俊,用他與孩子們的現場吟唱和主題分享,展示了他在烏蒙山的詩性教育實踐,以及努力讓流傳千百年的古詩詞文化融入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

兒童閱讀正在重塑語文教育

古詩《苔》譜曲者梁俊與孩子們現場吟唱古詩詞


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成就人

經過十多年的推廣和探索,兒童閱讀如今已呈現出非常豐富的研究和實踐。越來越多的教師和父母開始相信,閱讀力就是學習力,閱讀是最低成本、最高產出的教育。不少學校不但有了日益豐富的圖書館和完整的閱讀課程體系,而且已經開始把閱讀延伸到從語文到全學科教學中,如數學閱讀、英語閱讀、科學閱讀、哲學閱讀以及更豐富的專題閱讀。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閱讀推廣人也在做更深入的思考:推廣閱讀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們多讀幾十本書嗎?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多獲得一些知識、多掌握一些閱讀策略和技巧嗎?

在親近母語創始人徐冬梅看來,閱讀的真正意義,在於兒童與書本、兒童與成人間的互動中所完成的對自我生命的構建,「我們必須認識到,兒童閱讀的核心價值是為了培養人,是為了讓兒童更好地成長,包括閱讀在內的所有學習,都應該和兒童的生命成長和體驗相連接,而真正的教育尤其是自我教育,很多都是在閱讀中發生的」。

徐冬梅認為,兒童閱讀推廣十多年來的成果已經進入了語文教育課程的範疇,正在重塑語文、重塑教育,「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語文教學不能僅僅圍繞教材進行,學生必須進行大量而高品質的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該和學生進行真切的情感交流和思想討論。兒童將會在這一過程中經歷精神的成長,包括心性、情感、價值觀和審美的發育,兒童的閱讀能力、核心素養、語言和思維能力等也會得到提升。所以,我堅定地認為,不真心實意做閱讀的學校,不可能產生高質量的教育」。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梅子涵說,我們要關懷兒童生命的所有符號,即天性和人性,「我們現在的一些做法是不符合生命的全部符號的,比如關於兒童的起跑線問題。我們太過於在意孩子要贏在起跑線,卻沒有意識到最初跑得很快的孩子,常常會跑著跑著就不見了,因為他們是被打了不合人性的『興奮劑』的,而最後能衝到終點線的,往往是那些擁有人性符號、緩緩前行、小步走路的孩子」。

兒童閱讀正在重塑語文教育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竇桂梅現場執教科學閱讀研討課《來喝水吧》

兒童需要更廣闊的閱讀

當我們相信閱讀的核心意義在於培養人,在於兒童通過閱讀完成對個體價值的建構時,兒童的閱讀就需要多元化,需要更廣闊的閱讀。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朱自強在《兒童文學閱讀與理性精神的養成》主題演講中指出,當我們日益重視兒童的文學閱讀時,我們需要關注更廣闊的閱讀。他認為在這裡,「更廣闊的閱讀」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要讓兒童的文學閱讀變得「更廣闊」,即不僅關注兒童文學的詩性、審美性,以及對情感、想像力、道德感和價值觀的影響,而且要關注兒童文學閱讀與兒童理性精神的培養;二是除了兒童的文學閱讀外,還要重視兒童的人文閱讀、科學閱讀、哲學閱讀等更廣闊的閱讀。

兒童階段要不要發展兒童的理性精神?朱自強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他說,理性是與感性相對的能力,理性精神主要指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和邏輯來判斷事物和問題的能力,「即使在幼兒的精神世界中,也融合著理性精神和科學精神的萌芽」。比如,幼兒常常會問父母許多問題,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月亮為什麼晚上才出來?我是從哪裡來的?

還有一個很有哲學意味的故事:小男孩飛迪在家裡看電視,這時媽媽的朋友帶來了三個大一點的男孩,三個男孩不喜歡飛迪看的頻道,他們強行換了另一個頻道,飛迪爭不過他們,就去廚房找正在聊天的媽媽。媽媽安慰他說,你可以這樣想,讓三個人快樂比讓一個快樂要好?飛迪卻不同意,他反問道,為什麼三個人的自私比一個人的自私要好呢?這真是很哲學的發問,如果沒有邏輯的、理性的思考,怎能做出這樣的發問呢?

再舉一個例子:幼兒園裡,老師正在播放關於飛機在跑道上起飛的視頻。孩子們聚精會神地看完後,老師問,飛機為什麼能飛起來?一個孩子回答,因為有空氣和勇氣。在這個答案中,幼兒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做了很好的融合。

如何在兒童階段發展理性精神?一個有效的方法是進行科學閱讀和哲學閱讀。而針對兒童進行的科學閱讀和哲學閱讀,「應盡量避免是純粹的知識學習,除非是兒童主動的、積極的、自發的。我們更應該把那些科學知識,導入生動的生活場景、創造場景和科學場景中,增加兒童的體驗感」,徐冬梅說。

理性精神也可以通過人文閱讀來建立。朱自強認為,邏輯能力是文學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文學與邏輯性有密切的關係,「文學的寫作和閱讀,都是建構意義的過程,而建構意義就離不開邏輯」。因此,在養成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時候,兒童文學的閱讀也在發揮重要的作用。他以《小王子》為例,那裡面的狐狸說過一句話:「只有用心才看得清楚事物的本質,實質性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這個「心」指的就是理性和理智。

著名學者、中國海洋大學行遠書院院長錢致榕指出,人文和科學的發展從來都沒有分開過,將之分開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他以屈原為例,指出屈原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和政治家,還是偉大的科學家。屈原的《天問》通篇是他對天地變化、自然現象和人世萬物的發問,體現出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錢致榕回憶兒子4歲時在美國上幼兒園,老師每天都會風雨無阻地帶著孩子們在室外活動至少40分鐘。春天來了,孩子們會仔細地搜尋泥土裡的各種小洞洞,他們發現拿著細草根捅進去,轉一轉、再往上一拉,就會拽出一條條毛毛蟲;夏天來了,孩子們會耐心地觀察螞蟻搬家;到了冬天,漫天的飛雪吸引著孩子們去打雪仗、堆雪人……

錢致榕覺得,教育和閱讀的意義並不在於傳授多少知識,而是要把孩子們的視野打開,「學習最重要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思考的過程和努力去追尋答案的精神」。

兒童閱讀正在重塑語文教育

南京市琅琊路小學特級教師周益民現場執教兒童文學研討課《螞蟻旁》


兒童文學永遠是兒童閱讀的主體

梅子涵相信,兒童學習母語的最高境界是兒童文學,最值得兒童閱讀的也應該是兒童文學,「我曾經為兩位到我家做客的法國詩人朗誦我寫的詩《紅檯燈》,他們很認真地傾聽後,說聽不懂,然後說:我們以為世界上最好聽的是法語,沒想到漢語也很好聽。漢語的最漂亮的那種姿態、節奏、氣息,字和字、句和句之間的關係,都是在文學的表達裡面。」

兒童文學的閱讀永遠應該成為兒童閱讀的主體,因為兒童文學最合乎兒童生命成長的情感需要、最符合兒童的語言發展,「通過兒童文學的閱讀,兒童能找到他們心靈所需要的營養,並在此過程中得到語言能力、閱讀能力、思維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徐冬梅說。

朱自強強調,「必須首先進入兒童獨特的生命空間,然後才有兒童需要的文學產生,這是兒童文學最根本的特殊性」。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正在有意識地將兒童文學引入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並重視運用兒童文學這一珍貴的語文教育資源。

朱自強在其《小學語文兒童文學教學法》中指出,兒童文學不但幫助兒童實現心智健全成長的文學,而且能夠為兒童語言能力的生長提供肥沃土壤、激發兒童潛在的語言靈性。他指出,「兒童本位」的兒童觀是小學語文教師最為重要的精神品質,而兒童文學則是小學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兒童閱讀正在重塑語文教育

杭州天長小學副校長、特級教師蔣軍晶現場執教人文閱讀研討課《走近孔子》


教師是兒童閱讀的引路人

教師對於學生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梅子涵至今仍記得他上小學時的語文老師,一個有著濃厚湖南口音的王老師。那是六年級畢業前的一次作文輔導課,王老師用她渾濁的湖南口音,為大家朗讀了一篇優秀中學生作文。讀完後她告訴大家,這篇作文是用散文的方式寫的。「那一年,我用散文體的方式寫了一篇考試作文,並被重點中學錄取。從此,我就會寫散文了。我畢業後沒有再見過王老師,她也沒有看過我的作品,但她是我的文學啟蒙老師。」

優秀教師的一項重要能力是教學反思能力,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停地思考,到底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著名學者、作家周國平在《閱讀與成長》主題演講中指出,語文教學不能被簡單地定位為知識教育。他舉例說,自己有不少文章被中學語文測試卷選用,而當他來做這些考題時也常常拿不到高分,「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孩子特意拿來一份考題讓我做,上面有我的一篇文章《人的高貴在於靈魂》。我按照考題要求做了,結果只得了69分。如果作者都不能理解自己的作品了,這樣的考題是不是就有問題了?我曾編寫了一本書叫《對標準答案說不:詩卷中的周國平》,書中有55份用我的文章作閱讀理解題的試題,我對每一個參考答案做了分析,分析的結果是我的文章成了誤導孩子的工具」。

周國平認為,閱讀理解的過程其實是閱讀者的心靈積累和文本的意義兩者相互作用的過程,一個好的閱讀是閱讀者的心靈積累和文本的意義在進行熱烈有效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閱讀者的心靈積累和文本的意義都在增長。最後閱讀者得到的東西並不完全是文本的一個客觀的意義,「我相信一個好的文本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它可以讓一代一代人不斷重新理解。僅僅包含幾個知識要點,那是非常糟糕的文本。」同樣道理,好的寫作一定不是模式化的,而是作者的真實感受和誠實表達,「如果孩子們寫出來的作文都千奇百怪,各有不同和好玩的地方,你才是一位好老師。如果寫出來的作文都差不多,千篇一律,就說明你的引導有問題」。

周國平認為,語文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兒童心靈的培養和人文素養的提高。而一個人的閱讀習慣養成和品位的培養,是和人的心靈成長息息相關的。人類的精神財富最主要的載體就是書籍,通過大量而豐富的閱讀,把這些成果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一個人的心靈就豐富了、成長了。

教師該如何引導孩子進行更廣闊更深入的閱讀?徐冬梅覺得教師可以做三件事:一是在校園中實施兒童閱讀的課程化。不僅是讀教材,而且要讓孩子們進行更廣闊的閱讀。要圍繞統編教材進行新一輪兒童閱讀課程化的升級,探索在課程中進行圖畫書閱讀、整本書閱讀,以及更廣闊的兒童文學閱讀、人文閱讀、科學閱讀和哲學閱讀。要重視把孩子帶入更廣闊的自主閱讀,因為每個孩子的閱讀興趣是不一樣的。

二是高度重視兒童的閱讀體驗,把所有的閱讀和兒童的「現在」相連接。一首古詩,只是把它當作一種知識去閱讀和教學,而不和兒童的實際生活和閱讀感受相連接,這樣的閱讀是毫無意義的,教育也不可能真實發生。閱讀應該進行真實的情感交流和討論,應帶領孩子以問題為中心,用經驗去穿透。

三是處理好閱讀中的教和學的關係。不能把文學閱讀變成「語文閱讀」,變成教材教學的另一個翻版。要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思考、互動和創造。

徐冬梅相信,不真心誠意地做閱讀的學校,不可能產生高質量的教育。而無論是教育和閱讀,其核心仍然是要探究培養什麼樣的人。她說,當我們越來越尊重個人的充分發展時,我們需要警惕另一種趨勢的出現,我們正在陷入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泥潭。對於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來說,所有一切都是為了「成就自我」,為了自我,可以不遵守契約,可以不盡自己的責任。「而今天,我們需要在閱讀和教育中,進行當代中國的價值重建,我們要把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和中國的文化精神深度融合」。(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郜雲雁)

作者:郜雲雁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安靜地辦一所好學校
王歡委員:著力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