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種錯誤思維,讓你變得越來越蠢
帶你讀完52本書
2000萬閱讀愛好者關注
回復【早安】領取你今天的早安日簽
文 | 司令同學 · 主播 | 阿成
各位書友,今天的晚讀,我們將一起繼續共讀《獨立思考》。晚讀的內容是書中第四章,頁數是第84頁至第111頁。
思維的結構決定了我們看待現實的方式,簡單的推理或通過身體感觀學習知識只能得到片面的理解。
大腦在幫助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同時也限制了我們,尤其是在感知和認知方面。
可是,我們的感官其實也會騙人,也會對我們造成偏差,這又是怎麼來的呢?
在美國長篇小說《達·芬奇密碼》中,作者丹·布朗結合偵探、驚悚和陰謀論等多種風格,講述了正在巴黎出差的哈佛大學教授羅伯特·蘭登,在盧浮宮調查博物館館長雅克·索尼埃被害案的一系列經過。
在對諸多奇形怪狀的符號及密碼進行整理的過程中,他發現一連串的線索就隱藏在達·芬奇的藝術作品裡。
小說面世之後,就廣受讀者歡迎,甚至還引發了諸多忠實粉前去盧浮宮一探究竟。
最後,還不得不引出丹·布朗本人出來澄清:小說中涉及的歷史組織、宗教儀式、建築知識等都是他在大量查閱真實資料後選用的,但小說中的人物和情節的推測純屬虛構。
其實,這些人之所以會認為《達·芬奇密碼》中的情節和證據太過真實,是因為他們評估證據的能力還不夠。
我們總覺得,一旦有了證據,就能證明結果、找到真相。但是本書作者認為,證據可以源於很多方面,有些是可靠的,而有些卻未必。
作者在本書中提出,人們通常會受到他人描述的影響,無意識地改變自己的記憶,主動地回憶起從未發生過的事情。
這種情況,叫做「虛假記憶綜合症」,是現代人經常會出現的一種癥狀。
當你太過於沉浸在一件事情,或者那件事情給你的印象過於深刻的時候,就容易出現扭曲的記憶。被我們看成洪水猛獸的洗腦,就是這麼來的。
個人的證據和證詞通常都不可靠,當然我們也不是說,相關領域的專家言論就是可靠的。
有些時候專家們也存在某種傾向性,尤其是那些有團體、公司僱傭或提供研究項目資金的專家。
對我們個人而言,想要對某種觀點進行分析,就應當做到正確、無偏見,而且要儘可能的全面。
可靠的證據應該與其他相關證據保持一致,證據越充分,觀點就越準確。
排除了虛假證據會導致記憶混亂之後,下一個讓人類感官出現偏差問題的原因,就是知覺錯誤和感官錯誤。
人類的心智並不像一張白紙或者照相機、攝像機那樣,帶有存儲的功能。
我們的大腦會根據感官的傳達對信息進行過濾,從而得到關於事物的信息。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句話放在思維知覺的範疇內並不適用。
如果眼睛觀察的事物本身就是扭曲的,那我們得到的信息就一定是不對的,猴子撈月註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人們總傾向於認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而實際上事件本身已遠遠超出我們可控制的範圍。
有時候連續一兩次得到成功的體驗,會讓很多人出現對事物隨機性認知的誤解。
錯誤認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與別人比較時,有高估自己的傾向;誇大自身優勢和低估自身弱點的傾向,這些都是阻礙人們進行思考和了解真相的自我服務偏差。
當自我服務偏差出現在職場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將會在成功的時候將功勞歸於個人,失敗的時候就將責任歸結於外部原因。
同樣的,在出現令人不愉快的行為時,大多數人會立刻出來抱怨,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從自己身上發現問題。
講完了導致思維出現錯誤和偏差的個人因素,我們也來看看社會偏見帶來的不合理信念。
大多數發生在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暴力衝突都源於「非我即他」這個理念。
人們總是傾向於尊重和自己相似的人,而猜忌與自己存在差異的人,根本不會去甄別這些差異的成因。
是因為種族、性別和宗教?還是政黨、年齡和國籍?
很大層面上都是簡單的從眾心理作祟。
偏差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和觀察世界的方式,最可怕的是,這種偏差的形成是我們自身可能根本沒有察覺到的。
想要找到一種更加直接的、更包容的與他人建立聯繫的基礎,就要有意識地改變自己頭腦中的舊觀點,為到底應該把誰定義成「我們」,提出全新的、更加合理的定義。
此外,我們還需要有意識地做出努力,即使面對那些起初堅信是錯誤的觀點,也能保持多角度的思考。
#有書君說#
To 全體書友:
從今年年初開始,我們團隊著手做了這樣一件事,就是全面升級有書共讀+小程序,經過了59天的精心打磨,從內容、功能、體驗上做了全面升級,現在有書共讀+3.0版本終於能和你見面了,期待你的使用與反饋~
與此同時,【早讀】和【晚讀】的內容之後也將不在【有書公眾號】內推送,所有共讀內容將全部遷移至【有書共讀+】小程序內展示。請書友們及時關注該小程序,以免錯過共讀內容!請書友們及時關注該小程序,以免錯過共讀內容!請書友們及時關注該小程序,以免錯過共讀內容!感謝您一直以來的支持。
—— 有書君
※男人越是疼愛你,就越會在這五件事上無視你
※這樣的男人,女人最想嫁
TAG: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