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子在寶雞天台山的故事

老子在寶雞天台山的故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出生於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地區)人,約生活於公元前571至公元前471年之間,與孔子同時代,比孔子年長。

守藏室史,博覽泛觀

老聃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喜歡聽國家興衰、戰爭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之事。據《神仙傳》說,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孕,懷72年才剖左腋而生,生下來鬚眉發皆白,人稱老子。又傳其母生產於李子樹下,剛落地便會說話,故指樹為姓。其母k望子成龍,請來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的商容老先生教授他。三年後,商容請辭,建議將老聃送入周都以求深造。

商容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心胸曠達,愛才敬賢,成為老聃第二位老師。老聃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聃處其中,如蛟龍游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聃如饑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後又遷任守藏室史(相當於今國家圖書館館長),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後世有《老子八十一化圖》,依傳說記載老子歷代八十一種變化的形象,黃帝時號廣成子,周文王時號燮邑子,周武王時號育成子,周康王時號郭叔子,漢初為黃石公,漢文帝時號河上公,等等。

孔子問禮,猶龍之嘆

老聃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准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孔丘向老子辭行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

孔子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這就是「猶龍之嘆」!

老子出關,留五千言

一日,老聃忽得家訊,言家母病危,於是報請天子,歸家省視。待回到家時,母已辭世。周敬王二年(前518年),老聃守喪期滿返周。周敬王四年(前516年),周王室發生內亂,k王子朝率兵攻下劉公之邑。周敬王受迫。當時晉國強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勢孤,與舊僚攜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國。老聃蒙受失職之責,受牽連而辭職,決定離宮歸隱,騎一青牛,欲出關西遊。關於老子在何處寫作《道德經》五千言的,主要有兩種說辭,即「函谷關說」與「大散關說」。

一般學者認為老子是在河南函谷關寫作《道德經》。如《唐李毗墓誌》貞觀十七年(643年):「道冠前周,紫雲郁乎函谷,才光後漢,模楷擅乎龍門。」《元和郡縣圖志》:「靈寶縣,本漢弘農縣,自漢至後魏不改。隋開皇十六年,於今縣置桃林縣,屬陝州。天寶元年,於縣南古函谷關尹真人宅,掘地得天寶靈符,遂改縣為靈寶。」

秦獻公時,老子曾西遊入秦,當時秦都在雍城(今寶雞鳳翔),受到秦獻公接待,就當時天下形勢、周秦關係以及治國理政之策進行了一番長談,但其「無為而治」的主張與秦人開拓進取原則相左,最終違背採納。有學者認為老子離開雍城後,在寶雞大散關完成《道德經》,然後由此一路向西,最後在甘肅臨洮仙逝。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索引李尤《函谷關銘》云:「尹喜要老子留作二篇,而崔浩以尹喜又散關令是也。」正義《抱朴子》認為:「老子西遊,遇關令尹喜於散關,為喜著道德經一卷,謂之老子。或以為函谷關。」酈道元《水經注》載,散關附近有老子廟。唐代王勃在《散關晨度》引用了公孫龍、老子的典故:「白馬高譚去,青牛真氣來。」(宋)樂史《太平寰宇記·雍州》: 「大散關,在縣西南五十二里,老子著書處,或雲在函谷。」

李尤《函谷關銘》:「寶雞縣西南之益門鎮,相傳有尹喜故宅。」《寶雞縣誌》記載:「周尹喜為散關令」;「尹喜故宅在縣西南十五里益門鎮太和山,又通仙觀。」舊壁題有一首詩:「通仙仙觀依南山,疑有仙人駕鶴還。不見真仙丹穴冷,空餘靈觀白雲間。」宋人程大昌在《雍錄》「關中」一節中,「散關」一詞後加註釋「周尹喜嘗為令」六字。明代陳繼儒《偃曝談餘》和歷代《寶雞縣誌》都有關於關令尹喜故宅的記載,無疑印證了老子西遊的故事發生在寶雞的散關。

天台山下益門鎮古有「講經台」,老子在此築台講經。明代有《講經台》詩曰:「老子談經地,山花夾路開。斷雲橫遠樹,斜日上荒台。白石望帝在,青牛期不來。勞工百年里,何處是蓬萊。」

道德真經,哲學之父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等,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範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道德經》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被譽為中國古代哲學之父,並被美國《k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因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稱為太上老君」。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

風透玄關,天台勝景

寶雞八景之一的「風透玄關」位於伯陽山,伯陽山是天台山風景區的第二大景觀,亦為第一大險山。玄關,又稱「玄都」,這裡石崖突兀,巍峨挺拔,它是以老子(李耳)之字伯陽而命名。

傳說當年老子在華山修鍊時,混元老祖感其心誠,便為他指點迷津。混元老祖對他說:「華山雖好,但在此修鍊者多,極不清靜,你可到寶雞天台山去修行,那兒山高景深,很是幽靜。」

老子聽了師傅的話,便打點行裝,騎著青牛,西奔而來。到了寶雞天台山後,選定了伯陽山居住。因有玄關擋道,老子便催動青牛,以角拱石,穿石為洞。洞高2.5米,寬2米,山風穿洞而過。從此,留下了「風透玄關」的自然美景和「老子騎牛過玄關」的動人故事。明代文人在其七律《登天台遇雨》中讚歎道:「溽氣深濃塞太虛,空山幎歷掩玄都。林楓待雨疑傾,台觀入雲乍有無。」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此文請留言點贊,歡迎轉載,感謝光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琴心熙語 的精彩文章:

那些年街頭巷尾的電話亭
西周開國功臣散宜生

TAG:琴心熙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