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典故引出後人一本書,文人捉虱子也能悟出哲理,古人真是任性
南宋時期,學者陳善寫了本叫《捫虱新話》的讀書筆記,為什麼會起這樣一個名字?和東晉時一個叫顧和的人有關。
顧和任揚州從事時,每月初一要集中議事。有一個月的初一,顧和按照慣例前來集中。他到了之後,沒有先進去,而是把車停在州府門外,正經八百地在那裡捉虱子。
就在顧和捉虱子的時候,周顗來拜見丞相王導。他從顧和身旁經過,看到顧和一副泰然自若的樣子,根本沒有看他,而是神色專註地繼續捉他的虱子。周顗本來已經過去了,看到顧和專註的樣子又返回來,惡作劇似的指著顧和的胸口問,這裡面有什麼?
顧和沒有停下手中的活計,一邊捉他的虱子,一邊慢悠悠地回答,這裡是最難測的地方。
一句話把周顗說的愣在那裡。仔細想想,顧和的話是多麼有哲理!一個小人物,捉個虱子竟然捉出哲理來。這讓周顗不得不從心裡佩服。一個落魄到身上長虱子的人,竟然如此洒脫,在府衙門外無所顧忌地捉虱子,而且,他對自己的行為不覺得有什麼不合適。有多麼強大的內心才能做到這麼坦然呢?而且,他說出來的話還那麼有哲理,簡直就是個哲學家啊。
周顗到了王導那裡,對王導說,你的州官裡面有一個可以作宰相的人才。他把剛才遇到顧和的事情和顧和的回答告訴給王導,王導也同意他的觀點。
後來,捉虱子就成了窮文人瀟洒的代表性動作。宋人陳善的《捫虱新話》也是根據這個典故起的名字。
還有一次,顧和去見王導。大概王導是晚上沒睡好覺,顧和跟他彙報工作的時候,王導竟然睡著了。顧和想把他弄醒,又不能直接叫他,就對同座的人說,我以前常聽叔父說王公輔佐皇帝保全江南,功勞很大。如今身體不適,我們真替他著急啊。
王導迷迷糊糊地聽了個大概,他對顧和的機靈很是讚賞,情不自禁地誇讚顧和資質優異出眾,機警有鋒芒,不僅是東南之美,也是海內俊傑。
丞相都這麼誇讚顧和,顧和從此一躍成名。
成名後的顧和還保持著自己的本色。有一次,顧和和其他人作為朝廷特使下到各地去巡察。回來後,別人都在議論地方高官的得失,只有顧和不說話。王導很奇怪地問顧和,你聽到了什麼?為什麼不說說?
顧和正色回答道,您老人家是輔弼之臣,怎麼會想要收集傳言,以苛察為政呢?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顧和是一個正直的人。後來的事實果然如此。顧和不管在什麼位置上,都盡自己所能,做正直的人,說正直的話,即使是權貴,他也從不奉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