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ijoou的艾灸論文在中醫科學雜誌上發表!

ijoou的艾灸論文在中醫科學雜誌上發表!

感謝艾愛艾的各位朋友對我們的持續關注!我們也會持續努力,為大家提供最有價值的養生秘訣!以下是論文內容,分享給大家

基於科學中醫筋膜學理論探討艾灸的功效和作用機制

王軍1周文偉2陳巍1陳德2王琪翔1張燕2胡甜甜1申俊2

(1.深圳大學醫學部,深圳518055;2.深圳百川艾科技有限公司,深圳518060)

[摘要]中國傳統艾灸治療各種疾病的方法已廣泛運用了兩千多年,並在世界許多國家中被廣泛認可和使用,而傳統燃燒艾施灸的方法是否有可改進之處?用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從艾灸治病機理和臨床的角度研究並完善對促進古老的中醫灸療技術是一個重要課題。艾灸是指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源於中國遠古時代,起於人類掌握用火之後,因它的作用機理和針刺有相近之處,且均按傳統中醫的經絡、腧穴為靶點,故通常針和灸並用,合稱為針灸。針灸治病在國內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現代人說針灸,多數僅指中醫針療,較少包含艾灸的內容。現實生活中,隨著國人對健康養生觀念的日漸重視並已深入人心,其中灸療因操作簡便、療效可靠、對機體無任何毒副作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本文通過文獻考證、現代實驗研究、臨床應用等方面對灸療作用進行系統梳理,並用科學中醫-筋膜學理論等現代語言探討艾灸的功效和作用機制,以期為復興傳統中醫精髓的科學化發展做出貢獻。同時從基礎和臨床的角度用「現代話」來闡釋和完善中醫理論,發展新技術新方法是對促進古老中醫技法的創新有重大現實意義。

[關鍵詞]筋膜學;艾灸;功效;作用機制

1 文獻考證

「灸」古稱「灸焫」,焫是點燃、焚燒的意思。「灸」字在現存文獻中以莊子《盜跖》篇最早提及,「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曰:「灸,灼也,從火」。從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證,灸法在殷代出現,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灸法的運用當起源於人類掌握用火之後,古人以構木為巢或棲身陰暗洞穴;發現火產生的熱量可以祛除寒邪,解除痛苦。在實踐過程中,對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選擇,《黃帝蝦蟆經》已載最為顯著,故以後才逐漸多用艾來灸療。灸法起初主要是用於治療寒症,如《素問異法方宜論》曰:「北方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註:「火艾燒的,謂之灸焫」,用於治療「藏寒生滿病」。後逐漸發展為治療全身不同性質的多種疾病。《左傳》「疾不可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葯不治焉」。「攻」即是灸法,「達」即是刺法。艾灸療法在春秋戰國時代已頗為流行。灸用艾葉,一般以越陳越好,《孟子-離婁篇》載:「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靈樞·官能》篇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和《醫學入門》「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氣也,實者灸之使實部隨火氣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鬱熱外發」。《扁鵲心書》曰:「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有松、柏、竹、橘、榆、幟、桑、棗等八木不宜作為灸火之言。後經前人不斷總結完善發現用艾葉熏灸則療效年壽矣」,「年六十歲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外台密要》曰:「醫之大術,宜深體會之,要中之要,無過此術」。以上皆是古代關於灸法實際運用的論述。

艾灸一般都是以艾絨為主要材料,艾草葉晒乾搗碎得「艾絨」,點燃後直接或間接熏灼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也可在艾絨中摻入少量辛溫香燥的葯末增強治療作用。藉以通過艾灸來激發精氣的活動,調整人體紊亂的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在中醫學中,灸法不僅是一種治療方式,也是常用預防疾病的方法之一。東晉范汪所著《范東陽雜病方》中,把無病自灸稱為「逆灸」,意為病還沒有來,可以用灸法先迎上截擊,使病不犯。《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扁鵲心書》等古代醫書里,醫家們都提倡無病自灸。灸的方法有很多,艾條灸、艾炷灸、溫針灸、直接灸、隔蒜灸、隔鹽灸、瘢痕灸、隔姜灸等。但其共性相同,主要是溫經通絡、昇陽舉陷、行氣活血、祛寒逐濕、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灸法一年四季也皆可使用。春天艾灸可以提昇陽氣;夏天艾灸可以排除寒氣;秋冬艾灸可以起到溫補作用。目前,從養生保健而言,無病常自灸是非常簡便易行又效果確切的方法之一。

艾草有一種特殊的芳香,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於避邪,二來用於驅趕蚊蟲。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乾枯後的株支泡水熏蒸可以消毒止癢。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全草都可入葯,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歷代醫籍記載其為「止血要葯」,又是婦科常用藥之一,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亦治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虛寒胃痛等。《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葯,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故又被稱為「醫草」。《本草從新》:「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其還是一種食用植物,民間用其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艾葉糍粑等,可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2艾灸功效的現代實驗研究

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草有效成分為益母草素(Leonurin),可使血管擴張而使血壓下降,並有抗腎上腺素的作用,可防治動脈硬化性和神經性的高血壓,又能增加子宮運動的頻度,產後可促進子宮收縮,並對長期子宮出血而引起衰弱者有效,故其廣泛用於治婦女疾病。對於腎炎水腫、尿血、便血、牙齦腫痛、乳腺炎、丹毒、癰腫疔瘡等也均有效[1]。現代藥理發現,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葉中揮髮油含量多,1.8-桉葉素(佔50%以上),其它有α-側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風乾葉含礦物質10.13%,脂肪2.59%,蛋白質25.85%,以及維生素A、B1、B2、C等。劉延英[2]採用隔葯灸結合健康指導治療亞健康52例,比較治療前後各項理化指標及臨床癥狀,結果臨床癥狀和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活性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5);同時,治療後體液免疫中補體C3、C4含量下降,免疫球蛋白IgG含量上升,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5)。表明隔葯灸結合健康指導能調節亞健康人體的臟腑氣血功能,提高免疫力,改善亞健康狀態。張周良等[3]觀察艾灸八邪及三陰交後,甲襞微循環各指標均有明顯變化,血流速度明顯加快,管袢形態積分、流態積分、管周積分均明顯降低。艾灸對局部的影響研究除了局部溫熱刺激和微循環外,還涉及局部的基因表達、穴位局部瞬時感受器電位通道的激活、穴位局部嘌呤信號的變化等[4]。王蓉等[5]探討艾灸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病的效果。對照組患者僅接受原有降壓藥治療,試驗組患者在接受原有降壓藥治療的同時進行1個月的艾灸治療。結果顯示試驗組艾灸治療1個月後收縮壓和舒張壓明顯低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艾灸可有效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病。蔡海紅等[6]證實灸具有良好的調脂、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表明灸法能有效增加膽固醇的逆轉運,減少脂質浸潤;具有一定的減輕動脈病變的作用趨勢。艾灸能夠充分調動自身潛能,啟動內源性保護機制,減輕隨後傷害性刺激對機體帶來的損傷,是古今重要的防病保健方法[7]。唐照亮等[8]研究表明灸療能降低血瘀大鼠的血粘度、紅細胞聚積指數與血球壓積,因而改善了血液循環,糾正血瘀引起的缺血缺氧和內分泌紊亂等,維持器官與組織的正常生理活動。張寶玲等[9]通過實驗觀察隔葯灸臍法對原發性痛經患者子宮動脈血流的影響。結果表明隔葯灸臍法可明顯加快原發性痛經患者子宮動脈的收縮期及舒張期血流速度,降低子宮動脈血流的搏動指數、阻力指數,可明顯加快弓狀動脈舒張期血流速度,降低弓狀動脈血流的搏動指數。王潔等[10]探討艾灸三陰交穴對級糖尿病足血管病變干預的效果。觀察患者治療前後的肢體皮膚溫度、疼痛程度、皮膚色澤、間歇性跛行等臨床癥狀及踝肱指數、足部皮溫的變化,干預組治療後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或消失,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干預組治療前後踝肱指數比較有統計學意義。表明艾灸三陰交穴能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改善皮膚色澤及足部皮溫,防治糖尿病足。值得注意的是,進行溫熱刺激並非是溫度越高越好,過高(一般60℃以上)會使皮膚灼傷,溫度應控制在37℃~60℃為宜。

傳統艾灸和灸具存在的諸多問題:①艾灸時需距離皮膚一定距離,近易燒傷皮膚,遠則影響艾灸的熱力傳導,效果會大打折扣,只能加長燃燒時間彌補這一不足(灸點的施灸持續時間應充分,否則很難達到預期效果)。②施灸過程耗時太長,如施灸者手持施灸時非常耗費體力,隨著體力的下降容易精力分散,易產生手持不穩或無意間晃動而灼傷皮膚,造成受灸者不必要的痛苦。③艾條燃燒過程中常會有帶火星的艾灰脫落,灼傷皮膚。④受灸者依從性高,常常需要較長時間保持一個固定姿勢,極容易造成肌筋勞損,顧此失彼。⑤施灸時因施灸的部位限制,常要求受灸者脫衣平躺或俯卧,需要配備床或墊子等器具,對空間要求也不能太小。⑥長時間的艾條燃燒必然會耗費大量珍貴的原材料,沒有起到作用而產生浪費。⑦傳統艾灸治療時會產生大量煙霧,可能會損害施灸者與受灸者的呼吸系統或視器,對環境造成污染。以上均不利於艾灸的推廣和應用。

深圳百川艾科技有限公司在筋膜學理論的指導下發明創造的ijoou筋膜艾灸(電子智能),傳承和創新了傳統艾灸療法,使形式落後但神奇的艾灸療法進入了現代化,為人類使用艾灸防病治病提供了安全、有效、方便的現代化艾灸工具。它利用鋰電池供能,電子發熱片給艾絨片加熱,在將熱能傳導到皮膚的同時,使艾絨釋放有益成份並滲透入皮膚,詳見圖1筋膜電子智能艾灸儀工作原理。此外我們也進行了傳統艾灸與電子艾灸的物理熱效應對比(表1-2),傳統灸法的溫度曲線呈波峰狀,有效溫灸溫度的時間很短,熱效應並不能很有效地穿透皮膚到筋膜。而電子艾灸儀的灸療溫度非常衡定,熱效應有足夠的時間穿透皮膚到達筋膜,從而大幅提升溫灸效果;另外電子艾灸儀還可以通過控制發熱片的溫度來調節灸療溫度,讓對熱刺激敏感度不同的人群都有舒適的體驗。

圖1 筋膜電子智能艾灸儀工作原理

表1:傳統艾灸的物理熱效應對比

測試方法:1.將傳統艾灸樣品固定在8層無塵布上;2.將溫度探頭固定在無塵布上艾灸條正下方;3.點燃艾灸條,溫度測試儀每30s記錄一次數據。

表2:電子艾灸的物理熱效應對比

測試方法:1.在艾絨片表面覆蓋8層無塵布;2.將溫度探頭1固定發熱片上,溫度探頭2固定在艾絨與無塵布之間;3.開啟艾灸儀,將發熱片溫度調整到70℃,測試儀每分鐘記錄一次數據。

3討論

科學中醫-筋膜學理論[11-12]是從現代生物醫學的角度去闡釋中醫的關鍵性科學問題,提出經絡和穴位的解剖學基礎是遍布全身的筋膜支架,組織學基礎為非特異性結締組織。另從發育生物學的角度建立了人體結構的兩系統理論:人體是由功能系統和支持與儲備系統(筋膜)兩部分構成。後者為前者提供內環境支持與新細胞儲備,是機體維持較長生命周期的基礎。筋膜學理論的提出是從人體觀和方法論的角度來支撐傳統中醫的科學進步。如近年來我們課題組針對筋膜的基礎研究取得良好的進展,發表多篇SCI文章[13-17]。證實筋膜為各種功能細胞提供穩定的內環境;為細胞的更新、修復提供新生細胞;對全身局部和整體功能進行調控。總之,人體全身的筋膜軟性支架是正常功能細胞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的「土壤」。全身各部「穴位」與「非穴位」,「主穴」與「次穴」之間只有產生信息量的不同而沒有質的區別,從而從解剖學角度清晰的解釋了中醫中「處處有穴位(阿是穴)、穴位遍布全身」的理念。從筋膜學的角度研究人體可以形象的將整個人體的構成看作一個長滿植物的花園:支持與儲備系統相當於花園中的土壤,功能系統相當於花園中的植物,中醫的各種刺激療法相當於給花園鬆土;各種中藥湯劑相當於給花園灌溉和施肥,通過提高自愈能力來維護我們生命之樹常青。

中醫灸療是一種在人體特定穴位(筋膜聚集處)通過溫度刺激達到防病治病為目的的治療方法,其機制首先與局部溫熱刺激有關。對機體進行持續而緩和的溫熱刺激後,可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痙攣,為功能細胞的活動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增強,有效促進炎症、粘連、滲出物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同時還可引起大腦皮質抑制性物質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從筋膜學的角度看,通過物理刺激可以改變筋膜結締組織功能細胞增殖活性,通過功能細胞數量和性質的改變,對機體產生支持儲備及調控作用。其次灸療的治療作用又可以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來實現,遍布筋膜中的感覺神經(包括意識性,非意識性、內臟神經和軀體神經)感受到艾灸的溫熱刺激,可以激活筋膜結締組織中存在大量的毛細淋巴管中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通過本體免疫和細胞免疫清除功能細胞中的受損或衰老的細胞。此外,艾灸的溫熱效應刺激筋膜結締組織內富含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經末稍,其興奮後產生的神經遞質又可直接作用於功能細胞(如交感神經可促進細胞的分裂和增殖,副交感神經可促進細胞的分泌和蠕動)。上述機制均有利於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增強預防疾病的抵抗力,從而證實艾灸可以起到養生治病、延年益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國植物志.2017.第65(2)卷

[2]劉延英.隔葯灸結合健康指導改善人體亞健康狀況[J].中國針灸,2007,27(8):575-577.

[3]張周良,李斌,馬巍.艾灸對甲襞微循環的影響的研究[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誌,2005.15(1):132-133

[4]余曙光,唐勇,尹海燕,等.艾灸刺激穴位局部感受的生物學基礎[J].世界中醫藥,2013,8(8):867-870

[5]王蓉,劉妍,陳瑤,等.艾灸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病的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4):33-34

[6]蔡海紅,王玲玲,姜勁峰,等.溫和灸對動脈粥樣硬化家兔CD40-CD40L軸的影響[J].中國針灸,2014,34(1):55-60

[7]李曉泓,張露芬,解秸萍,等.艾灸預處理對佐劑性關節炎大鼠下丘腦HSP70的影響及保護機制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8(4):86-89

[8]唐照亮,宋小鴿,袁靜,等.艾灸對寒凝血瘀證大鼠活血化瘀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5,6(4):43-46

[9]張寶玲.隔葯灸臍法對原發性痛經患者子宮動脈血流的影響[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2

[10]王潔,黃香妹,金瑞芬,等.級糖尿病足血管病變患者艾灸三陰交穴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2,19(7):70-72

[11]王軍,王春雷,沈寶林,等.用筋膜學說解讀經絡實質和物質基礎[J].中國針灸, 2007, 27(8):583-585.

[12]王軍,吳金鵬,魯朝敏,等.基於MRI圖像三維重建人體上肢經絡[J].中國針灸, 2010, 30(2):125-128.

[13]Yang C, Du Y K, Wang J, et al. Transplanted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meliorate testicular dysfunction in a D-galactose-induced aging rat model.[J]. 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 2015, 230(10):2403-14.

[14] Du Y K, Yang C, Wang J, et al. Expression Profile of Germ Cell-Associated Genes in Rat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Treated with All-Trans Retinoic Acid[J].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 Tissue Engineering, 2014, 4(8):651-656(6).

[15] Yang C, Du Y, Wu J, et al. Fascia and Primo Vascular System[J].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ra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5,(2015-8-25), 2015, 2015(1):1-6.

[16] Yang C, Du Y K, Wang J, et al. Tensile Load Down-Regulated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and TGF-β1 Expression in Rat Subcutaneous Fascia[J].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 Tissue Engineering, 2015, 5(2):114-119(6).

[17] Wu J B, Yang C, Du Y K, et al. Tensile Load Enhance Cell Proliferation in Rat Subcutaneous Fascia[J].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 Tissue Engineering, 2015, 5(2):87-91(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灸 的精彩文章:

婦科問題,這幾個穴位配個艾灸,效果翻倍
2次「重生」,4次蛻變,一位職業賽車手如何用艾灸戰勝病痛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