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美國研究者發布論文,中國中部所產水稻里甲基汞含量正在上升

美國研究者發布論文,中國中部所產水稻里甲基汞含量正在上升

近日發布在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上的一篇論文表示, 中國中部地區所種植的水稻中的甲基汞含量正在上升。

據該論文,水稻汞含量較高的地區有河南、安徽、江西、湖南、貴州、重慶和湖北,這七個省份也是全國稻米產量較高的地區,共佔去了全國大米總產量的 48%。這些地區的汞污染主要來自空氣沉積,來源主要是燃煤電廠等能源產生的大氣汞排放,這些地區大氣汞沉積是其它地區的兩倍,其中部分地區稻米中的汞含量超過了國家 20 ng/g 的食品標準。

論文的作者們以建造稻田模型的方式模擬了汞如何在沉積後,經過水和土壤污染水稻的。據介紹,大氣汞的沉積物通過灌溉進入土壤,在水稻生長季節中,這些沉積物不斷隨著灌溉進入根部,累積轉化為甲基汞。

甲基汞進入人體後會被輸送到肝、腎臟、腦組織等器官。其中腦組織受損害會先於其它器官,主要損害部位為大腦皮層、小腦和末梢神經。攝入超量後,會引發肌肉萎縮、口吃、感覺障礙、焦慮和精神壓抑等癥狀。

事實上,國內大米中甲基汞超標情況一直存在,尤其是在中國西南汞礦區。但由於耕地資源缺乏,一直採取的是一邊種地一邊治理的政策。據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一份 2015 年的數據報告,貴州省在有汞礦開採地區大米的甲基汞含量均為 26ng/g,湖南汞礦開採地區含量為 33ng/g,江蘇工業污染地區含量為 155ng/g。

除了汞含量超標,大米中鎘含量超標的問題也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2013 年,廣東對學校食堂和餐館進行抽檢時發現,44% 的大米鎘超標,也就是說,在廣東餐館吃飯時,有近一半的概率吃到鎘超標的米飯。據《南方日報》調查,這些大米大部分來自湖南工業污染產區(鉛礦和銅礦)。

雖然政府已經開始試驗,在受污染的耕地用可吸收鎘和鉛的柳樹和楊樹來改善土壤,但由於在土壤改善期間不能種植農作物,這種措施進展緩慢。去年袁隆平研發出了可以大幅度降低鎘吸收的大米,但目前還沒有開始大面積使用。

2012 年時,倫敦為處理奧運會主辦場地中受工業污染的問題,用了「徹底清洗土壤」的方式處理了 2.5 平方公里土地,具體做法是將這些土壤挖出,分離沙子和碎石後,提煉出污染物,再用電磁鐵分離掉重金屬。不過這種方式費用昂貴,清洗每立方米土壤需要花費 3900 美元,僅清理國內 25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就需要花費 1000 萬億美元。中國也沒有美國環保局「超級基金」這樣的機構和法律條例,來專門來監控和治理土地污染問題。

目前還沒有具體數據表明,有多少耕地受到了工業污染的影響。據國務院 2016 年發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計劃》,會在 2018 年底前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在 2020 年時,才會基本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規體系。

題圖:West African Plants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濟南,一場 300 多人參與的同性戀親友懇談會上發生了什麼?
「這世界」意外,瑞典官方坦言瑞典肉圓是土耳其菜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