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這支秘密部隊在敵人重圍中,狹縫裡突圍,面臨最後絕境時,軍首長揮刀沖在最前!
春哥聊戰史
【春哥註:一部戰爭史,跌宕起伏,充滿了許多傳奇人物和故事,也充滿了戰爭的大場面,大格局,在諸多名帥猛將的指揮下,歷史顯得雄渾激昂,而面對戰爭中犧牲的千萬靈魂,又會感到無助和絕望,戰爭意味著傷害和死亡。今天起,春哥這裡回顧歷史中比較著名的戰事和人物,條分縷析,還原當時的現場,留下一些紀念的筆觸。】
紅25軍的戰略轉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一旦離開原來的鄂豫皖蘇區,就會進入未知的險境,主要的危險來自幾個方面,一是非蘇區的老百姓對於紅軍的認識不清,被國民黨的宣傳所蠱惑,認定紅軍「青面獠牙,共產共妻」之類的評價;二是非蘇區的國民黨軍閥、各種地方武裝割據勢力、也有土匪武裝等等盤根錯節,為了各自利益都會對紅軍下手,造成紅軍損失。
因此,紅25軍根據自身特點,人數不多,不像中央紅軍數萬人馬,幾個主力軍團可以馳騁沙場,而紅25軍開始戰略轉移時只有3000人,不足以大規模的作戰,只好採取迂迴,穿插,夜行等方式,避開敵人鋒芒,得以保存實力,但是有些仗是繞不開的,還是要打,儘管人少,但紅軍發揚不怕死的精神,國民黨軍雖然人多,但都是烏合之眾,一觸即潰,這給了紅軍極大的信心,但有時也遇到硬仗,例如獨樹鎮之戰就是一場硬仗。
當時要進入伏牛山的最後關頭,國民黨的圍堵軍已經做好了準備,紅25軍副軍長徐海東知道此時時間就是勝利,讓通信員通知部隊出發,可連日急行軍,官兵已經極度疲勞,到達駐地後,從團長到戰上已經都躺倒在泥濘的濕地上沉睡,不管通信員怎麼叫都叫不醒。徐海東急了,操起一根棍子,從團長、政委打起,一口氣打醒了二百多人,硬是把部隊「趕」上了路。許多年後,一位挨過徐海東棍子的幹部說:「那一夜。幸虧徐軍長一頓棍子,要不然,我們肯定都要當俘虜。」因為敵人已經近在咫尺,而部隊尚未覺察。
11月26日,寒流驟降,朔風呼嘯,雨雪交加。紅軍官兵衣服單薄,饑寒交迫,強忍疲勞,以急行軍速度前進。下午1時,部隊在方城縣獨樹鎮附近開始通過許南公路。突然,槍聲大作,伏兵四起,部隊陷入了敵人的伏擊圈。
國民黨軍第40軍第115旅和騎兵團已經搶先一步封鎖公路,並設置了伏擊陣地。由於風雪瀰漫,能見度差,紅軍前衛部隊發現敵人已較遲,倉促應戰,被迫後退。國民黨軍乘勢猛攻,並從兩翼包圍,紅軍部隊被壓在曠野之中,處境危急。
指揮前衛部隊的軍政委吳煥先立即趕到隊伍最前列,抽出大刀,高喊「共產黨員們,跟我來!」關鍵時刻,吳政委的這一聲吼起的作用非常大,如果此時有人退縮,尤其是高級軍官退縮繳械,必然全軍潰敗,這一點上國民黨軍隊就一直對紅軍表示欣賞,紅軍將領敢帶頭不怕死。軍首長揮刀帶頭沖入了敵群,25軍官兵儘管疲憊緊隨政委,與敵人展開白刃戰,近身搏鬥,國民黨軍開始退卻,主要是怕死。副軍長徐海東帶領後梯隊跑步趕到,對敵展開更猛烈的反衝擊。一番惡戰之後,紅軍終於制止了敵人的進攻,大家拉開了距離,構築工事,穩住了陣腳。
當晚,紅25軍乘風雪夜暗,發揮夜行優勢,在敵軍聯防的縫隙間突出重圍,繞道急行,從葉縣保安寨以北地區,穿過許(昌)南(陽)公路。隨即於27日擊退跟蹤之敵,沿葉縣、方城邊界向伏牛山方向前進。
28日,前衛部隊到達拐河鎮東北的孤石灘,開始涉渡進入伏牛山前的最後一道河流澧河。國民黨軍第40軍騎兵第5師和第115旅、騎兵團再次追蹤而至,從南北兩面夾擊紅軍,並且先頭部隊超越紅軍,控制了澧河西岸道路兩側的部分高地,將紅軍阻止在河邊。
前有大河,後有追兵。紅25軍再次陷入絕地。兩軍相遇勇者勝。徐海東指揮前衛部隊展開殊死的進攻,第223團強渡澧河,攻佔紙房以東高地,第225團也迅速過河,以一個連搶佔上馬村以北山上的圍寨。兩個團協力防守,打退了國民黨軍騎兵和步兵的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為全軍殺開了一條通道,牢牢地控制住進入伏牛山的通道。紅軍主力迅速過河後,協同第223、第225團全力反擊,在古木庄、交界嶺擊潰尾追之敵,然後經由神林、熊背、下湯等地繼續西進,進入了伏牛山區。
伏牛山區位於河南省西部,縱橫八百餘里,峰巒起伏,人煙稀少,國民黨部隊缺少控制力,便於紅25軍游擊作戰,以待時機再出山。
原創碼字不易,若覺得有收穫,轉發給更多人了解歷史!打賞自由,都是鼓勵,謝謝您!!若您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歡迎留言交流!
往期鏈接
紅軍神秘之師千里轉戰,一紙文告過割據城寨,最終猛虎歸入伏牛山
在毛主席長征36天後,一支神秘之師奉命轉移,10個月後抵達聖地!
「萬夫莫開」的絕壁險關頃刻間失守,只因高人指點紅軍走千年秘道
紅軍猛將攻打險關,古稀老人深夜獻圖,一條秘密小道勝過十萬雄兵
紅軍軍神批准一項絕密任務,城高溝深的遵義城,只動嘴沒動手輕鬆就破了!
紅軍過江無船,此時江中漂來一物,上將藉此物深夜搶渡,真乃天賜良機!
※德軍一支巡邏隊靜悄悄的接管了貝爾格萊德,歷史的真相如此奇葩!
※敦刻爾克30萬人撤退,竟然只有16人團隊負責運作,他們是誰?
TAG:春哥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