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的錯別字是祖傳的
這篇文章有點長,3201字,也許讀到一半會睡著。
這學期選了陳絜老師的古文字學,有幸接觸甲骨材料。雖然每次上課的時候都覺得以講台為分界線,以前為無知組,以後為有知組,下課以後為自己的不學無術與淺薄深深地羞愧著,但這堂課依然培養了我每次去博物館,都會專門找甲骨盯著看,試圖讀一讀的興趣。周六去天博看到了一塊兒干支表的甲骨,行莊嚴注目禮的時候被旁邊看起來很厲害的阿姨(因為後來她給我講了貝殼堤並且能精準發出簋和鬲的聲音……)問了,很不好意思的給人家讀了一遍甲子乙丑丙寅……暗暗慶幸沒有遇到複雜的卜辭。於是就想著不如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甲骨和甲骨文吧,也許大家就會對博物館裡的甲骨多看兩眼。標原創有點悄咪咪的心虛,因為好多都是陳老師課上說的東西。
甲骨和甲骨文,做過一篇有關王國維和王懿榮的小故事閱讀的,大概都約微明白是什麼玩意兒,沒做過的,也至少知道甲骨以前被喊成龍骨曾被入葯,甲骨文是中國現今發現最早的文字,非常生動象形,也許會覺得賊像簡筆畫。
先來一段百科:
中國古代占卜時用的龜甲和獸骨。其中龜甲又稱為卜甲,多用龜的腹甲;獸骨又稱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豬、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稱為甲骨。使用甲骨進行占卜,要先取材、鋸削、刮磨,再用金屬工具在甲骨上鑽出圓窩,在圓窩旁鑿出菱形的凹槽,此過程稱為鑽、鑿。然後用火灼燒甲骨,根據甲骨反面裂出的兆紋判斷凶吉。
占卜的卜字,就是根據甲骨反面出現的裂紋象形而來的。有一位先生認為「bu」這個聲音大概也是擬的,用小火棍灼燒甲骨開裂一剎那的聲音。
當然,如果只複製百科,就很沒有意思了,也很對不起教我古文字學的陳老師。
——那我們就(chao)來(ke)詳(tang)細(bi)一(ji)點(ba)。
先說占卜的材料,甲骨,我們只說常規的。
龜骨。殷商時期占卜用的龜骨,是海龜,從東方沿海地區進口貿易,或者是方國進貢的,因此在某些龜骨上會刻有諸如:某方伯又送給大邑商多少件烏龜殼啦,這就是其中一件,這樣的話。大抵在三千年前海貨依然很值錢,貝殼被當做貨幣,龜骨就是奢侈品了。
龜骨的結構是這樣子的。
背甲(文字從上至下依次):頸甲 背甲 肋甲 邊甲 尻甲
腹甲(文字從上至下依次):首甲 中甲 前甲 甲橋 出紋 後甲 千里路 尻甲 X紋
看圖就知道腹甲比較平滑,容易刻字。
而另外一種常見材料是牛肩胛骨。牛肩胛骨比較大了,比較瘦長,而且也容易碎,但是我個人覺得牛肩胛骨的材料容易認一點,因為可以很規矩地沿邊豎著寫,不像龜甲的卜辭老是一團一團的散落在各個角落。
這就是我在天博自我膨脹的那塊肩胛骨。
雖然我們說是兩種常見材料,但是大家要知道這兩種材料其實在當時是不常得的,一個是舶來品,一個位於大型食草類巨獸的命運後頸皮旁邊。珍貴,則上位者享之,因此能被錄入甲骨的都是比較重要的內容,刻完以後都會被相當長時間的存放和保存,不會立即廢棄。
那我們現在來說內容。
內容很豐富,五花八門,除了卜文以外,還有給人查詢日期的干支表,甚至有給人練習書法的——雖然有甲骨刻文,但常規並不是以刀為筆,已經用毛筆了,而且常規文書依然是竹簡木牘一類。其實我覺得都做到這個程度了,可以考慮用甲骨當雕版印染了。
卜辭很多。商是一個神秘色彩非常濃厚的王朝,凡事皆問鬼神,下雨問,王后生孩子問,結婚打仗自然也要問。甲骨占卜就是商王室與天神溝通的一個載體。這只是王朝權力運作的一個表現,我們不能說殷商籠罩在宗教神權之中。商王室內部是否死心塌地地信著這套占卜之術值得玩味,比如商王武乙造了個天神的人偶手辦,非要和手辦下棋,贏了就侮辱天神,還玩射天:「……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僇辱之。為革囊,盛血,昂而射之,命曰『射天』。」
卜文是具有一定範式的,由前辭、命辭、占辭與驗辭四部分構成。
前辭呢就是占卜的日期+占卜的人,命辭指所要占卜的事項,占辭則是顯示的結果,驗辭則是占卜結果是否應驗的記錄。
舉個例子。
甲骨很珍貴,所以總是會被充分利用,一片大甲骨會記錄多篇卜辭。這片甲骨就有兩篇卜辭,以紅線勾出的左篇為例,從最右開始豎讀為:
癸巳卜,殻(人名)貞,(前辭)
旬無咎?(命辭)
王占曰:有祟,其出來艱。(占辭)
乞至五日,丁酉,允有來艱自西。(人名)告曰,土方正於我東啚,X(無識)方亦侵我西啚田。(驗辭)
大概意思就是,癸巳那天,商王令一個人占卜,問這一旬有沒有事情發生,結果占卜結果說會有不好的事情,結果五天以後,到了丁酉,果然西方作亂了,土方部族伐我們家東邊,又有另一個部落打我們西邊。
私以為這這種卜辭大概是每月定時例行占卜,結果恰好應驗了,所以變得格外豐富。
這篇是非常完整的,而且驗辭很長。但甲骨文中大量都是,某年某月某日商王問這事兒行不行,然後就沒了下文。不是占卜者忘了,而是在漫長地等待以後發現占卜的結果與事實不符,沒有應驗,寫上「這事兒沒成」聽起來就很尷尬,所以占卜者就選擇讓它殘缺,保存一下王室神權的尊嚴和神秘。這也可以推究一下,商王室內部可能也只是走一個過場形式罷了。對於鬼神巫術,統治者總是玩弄而清醒著。
我從這篇卜辭中給大家揪幾個好玩的字說一說。
漢字的創造方法素有「六書」之說,象形,會意,形聲,指事,假借,轉注。文與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文是最初的文字,象形字是「初文」,是基礎,在初文的基礎上加加減減就成了字。字是衍生物,字者,滋也,滋者,養也,如《詩經·生民》里「牛羊腓字之」(牛羊跪下來哺乳)。
貞是問的意思,最初字形如鼎,也從鼎聲,後來寫起來太複雜省改為貝,這叫「省聲」。值得一提的是古人說「從什麼字,什麼字聲」,聲是現在拼音的韻母,而不是聲母。還有賊也是,那個「貝」最初也是鼎。鼎,自然與權力殺伐有關係,所以賊最初的意思不是小偷小摸,是很嚴重的情節,荀子曰:害良為賊。
「來」字也有一點意思,來最初是麥子的意思。「來」字字形就描繪的是小麥結穗之狀。三千年前古人清晰的明白小麥是外來作物,借外來的植物表示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來到」,這就屬於六書中「假借」的情況,而為了區分「來」和「麥」,於是就在來下面多加了一隻手,表示採摘小麥,就成了「麥」,這叫「後造本字」。
卜字之前已經說過了,但大家可以注意一下這個「卜」字和我們現在的卜簡直是扭了一百八十度,完全反了。而右邊篇卜辭里的「卜」字也不一樣。但他們都是「卜」。我們把這種情況叫做「正反無別」,如「婦好」兩個字,在卜辭中多見而頻繁,但是經常會看到的是「彐女子女」而不是「女彐女子」。這是文字初創朦朧階段的特點之一。在這個階段,相像的某些部分,筆畫是可以調整不同部位的,寫在上下面的部分可以被提到左右;同一個意義發展而來的偏旁是可以互換的,如草字頭與竹字頭,這叫「同義換旁」。
從現在人的眼光回溯,會從甲骨里揪出一大堆別字錯字,盛況堪比看幼兒園日記。如果把文字的歷史比作人的成長,那麼甲骨文就是孩提階段,充盈著生機與創造力,三千年前的祖先有所感悟地捏造著並沒有固定成型的文字,使其豐富多變,意義點到即可,並沒有對書法要求標準而嚴謹。至於規整而統一,是隸楷化以後的事情了。那是一個峨冠博帶的中年人的樣子。
歷史是扎在史料紙堆里學問,它是每個老師都強調的枯燥。那考古大概就是扎在土裡的學問了,大概是塵土飛揚而終玉水明沙的樣子。我覺得對於學習和中國傳統社會有關係的學問,文字是很重要的,文史哲都繞不開典籍書目,張之洞《書目問答補正》中言:「小學入經學,其經學可信,由小學入經學者,其經學可信;由經學入史學者,其史學可信;由經學、史學入理學者,其理學可信;以經學、史學兼詞章者,其詞章有用;以經學、小學兼經濟者,其經濟成就遠大。」大抵類此。
無論如何,從土裡刨出來的甲骨,讓我逛博物館的時候多了一點妙趣和膨脹。
想大家和我一起妙啊和膨脹。
謝謝看完一本正經胡說八道。
撰稿:譚秋昕
TAG:南開文博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