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IPO回A首單!50天,42家股東,葯明康德「一拆三」市值超1200億
中國創業與投資專業門戶
葯明康德4月24日正式啟動A股IPO,從預披露、招股書更新到上會、過會,僅僅用時50天。並且在過會半個多月後,成功「反超」僅用時36天過會的富士康,率先拿到IPO批文,由此成為監管層雙軌制新思路下的第一棒。
作者 | 任倩
報道 | 投資界PEdaily
沒有懸念,這是中概股以IPO形式回歸A股的第一單!對葯明康德美股私有化的投資者來說,經過近三年的等待,終於迎來另一番全新景象。
2018年5月7日,無錫葯明康德新葯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交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603259。根據招股書,葯明康德本次計劃發行1.04億股,在總股本中的佔比不低於10%。發行價21.60元,開盤價25.92元,漲跌幅43.98%,開盤封漲停。
葯明康德4月24日正式啟動A股IPO,從預披露、招股書更新到上會、過會,僅僅用時50天。並且在過會半個多月後,成功「反超」僅用時36天過會的富士康,率先拿到IPO批文,由此成為監管層雙軌制新思路下的第一棒。
近日,多位投行人士向投資界感嘆,「這是一個樣本型案例」。對其他尚未回歸的中概股來說,考慮到資本跨境流動並不容易的問題,未來要私有化再回歸IPO的機會不大,更多會以CDR形式上市。
如此來看,葯明康德IPO回A之路十分特殊,而其接近800頁的IPO招股書,更是一份境外私有化回歸的樣本學習材料。
中國CRO龍頭,客戶覆蓋全球TOP20大型葯企
16年前,葯明康德從650平方米的化學服務實驗室起步,逐步建立了從藥物發現到臨床前開發、臨床試驗及小分子化學葯生產的貫穿整個新葯研發過程的綜合服務能力和技術。
根據招股書,按照業務類型劃分,葯明康德的主營業務可分為兩大板塊、共四類業務單元:
CRO,通俗地講,專事創新葯研發外包。因為新葯研發具有「高風險、高投入、長周期」的特點,所以伴隨著新葯研發成本的日益增長、周期壓力增大,大型製藥企業開始將一些非核心的研發環節外包。
有人對「外包」二字存在誤解,認為技術含量低。實則相反,CRO企業不僅對技術、設備要求很高,而且與製藥企業在新葯研發投入方面具有強關聯性。根據統計,CRO承擔了全球近1/3的新葯開發工作,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為跨國企業節省了30-50%的成本。從某種程度上說,CRO已經成為大型製藥企業之間競爭一個重要元素。
在過去10多年裡,中國的CRO企業數量從2009年的300家一躍增至2016年的1000多家,成為全球CRO產業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並超越印度成為世界醫藥研發服務業的首選地。
全球CRO市場佔有非常集中,前十大服務商佔據50%左右市場份額。葯明康德為全球第11大CRO服務商,市場佔有率約為2%。
目前CRO行業的服務範圍基本覆蓋了藥物研發各個階段和領域,成為全球製藥企業縮短新葯研發周期、實現快速上市的重要途徑。從全球範圍內看,歐美地區CRO市場增速放緩趨於飽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地區市場正在悄悄擴容。
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因國內製葯企業的研發投入不足,CRO企業的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但這對葯明康德來說卻不是頭疼事,因為其客戶幾乎都是跨國葯企。
目前葯明康德服務客戶數量超過3000家,全球排名前20的製藥公司里,有18家是葯明康德的客戶,包括默克、強生、GSK、輝瑞、羅氏、諾華製藥等,其前五大客戶包括輝瑞、強生、羅氏、禮來、默沙東等醫藥巨頭。10家大客戶貢獻的總營收占葯明康德總收入的32.18%,其中,強生佔比最高達到7.06%。
作為排名靠前的唯一一家中國公司,葯明康德確實可以稱得上國內CRO龍頭企業。
「一拆三」高明回歸,三家市值超1200億
最後的主角終於登場。
2007年8月在紐交所IPO上市,2015年12月退市後,在上一波回A浪潮中,葯明康德的資本動向備受矚目,而葯明康德正是回A之路的最後一環。
事實上,幾乎同一時期的紐交所有20多家中概股啟動了下市進程。但到當年下半年,A股爆發股災,大部分中概股放緩回歸計劃,無一像葯明康德一般決絕。從開始宣布到最終完成,僅用了四個月時間,下市成本約33億美元。
快刀斬亂麻,回歸後葯明康德選擇分拆上市,開啟緊鑼密鼓的資本運作之路。
2015年5月,葯明康德旗下主做小分子CDMO的合全葯業(832159.OC)在新三板掛牌,一度成為新三板「最貴醫藥股」,打響葯明康德回歸第一槍。
兩年後,生物葯CDMO的葯明生物(2269.HK)登陸港股主板。今年4月11日,葯明生物股價創出歷史新高85.1港元,較招股價翻了3倍,已經成為港股上市生物醫藥企業中的「獨角獸」。分拆回歸第二步順利完成。
2017年7月,葯明康德遞交IPO招股說明書,僅僅50天通過審核今日正式上市,最後一道關卡也闖關成功。
截止發稿前,合全葯業總市值198.4億元,葯明生物市值881.7億港元(約合714億元人民幣)。葯明康德總市值324.06億元。一拆三家總市值超1200億元,對比回歸時33億美元,三年間,市值增長近6倍。
今年2月,合全葯業公布2017年業績快報,公司去年營收為21.89億元,同比增長24%;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95億元,同比增長5%。
葯明生物公布的2017年全年業績顯示,公司2017年營收16.19億元,同比增長63.7%,毛利6.61億元,同比增長69.8%,凈利潤2.53億元,同比增長79%。
根據招股書,葯明康德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前9個月營收分別為41.39億元、48.83億元、61.16億元、56.77億元。凈利潤分別為8.08億元、6.8億元、11.2億元、11.14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4.61億元、3.48億元、9.749億元、10.63億元。
從營收情況看,可以預見三家公司未來的高成長性。
眾多VC/PE喜接「回娘家」,三大保險巨頭保駕護航
葯明康德重回A股上市背後,站著一眾資方,是他們讓葯明康德找到了「回娘家」的踏實感。這其中不乏明星機構,博裕資本、淡馬錫、高瓴資本、匯橋資本、中國平安、浦銀國際、雲鋒基金、紅杉中國、君聯資本、中國基金旗下創業基金SCC Growth、泰康集團等均現身其中。
葯明康德私有化後,股權結構頗為複雜,共有42名股東,外資股較多。但沒有一個股東直接持股超過10%。
創始人李革及趙寧、劉曉鍾、張朝暉共同控制合計34.4812%的表決權,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持有超5%股權的發起人包括Glorious Moonlight(光輝月光有限公司)、Summer Bloom(薩摩布魯姆投資(I))、G&C VI(群雲 VI)、WXAT BVI(葯明康德維京)、ABG-WX Holding (HK)(匯橋-無錫控股(香港)有限)、嘉世康恆、HCFII WX (HK)(高瓴基金的持股主體)、G&C IV Hong Kong(群雲 IV 香港)和上海金葯9名股東。
其中上海金葯以3.89元/股的價格持有4936.23萬股,目前持股佔比5.26%。而上海金葯正是中國平安的控股子公司。
同一批次入局的還有泰康集團。招股書顯示,與上海金葯同時受讓葯明康德股權的上海瀛翊持股1047.87萬股,目前佔比1.12%,其中泰康集團持有上海瀛翊55.64%股份。此後在2017年1月,葯明康德進行了一次增資擴股,泰康集團以直接入股的方式再次入局,中國人壽則通過國壽成達首次介入,兩方交易對價總額均為5億元,分別持有葯明康德1250萬股,目前佔比1.33%;平安置業也以2億元的交易對價獲得500萬股,目前佔比0.53%。
一同參與此次增資擴股的還有雲鋒衡遠,以1.5億元獲得375萬股。根據天眼查,其股東為雲鋒新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雲鋒新創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而這兩個公司的股東信息均顯示,馬雲持有40%股權比例。
平安、人壽、泰康三家保險巨頭入股葯明康德,顯然不是巧合。作為大健康產業鏈上的兩環,「保險+醫藥」在產業整合的層面上,將會帶來巨大的想像空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三大險企入股葯明康德,也許更具戰略布局性質。
此外,葯明康德背後資方還有一眾VC/PE。紐交所下市前,高瓴資本、浦銀投資、紅杉資本中國GF控股三期A、雲鋒基金等參與認購,高瓴資本成為葯明康德第七大股東。
高瓴資本是葯明康德長期的投資方和合作夥伴,2015年參與了葯明康德私有化,並且是葯明康德私有化「一拆三」後葯明康德、葯明生物與合全葯業三家公司的投資人,其中合全葯業於2015年4月在新三板掛牌,高瓴資本參與了其後續定向增發;葯明生物於2017年6月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高瓴資本參與IPO配售繼續增持。高瓴資本對投資界表示,在當前鼓勵科技創新和新葯研發的大背景下,葯明康德作為全球少有的一站式醫藥研發服務企業,建立了一個集創新葯發現、研發和生產於一體的技術服務和賦能平台,大幅降低了新葯研發的門檻和成本,提高新葯研發的效率,讓更多的創新葯早日進入市場造福社會。
紅杉中國也是葯明康德重要投資方。其投資支持了葯明平台的整個生態體系,在葯明康德之外,同時投資了合全葯業、葯明巨諾、葯明明碼三家領先醫療企業,助力健康醫療產業與科學技術的深度結合。同時參與投資葯明平台多個生態體系的還有專註於醫療領域的弘暉資本。
君聯資本在2006年就結識了葯明康德CEO李革博士,因受當時基金規模限制而錯失了投資合作機會。2015年,君聯資本投資數千萬美元參與了公司的私有化。
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總裁陳浩表示:「醫療服務是君聯資本除TMT之外最早進入的投資領域,也是在中國新經濟下,需求升級、新政策、新技術驅動的產業轉型機會中持續看好的投資方向,葯明康德是君聯資本在這一背景下投資的典型案例。」
創始人李革和他的新葯研發夢
作為中國一個行業的拓荒者,李革成功了。作為全球行業的顛覆者,李革也已見到曙光。在中國從仿製葯大市場向新葯研發努力前進的過程中,他和葯明康德所提供的,或許遠不止一家總市值千億的集團化企業。
無論是2007年在紐交所上市,還是2015年完成私有化從美股退市,以及如今榮歸A股,由李革掌舵的葯明康德總是有著一個「明確的目標」。
這家巨頭公司2000年12月在上海外高橋創立。創立之初只有一間700平方米的實驗室,共4名員工,除創始人李革外,另有三位合伙人,其中一位便是李革的妻子趙寧。
李革和趙寧均於1989年從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後一同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取得哥大有機化學博士學位。在美國學習的第三年,李革就與導師Clark Still教授共同發明了「標記的組合化學技術」,並發表了數篇論文。
畢業後,李革加入導師創業的生物技術公司Pharmacopeia Inc.(即1995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著名醫藥公司PDD前身),成為公司合伙人和創始科學家之一,開始第一次創業。Pharmacopeia成功登陸納斯達克之時,李革僅28歲。
1999年,受邀回母校演講的李革在考察國內市場時發現,中國的原研葯被國外葯企一統天下,而集中在科研院所的新葯研發,商業轉化市場尚處於初級階段,缺乏媒介。於是李革決定回國創業,做中國醫藥研發的服務外包。
這一轉,李革開了本土CRO行業之先,被媒體稱為中國醫藥研發外包產業第一人。
18年來,葯明康德一直致力於為小分子化學葯的發現、研發及生產全方位、一體化平台服務,以全產業鏈平台的形式面向全球製藥企業提供各類新葯的研發、生產及配套服務。同時,公司還在境外提供醫療器械檢測及境外精準醫療研發生產服務。
葯明康德的開放式研發平台通過全球26個研發生產基地和分支機構,直接服務著全球3000多家客戶。截至2017年末,葯明康德為客戶在研1000 余項新葯開發項目,並同時支持或承載著包括輝瑞、禮來、默沙東等全球多家知名葯企200多個臨床I-II 期、30 多個臨床III 期及商業化階段的小分子化學葯生產。據悉,2017年美國葯監局(FDA)批准的新葯中,有70%來自葯明康德的合作夥伴。
如今,丈夫李革擔任葯明康德董事長,妻子趙寧為公司副總裁。2017年,夫妻二人以280億元財富上榜胡潤百富榜,並榮登中醫藥類富豪榜第5位。
【 文章版權歸投資界(微信號:pedaily2012)所有,轉載須聯繫授權,並在文首註明來源、作者、微信ID。如不遵守,投資界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
更多新聞請打開投資界小程序
※復星銳正資本徐茂桐:區塊鏈落地最大的制約是技術基礎設施,未來底層協議會各有優勢
※哈希未來獲200萬美元Pre-A輪投資,唯獵資本等機構出資
TAG:投資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