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百式通》連載——陽貨篇第十七:佛肸召
《論語百式通》連載——
陽貨篇第十七:佛肸召1
文/沈建華
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佛肸派人來請孔子,孔子想去。
子路說:「從前我聽見老師說:『親力親為做壞事的人那兒,君子是不會去的』。佛肸在中牟叛變,先生想去,這個事怎麼說?」
孔子說:「對,有這個話。可是沒聽說有一種堅固的東西嗎?磨也磨不穿;沒聽說有一種潔白的東西嗎?染也染不黑。我難道是匏瓜呀?怎麼只能當葫蘆掛著而不能食用呢?」
注釋:
1.佛肸(音必西),晉國貴族范中行的家臣,中牟縣縣令。春秋時期的中牟在今河北境內。魯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晉國權臣趙簡子攻打范中行,佛肸據中牟抗拒趙簡子。
以下抗上謂之叛。
趙簡子挾公室之名,他有整頓地方的權力。佛肸為范氏家臣,食人之祿,忠人之事,為主子守護領地也是天經地義。從道義的觀點來看,很難說誰對誰錯。
可是,當趙簡子「以晉國的名義」,范氏都不在話下,還說什麼佛肸!
這就叫秩序。儘管細節粗糙甚至有些乖謬,那也只叫做法治不夠完備,遵守秩序的人尤其是史學家絕不會貿然更改一個名詞。
「公山弗擾以費畔」,「 佛肸以中牟畔」,這樣的記載不光讓我們無奈,仔細琢磨,連孔子也何嘗不是如此?兩次從政的機會,轉瞬之間便成鏡花水月。即使沒有子路的反對,我相信孔子也不會去幫助公山弗擾和佛肸。是的,孔子曾經答應過陽貨,說他準備去做官了。說這個話時,他是出於真心。有人賞識總是一件好事,一個讀書人,集文章道德於一身,大半輩子窮愁潦倒,還有什麼比被請去做官更令人高興的事呢?
有人認為,孔子和陽貨相遇,之所以答應做官,先生正尷尬著呢!俗話說「人誤見而之情」,數十年的冤家,今日對方首先示好,先生被哄得迷迷糊糊,才勉強答應的。
錯!這個口頭約定沒有下文,違約的責任不在孔子。陽貨大大咧咧,想延攬人才又不想放下架子,他還在與孔子較勁,一頂官帽子擺在那兒指望人家去爭取。
畔,通叛,叛變。此處譯為叛亂不對。叛變可以被視為一個近乎中性的名詞,這樣,才能彰顯華夏文化的大度包容。
【布衣建華】微信公眾號:buyijianhua
個人原創空間,敬請關注和支持!
TAG:布衣建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