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景:年代記憶、社會想像和制度反思

王景:年代記憶、社會想像和制度反思

展覽現場

《打邊爐》自2018年1月開始推出一個全新的欄目:「做展覽」。這個欄目將策展作為一種工作的方法,一種思想的行動,進行持續的關注及文本的呈現。我們關注展覽何以成立,展覽又如何建構,以及展覽在空間與社會情境中如何生效。

這是一個封閉性的欄目,不接受投稿,所有文本均由《打邊爐》通過採訪的形式整理成文,經受訪人審校發布。

本期我們邀請工作生活在深圳的王景,基於她在深圳OCAT歡樂海岸展區·盒子空間的最新展覽「大環境」,闡述了這個展覽如何建構以及展覽在社會情境下的針對性。本文由採訪形成,問題隱去。

王景

目前生活和工作於中國深圳,就職於OCAT深圳館研究部。曾於紐約、上海、深圳、廣州、武漢及香港等地的美術館或藝術機構空間策劃展覽與活動;寫作、訪談等曾發表於Artforum中文網站、BOMB MAGAZINE、《畫廊》、《外灘畫報》、《世界建築導報》等刊物;曾參與編輯由RIGHTON PRESS、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嶺南美術出版社、維他命藝術空間、OCT當代藝術中心等出版的出版物。

這個展覽的主題是「大環境」,「大環境」這三個字經常會出現在我們的口頭表達中,比如我們總會聽到有人講「現在的大環境越來越差了」,有些展覽被取締,有些文章發不出來,這裡所說的「大環境」,指涉的是我們共同面臨的一種現實處境和工作生活的背景。但在這個展覽中,我提出的「大環境」主要還是基於兩位藝術家的作品所延展出來的對資本主義下個體生活的思考,以及這個思考所帶出的年代記憶、社會想像和制度反思。

田揮作品現場

田揮是從宏觀的角度對資本主義提出的反思,田揮在1980年代末期去的美國,在紐約生活了快三十年,他在出國前曾是湖北「部落·部落」的成員,但到了美國後完全告別了藝術圈,做過很多職業,他的「資本主義甜蜜生活心理輔導方案」是他在美國生活近三十年的觀察和思考的濃縮,他通過素描神似被稱為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和社會活動家等人的肖像,展覽中對應展示了諸如哈耶克的警句:「任何試圖建立一個自由人的世界的指導原則都是這樣的:個人自由政策是唯一真正的進步政策」,「國家計劃越多,個人的計劃就越困難」,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一個追隨自由而去的藝術家,對一個被烏托邦化的資本主義世界弊病的痛切反思,反觀自身處境,當我們對現實這個大環境不滿足時,一旦有朝一日實現了我們的自由願望時,我們還可以去做什麼,我們又會成為什麼,這是我們不應該放棄追問的一個問題,它和追求自由一樣重要。

陳侗展出作品的局部

陳侗則選取的是廣州的「愛群大廈」這個城市特殊階段的地標來虛構了一個故事,陳侗否認這是一個諜戰故事,我們能夠看出那個時代的緊張感,雖然廣州具有非常長久的舉辦廣交會這樣的自由經濟博覽會的歷史,但在1960年代,對來自西方來的人的跟蹤與反跟蹤非常具有年代感。我不是那個時代成長的,但這個時代的印記以及這個印記對我們今天的生活以及對社會的認知會對我產生影響,它們塑造了我們,同時也塑造了今天的「大環境」。這就是我們的國家和個人的「大環境」,也是陳侗這一代人的成長環境,陳侗出生於1962年,而「愛群大廈」的故事就發生在1963年,我相信這是陳侗的有意為之。

陳侗和田揮對於資本主義的態度非常不同,田揮持續思索的是對金融危機的反思,對資本主義下的個人自由的思考,他是切身體會到了制度的問題,並希望通過自己的思考來找出破解這個制度困惑的路徑。但陳侗不一樣,他其實在一個權貴資本主義的國家做著對抗市場的工作,大家都知道,陳侗經營著多個虧損機構,同時又希望用經營畫廊這樣的商業模式來扭轉這個虧損集團,他還在出售自己的水墨畫,通過自由資本主義的方式來支撐這個對抗市場的非營利事業,這個當中當然有很多切換和變通,這可以理解為是這個嚴密的社會系統當中的縫隙式的智慧生存和自由策略。

哈耶克的「警句」

這個展覽在一個購物中心舉行,是一個偶然,但也有合適性。購物中心中甜美的消費場景和兩位藝術家對於資本主義的理解和思考並存在一個空間,消費和利潤是資本主義非常重要的兩個辭彙,而這個展覽通過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展開了他們的敘事和批判,他們又共同構成了這個消費的情景,這也是我們的藝術當前所面臨的「大環境」。

做展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打邊爐DBL 的精彩文章:

薛峰:相信出手的這一刻
廣東慢車:珠三角藝術坎坷史

TAG:打邊爐DB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