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戰士的語言來自看不見的戰場,有誰懂得?」

「戰士的語言來自看不見的戰場,有誰懂得?」

RAM「行將消退」的展品所呈現的「詩性清單」為參觀者拋出了三個議題。這些議題不具限定性,也不是對各層展覽空間的主題闡述。他們與展覽中所有作品相關,參展作品往往同時牽涉三個議題:

「他者」

「身份認同政治的協商」

「藝術實踐邊界的影像生產」

議題2:身份認同政治的協商

繼續上兩周,本周內容是「行將消退」三個重要議題中的最後一個部分「在藝術實踐邊界的影像生產」。我們希望為觀者提供多軌道的線索,同時也期待更多的議題在展覽過程中被提出。今天的藝術家突破藝術媒介的傳統邊界,錯置紀實與虛構、雕塑與建築、此地與「別處」,從根本上打開我們認識世界的辯證空間。在沉浸式的體驗中,時刻探問自己作為觀眾的位置和責任是什麼?

他睡在滿是舊籍的游泳池,改建的工作間,望著空氣,說著晦澀的短句子,無法破解的意思藏匿在堅挺的語音芒刺中,戰士的語言來自看不見的戰場,有誰懂得?

——蕭開愚

Making the Image on

The Borders

Of Art Practices

在藝術實踐

邊界

影像生產

當代藝術家會對不同的藝術形式進行運用與互換,探索從運動影像到繪畫、從裝置到行為、從雕塑到建築展示,無不衝擊著我們對藝術媒介的陳舊觀念。那麼,藝術可以是什麼呢?

如果說今天的藝術家是在醞釀新的藝術實踐方式,那麼涉及到的不只是多媒體或跨學科。他們從根本上探問的是,我們作為觀眾,在影像生產中的位置和責任,無論我們是在看電視還是使用手機,在進入一座建築還是去看一場藝術展覽,觀看一部紀錄片還是虛構故事片,在創作我們自己的肖像還是記錄他人,在一座城市裡生活還是前往這世界的其他地方。在這場展覽里,不同的作品之間可以看到潛在的組合和複雜性的聯動。

宋濤《從上世紀來》,2006年,彩色有聲單頻錄像,34『00「

《我美麗的張江》,2006 年, 彩色有聲單頻錄像, 10』06」

《驕傲》,2004 年,彩色有聲單頻錄像, 1『00「

《三天前》,2004 年,黑白有聲單頻錄像, 8』00」

在本世紀初他的藝術生涯初期創作的錄像作品中,宋濤(Song Tao)捕捉了上海的畫面,然而這些畫面遠不是常規的城市俗套。在街頭閑逛......坐在地鐵里......抵達建築物的頂層,做一些瘋狂而簡單的動作......把一個沉睡的女人從公司辦公室抱到街上,小心地交給另一個人,那人會負責照看她在不同的公共空間和交通工具中休息......在不尋常的地方躺下......潛入這座未來超級大都會的新建築附近那些被拆除的區域......簡單、原始的剪輯影像快慢的組合,給了觀眾一種另類的、獨特的......生命體驗。

馬琳·於戈尼耶《阿里亞納》,2003年,高清彩色有聲單頻錄像, 18『36「

《最後的巡禮》,2004 年,高清彩色有聲單頻錄像,14』17」

《亞馬孫之旅》,2006 年,高清彩色有聲單頻錄像,23『52「

由山德雷托·雷·雷包登戈基金會收藏

世界各地的新聞報道和媒體畫面經常使用紀錄片作為傳播新聞的「中立」手段,但是它們往往也是一種視覺策略以及以他者名義發聲的權力,將人們「現實」生活簡化成為刻板印象。馬琳 · 於戈尼耶(Marine Hugonnier)去了阿富汗、亞馬孫和瑞士等不同的地方,但是她的錄像作品和觀光片或新聞紀錄片毫無關係。藝術家請我們將內在自我的再現錯置到他人身上,從而營造那種微妙而熾烈的體驗。當她決定退出一項阿富汗戰爭紀錄的創作委約時,她的影片講述的既是她影像創作的失敗和責任感,也關乎我們在風景、人的面孔與生活的碎片之間觀看他者的方式

張如怡,《裝修:錯置》,2018年

瓷磚、混凝土、樹脂、地漏、鏡子、貓眼、窨井蓋

尺寸可變

策展人邀請上海藝術家張如怡(Zhang Ruyi)進入美術館的第四、五層空間,希望能在群展的傳統架構之外加入更多的層次。她刻意地對瓷磚、水泥門、鏡子、下水道進行了曖昧與不當地的使用,與白立方空間形成劇烈反差,觸發了出其不意的體驗,在心理和實體空間、私人與公共環境、雕塑與建築之間建立更具活力的聯繫。

哈桑·汗,《咚----嗒》,2005年

調音台、功放、揚聲器、燈光、演出控制器

尺寸可變,23分46秒

由山德雷托·雷·雷包登戈基金會收藏

哈桑 · 汗(Hassan Khan)的聲音裝置讓觀眾沉浸在街頭音樂中,這些受大眾文化和莎比音樂傳統啟發的音樂是由埃及音樂人用各種樂器演奏的。熱忱而鮮活的節奏與聲響,打破了展覽空間通常寂靜無聲的氛圍。一開始看上去、聽上去似乎來自異域的場景和音樂,變成了對我們的文化成見的一次真正的批判滲透,質疑我們在面對創新的、出人意料的聲音和再現時,立場會在偷窺者或 / 和參與者之間切換。仔細聆聽那聲音,我們還會發現裝置中除了彙編在一起的街頭音樂,還疊加了一個混合六種不同聲音的過程,創造了一個不穩定的、動態的噪音和聲音,將此時此地化為某種「別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外灘美術館RAM 的精彩文章:

TAG:上海外灘美術館R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