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朗讀者》:不忘初心,才能不負眾望

《朗讀者》:不忘初心,才能不負眾望

我們常說不忘初心,

但卻忘記了初心易得,堅守不易,

但那麼多人,卻堅持下來了。

文/ 歡喜非喜

一、

印象當中的董卿是出現在春節聯歡晚會和歡樂中國行的,聽她說話,是一種很舒服的感覺,彷彿整個世界都在慢下來。

在採訪當中她說在二十年的主持生涯當中,她愛上了舞台,舞台是給她快樂和力量的地方,無疑她是一個很優秀的主持人,但是,她亦有自己真的想去做的事情。

這件事情在心裡愈發的膨脹,她感覺彷彿一說話就要從嗓子眼裡冒出來一樣,所以,她拿著話筒站在舞台上的時候,不再那麼敢說話了,如果不做完這件事情,她又怎麼能夠再去熱愛舞台呢?

所以,2016年3月開始,《朗讀者》就開始被醞釀了,定位是文化情感節目,還未播出的時候,這檔節目已經被寄予了很大的期望,這是文化類節目的一個使命。

2017年2月18日,《朗讀者》首播,果然,不負眾望,網路上掀起了一股子關於朗讀的熱潮,也掀起了一股關於朗讀者的熱潮。

2018年5月5日,《朗讀者》第二季回歸,時隔一年,別來無恙。很少有節目會像《朗讀者》這般,在第一季取得那麼大的成功之後,第二季仍舊可以保持住這般的口碑。

大家都很期待,首播的結果,證明沒有辜負大家的期待。

依舊是初心不改,朗讀依舊。

看完節目,我拿起了王小波的《愛你就像愛生命》,一個人坐在操場上,身邊放了一瓶農夫山泉,然後讀了起來,我讀的聲音不高,可卻淚目了。

或許,朗讀的意義,也是說給自己聽罷。

我還記得小學的語文課,老師要求我們朗讀,都是一樣的語調,現在聽來,覺得幼稚,會心一笑,轉而發現,已是好久沒有過了朗讀,甚至許久都未曾讀一本書。

讀書是看別人的故事,朗讀是讀給自己聽。腹有詩書氣自華這話不假,不信你看現在大家對於董卿的讚譽。董卿是讀書長大的,復旦畢業的父親,對她要求太嚴格,她深知讀書的好,所以想把這件事情,傳播一番。

任何一個新節目的誕生,開始的時候總是不會太容易的,每天睡三四個小時於董卿來說皆為常態,常態無所謂,主要是壓力,失眠,壓根也睡不著。這可是讓她無心話筒的一件事情啊,萬一失敗呢?

可是啊,如果你真心渴望做成一件事情的話,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這話不是董卿說的,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你看,讀書多好,書里的內容可以成為關鍵時刻對於自己的鼓勵,所以有什麼理由不繼續下去。

二、

第一期播出之後,董卿著實又火了一把,不再是整夜睡不著覺的時候了,關於知性、大方、才女的光環又一次的到了她的頭上。

普通人面對這般的掌聲會膨脹的,但董卿不會,她可不是普通人啊。

「你為什麼要做這個節目?」幾乎每一次的採訪都會被問及這個問題,而回答也無非就是:因為文章在那裡。

存在即合理,文章都在了,有什麼理由,不去做關於朗讀呢?

5月5日,第二季,第一期,主題詞,初心。送給朗讀者,也送給朗讀者的觀眾。

「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這句話在任何時代都適用,「我們會發現,拋開一切世俗的附加,我們所堅守的信念和本心,是最為寶貴的,向善、向美、向真的追求過程當中,用最真摯的情感,最美好的文字,撫慰人心,朗讀依舊,初心不改。」

我們常說無論你走的有多遠,都不能忘記自己的初心,但生活常態卻往往是初心易得,始終難守。不過總有少部分人,會依然堅定的靠近初心。

初心在最開始的時候,往往簡單、樸素,但是它會慢慢長大,就像一顆種子,能夠長成參天大樹。所謂初心,就是在所有的願望、誓言和夢想當中離自己的本心最接近的那顆心。

中國譯協創始人之一宋書聲說:「當代的青年,你們青春的光輝,生命的意義,應該是為理想而奮鬥。」

當代的青年或許會嫌棄這話說的老套,但是卻也無從辯駁。

很多人喜歡《朗讀者》或許並不僅僅是文字和朗讀,還有分享,聽朗讀的人分享屬於他們的一些故事。

三、

物理學家、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他的團隊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早於東京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

但他可不是一個物理天才,大學畢業的第三年才考上了研究生,很多人二戰的勇氣就已經沒有了,但是他卻選擇了三戰,即使有39分的噩夢。

日本讀博期間是個人成長當中最難的一段時期,沒有親人朋友,語言也不通,導師還嚴格,所以,那個時候的他特想放棄,想回國,想回家。

但初心呢?初心不允許他放棄。科學強國,培養最有競爭力的人才,這是他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獻給清華物理的奠基人,葉企孫先生。

為什麼三代人都沒有放棄「守鶴人」的身份,為什麼那個地方奪走了親人的生命,徐卓還是放棄了保研,回到了丹頂鶴的身邊。

往往別人所不理解的選擇,才是屬於自己的初心堅守。

對於徐卓來說,初心是每次遇到什麼事,有可能考慮要不要繼續做,都會提醒自己當初是為了什麼而出發。

「我希望我活成我最開始期待的我心中的樣子,不是活成別人的期待,我成什麼樣子。」

守鶴人的故事,讓很多觀眾都淚流滿面。

你是喝哇哈哈長大的小孩嗎?我是,白瓶的,包裝紙是綠色,畫著一個小男孩,酸酸的,上次去超市買了一擺,還覺得像是懷了一把舊。

宗慶後四十二歲才創業,一家只有三個人公司,四十二歲之前,他做過太多的工作,吃過了生活的苦,才會珍視生活的甜,即使七十歲了,還堅持做公司第一個來,最後一個走。

他說六十多歲的時候,感覺自己還很年輕。

季羨林的《八十抒懷》,讀給年輕的新一代:「一個人要做點事業,首先要有理想。」

「切斷腳跟和大腳趾上的骨頭,用新的釘子固定,去年打進去的三根釘子拔出來,骨頭上的碎片複位……」這是姚明其中的一段受傷記錄,我聽了頭皮發麻,姚明卻是大笑.

他的身體已經遭受了太多的傷痛了,這算什麼呢?

於他而言,初心並不是獲得地位頭銜,而是最終能夠讓更多人認同,讓大家真的可以去模仿和喜歡的東西。

海明威,《真實的高貴》,讀給所有的體育愛好者:「真正的高貴,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賈平凹現在基本上還是用手寫,起碼寫三遍,用豪華筆記本先打草稿,初稿的時候還得挑個日子,很多觀眾都笑了,覺得賈老很幽默,這卻也是他於文字的敬畏。

他寫了太多了,《商州》、《浮躁》、《廢都》、《白夜》、《秦腔》、《古爐》,還有新出的《山本》,他的初心,不還是寫作嗎?寫他的陝西,寫他的秦嶺。

初心是難守,但你看,不是還有那麼多的人,堅持下來了嗎?

四、

《朗讀者》的出現,使得電視屏幕上,終於有了一點餘地是留給了文學。

我們無法拒絕網路文學的潮流,也不能否認電子書所帶來的便利,但也不希望,大家忘記紙質書所帶來的閱讀感。

實體書店一家一家的倒閉,高曉松的書店被讚譽,因為那是公益的,他有那個能力養得起一個書店,但高曉松卻也想藉此,想讓大家想起手捧一本書的滿足。

電子屏幕和紙張,那能一樣嗎?

董卿說,經典文學的力量,是任時間長河如何奔騰,都能沉澱在人們的心靈河床上,只待一個契機,就能被喚醒。

朗讀究竟需要什麼?需要一個好天氣?需要安靜的閱讀環境?需要一本經典的名著?需要豐富的人生閱歷?需要觀眾的掌聲?需要溫暖的陪伴以及一束明亮的光?

平凡的「朗讀者」們回答了這個問題:朗讀可以不限於年齡與載體,可以不在乎外界的目光,可以不懼惡劣的天氣和環境,可以是個體的私人獨享,更可以是一道光明,穿透黑暗,照亮內心世界。

所以,你又想起了第一季所帶給你的感動嗎?還記得第一季所給予的期待第二季的理由嗎?

五、

「總有一段文字,影響生命的成長,總有一個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一個人,一段文。」

這一句話,是《朗讀者》的開始。

有關於遇見。從某種意義上說,實踐的一切都是遇見,那麼《朗讀者》遇見了你們,會怎麼樣呢?

濮存昕讀《宗月大師》,獻給榮國威大夫,感謝遇見,他沒有成為「濮瘸子」,一路走來,我們都遇到過很多幫助自己的人,所以當自己有能力的時候 ,也要去幫助別人。成長的過程,又何嘗不是一個遇見的過程呢?

無國界醫生蔣勵,每天接生四十個嬰兒,槍聲和爆炸聲會帶來恐懼,但卻會遇見人們渴望和平的眼神,對於生命而言,哪怕只有一絲的希望,也不能放棄。

她覺得自己很幸運,遇見了那麼多的新的生命。

如果說遇見生死,是人生的特殊體驗,那麼還能好好活著的時候,就要不負時光。

柳傳志17歲的時候因為耳朵原因沒有辦法做飛行員,那是他第一次遇見失敗,很多年後,他告訴兒子,只要你做一個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麼行業,都是我的好孩子,人生的不可預測告訴我們人生要抱有一份希望。

沈從文說:「我們相愛一生,還是太短。」

殷潔說她喜歡鮮花,所以周小林就送給了她一座鮮花山谷,他們彼此遇見,以愛情為名,做出接下來的陪伴。

「我一天天發現你的平凡,同時卻也一天一天愈更深情的愛你。」

世界小姐張梓琳遇見了自己的女兒,把劉瑜的話讀給了自己的女兒:「願你有好運,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96歲的許淵沖先生直言不諱:我這名字比名片還要響。

這句話說出來,有很多人都熱淚盈眶,該是做出了多少努力,才有底氣,說出這樣的一句話。

當許淵沖遇見了翻譯文學的那一刻,他知道他至此一生都要為之努力,很努力。

他是西南聯大走出來的,他銘記校訓:「中興業,須人傑」。

六、

有關於陪伴。因為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這個世界上有人願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可它卻也平常,在日復一日的生活當中,終習之以常。

童話大王鄭淵潔小時候可真不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所以他被學校開除了,或許對那個年紀的他來說,恐懼會大於愧疚。

好在爸爸對他說:「沒關係,孩子,我在家教你。」

即使他的孩子也都成為了大人,他還是無法忘記爸爸說出的這句話。《父與子》,讀給父親,感謝陪伴。

八歲失去聽力的楊乃斌,母親成為了他的同班同學,十六年的陪伴,充滿了辛苦,可也充滿了力量。

有人說楊乃斌是一個奇蹟,他說那個奇蹟的名字叫做母親。

《不為什麼》讀給媽媽聽,媽媽亦是冰心的第一個讀者。

我們知道蔣雯麗,只知道她的演員,但這次,卻是為了艾滋病孩子而來,她說,做公益,其實是一生的事情。

林兆銘一個人陪伴著野生動物們,他說在人面前說話會緊張,可在動物面前就不會了,他可以暢所欲言,不知道他的動物朋友,會不會聽到他讀給它們的《瓦爾登湖》。

喬榛是聲音的藝術家,也是電影譯制的守望者,他也是一個病人,被病魔折磨的太多。

到了他們的年紀,對於一直陪伴著自己的妻子,也只能表達感恩了吧。

妻子唐國妹說:我只是覺得,我盡了一個妻子該盡的義務。

很多年輕人羨慕的愛情是白髮蒼蒼的兩個老人,手牽手去菜市場買菜的那種,相濡以沫,婚姻之後共同擔負起彼此生命當中的苦難與生活之中的責任。

七、

有關於選擇。這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過程,讓我們不斷的成長,不斷的完善,如果說人生是一次不斷選擇的過程,那麼當千帆閱盡,最終留下的就是一片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風景。

你可能不認識王千源,但你一定看過《鋼的琴》。他是一個很挑剔的演員,所以不夠紅,介紹自己,他說自己是一個演員,就只是一個演員,對於角色的選擇,對戲的抉擇,讓自己活在角色裡面,並且享受這個過程。

秦玥飛以托福滿分的身份考入了耶魯大學,後來,他選擇了做一名大學生村官,很多人都不理解的選擇,因為耶魯所代表的本應該是掌聲和鮮花,而不是努力的啊自己看起來更像一個農村人。

但他自己卻在這裡找到生產的意義和價值。

我們都知道麥家是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但卻不知道他從十七歲起就沒有喊過父親,和他的兒子對他所關上的房門。

因為他青春期的叛逆,所以才會理解兒子的叛逆,他選擇了接受和理解:忠貞的人一定會得到忠貞,勇敢的人最後一定會用勇敢結束,陪伴他,就像是陪伴一頭老虎一樣,變的小心翼翼。

徐靜蕾,讓我泣不成聲,她說了她的奶奶,我也想起了我的奶奶。

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就多一顆星星,給過路的人照一個亮。

理查德西爾斯自嘲自己是一個熱愛漢字的窮光蛋和流浪漢,因為對漢字的熱愛,所以選擇了離開故鄉,來到中國。

他對漢字的貢獻,甚至比一些中國人還要多一些。

郭小平校長,依舊是為了艾滋病孩子而來,他原本可以做一個醫院院長,但卻偏偏選擇了這些艾滋病孩子。

人與人的經歷不一樣,他覺得自己從院長到校長的選擇是正確的。

八、

有關於禮物。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種愛的表達,就有多少種禮物,用純凈之心去發現,去創造,去感悟,你便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禮物。

李亞鵬說,李嫣的出生是在他的一生當中最好的禮物,他在自己的日記當中寫給李嫣:上帝給了你這傷痕,我要讓著傷痕成為你的榮耀。

前段時間有一篇爆文《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拋棄同齡人的正是胡瑋煒,共享單車是給這個城市的禮物,它在無形之中改變了這個城市的生活,用自行車點亮了一座城市。

倪萍出現的時候,很多上年紀的人都有了感觸,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倪萍曾經是他們的女神,可現在,女神也老了。

為了兒子,她離開了觀眾的視線十年。

但她還是覺得,兒子是她最好的禮物。

單院長出現的時候,觀眾都沸騰了,故宮守護人,故宮就是他這一生當中,最好的禮物。

排球運動員趙蕊蕊,十五年的職業生涯,經歷了七次的大手術,從有光環的生活回歸到平凡的日子,她的父親知道,她的心比身體更痛。

但中國女排,是她生命中的禮物。

趙家和教授,一生致力慈善,捐出畢生積蓄和遺體,生前他說自己是在西南聯大的顛沛當中成長起來的,心中有讓祖國變得更好的信仰。

他的信仰,是給中國的禮物。

九、

有關於第一次。人這一輩子,其實有著很多的第一次,如果你的人生中能夠擁有越來越多的第一次,也就意味著我們的人生越豐富、越多彩。

王學圻說,電影是他一生當中都走不出的夢境,我們知道他是一個很優秀的演員,但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導演,第一次導演的《太陽鳥》,十幾次的剪接。

有些你認為應該做的事情,要堅持。

中國天才棋手柯潔輸給了阿爾法狗,這是第一次,他的對手是人工智慧,他說失誤才能引起戰鬥,他尊重他的對手,《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獻給人工智慧。

76歲的許鏡清終於迎來了他的第一次,三十年的時間開了一場屬於自己的演唱會。

即使你沒有看過劉震雲的書,你也一定看過他編劇的電影,只要你認識馮小剛。他有很多的作品,但也有第一次的寫字。

《一句頂一萬句》,讀給所有喜歡書和電影的人。

王佩瑜的努力遭到了很多的非議,更有資深票友說她是在侮辱老祖宗的藝術,但正如馬東所說的,大概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吧。

還好她一直在堅持著。

從第一次接觸京劇,她便認定了一生。

楊利偉是中國航天第一人,他的第一次,也是中國的第一次。

十、

有關於眼淚。眼淚是無色的,但是它分明又有著最豐富的生命的色彩。每個人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的,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也是在別人的眼淚當中離開。

導演陸川曾經在可可西里流下眼淚,他說可可西里有一種絕望,人的渺小和大自然的偉大。

可可西里不相信眼淚,大家對於哭泣者也沒有同情。《藏羚羊的跪拜》獻給可可西里土地上奔跑著的生靈。

斯琴高娃總是在演母親的角色,但在談及她的母親的時候,她也會流淚,但母親卻也教會了她堅強、要強、樂觀。

一輛三輪車,兩個人,中國版圖上的心形旅行,這是丁一舟和賴敏的故事,他們兩個笑著講述著,但是觀眾卻哭了。

因為賴敏說她想要出去看看,所以2015年1月1日,他們從柳州出發,進行愛行之旅。

整個過程,賴敏的臉上都是笑,那是發自內心的幸福,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可以找到一個精神上彼此契合的人,那是一種怎樣的幸福啊。

張家敏的眼淚流在手術後第一次洗澡,看著鏡子當中殘缺的自己。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獻給所有得了乳腺癌的姐妹。

張魯新,凍土專業,青藏鐵路總指揮部首席科學家,沒有他,就沒有青藏鐵路、

他的青春和眼淚,留在了青藏高原。

十一、

有關於告別。我們最終都要遠行,最終都要與稚嫩的自己告別,告別是通向苦行之路。

對於姚晨來說,她覺得她的生活就是異鄉人收留異鄉人。後來生命中的好多人在什麼時候默默的就不見了。

《阿長與山海經》,讀給生命當中萍水相逢的人們。

程何說,做譯配是她現在最幸福的一件事,值得她放棄清華博士。

與過去的榮耀告別,才可以更好的擁抱新的生活。

寫出了《草房子》的曹文軒,他說寫小說的人要有說事的本事,大學離家之前很是窘迫,《草房子》讀給已在天堂的父親。

李立群說,與母親的相處,越老越不能互相理解,雖然現在母子兩人早以告別,

中國派駐維和部隊超過兩萬人,他們告別自己的家鄉,奔向一個未知的國度,為了維護國家和軍隊的榮譽,甘願流血、犧牲。

王蒙先生,告別北京去新疆,又告別新疆回到了北京,只要是活著的時候的告別,都是一種新的開始。

他一生受到太多迫害,妻子崔瑞芳在身邊不離不棄,每當受到誇讚,都是說她只是做了一件妻子應該做的事情。

《明年我將衰老》,獻給已故妻子和三個孩子。

十二、

有關於勇氣。莎士比亞說,有德必有勇,勇敢的人不會膽怯。

我們熟悉的江一燕是一個漂亮的女演員,我們不熟悉的江一燕是孩子們的小江老師,十年的支教生活,她說山裡的孩子給她最質樸的感動。

汪明荃和羅家英,認識二十多年,六十歲的時候選擇結婚,這對兩個老人來說,著實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

但他們更覺得,結婚是一個絕對正確的選擇。

《老夫老妻》,他們讀給彼此聽。

秋歌和秋雨,他們是自閉症雙胞胎,秋爸爸和秋媽媽,可能餘生都要放在兩個孩子身上,餘生的承擔,這是需要勇氣的事情。

可他們最害怕的事情卻是,孩子一輩子都不知道父母愛他們。

從運動員到商人的李寧,他說有信心才會有勇氣,有夢想才會有衝動。

翟墨用兩年半的時間自駕帆船環球航海,他說對於航海和極限運動,能活著回來就算不錯了。

這個世界上是有這般人,即使是以生命做代價,也要滿足自己的冒險精神,這種人,是勇敢的人。

樊錦詩,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54年的時間,守護著莫高窟。

余秋雨的《莫高窟》,獻給幾代莫高窟人。

十三、

有關於家。家,簡單的一個字,能引起無數人的情感共鳴,因為家是每一個人最初的記憶,也是我們最終的歸宿。

王耀慶說,人應該珍惜當下,好好說再見。

工作的原因,他很少在家,所以沒有見到爺爺的最後一面。

梁曉聲說他的童年沒有任何的幸福可言,因貧窮的童年導致了他的貧窮、愁苦和無奈,還好生命中有那些書的存在。

推動搖籃的手,可以推動這個世界。

鄒市明、冉瑩穎、胖軒、弟弟。這不就是一個小家的樣子嗎?

圍繩里的事情你來做,圍繩外面的事情我來做,我們一起努力,努力的守護著我們的家。

畢飛宇對於家的印象卻是漂泊,因為父親工作的調動。

絕望的人的標誌是對日常生活、物質追求、人際徹底失去了希望,他的父親在家不說話,所以他和他的父親都不知道什麼是愛。這是在大的時代下,個人的無力被裹挾其中。

趙文瑄,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他的家中,有陪伴著他的貓。

而對於潘際鑾來說,清華就是他的家。《告全國民眾書》,獻給清華大學和祖國。

十四、

有關於味道。《紅樓夢》最觸動人心的是字裡行間的人生況味,味道,落到筆上就成了風格,吃到胃裡就變成了鄉愁,刻在心上就成了一輩子都解不開的結。

張愛玲筆下的愛情有點苦澀,瓊瑤筆下的愛情酸酸甜甜,而對於張小嫻,她說愛情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的歸宿不僅僅是婚姻。

從業五十年的胡忠英,為世界烹飪屬於中國的味道。

張艾嘉把《走出非洲》,讀給所有喜歡聽的人。

吳純是有著三個博士學位的鋼琴家,是閃耀在歐洲的中國鋼琴之星,但他最忘不了的,是小時那些苦難的味道,是母親一天打五份工,重新建起一個家的味道。

葉錦添的設計中總是有一種對於東方美的堅持,有一種關於中國的味道。

「因為你我們看到了過去,而你還看到了未來。」

葉嘉瑩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播者,她說,大家今天看到我寫的詩詞,就能知道我的一生。

這是字字泣血,人生的凄苦味道。

十五、

有關於那一天。人這輩子,不是活過了多少日子,而是記住了多少日子,每個被你記住的那個日子,都將成為生命中不可復職的那一天,你的那一天,究竟發生了什麼故事?

寫科幻小說的作家劉慈欣,他的那一天,是知道科幻的那一天,為什麼人類能夠在今天佔有統治地位,因為他們可以想像到沒有的東西。

姚建中是中國照相館的特級攝影師,而一首《從前慢》,獻給中國照相館幾代攝影師。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人等了150年,外交官安文彬的那一天,是關於兩秒的談判,指揮棒抬起來一秒,落下去又一秒,所以,零點零分零秒,中國國旗升起。

金士傑老師常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他之前沒有想過,他也可以有一個自己的家庭,直到2011年5月,龍鳳胎的出生,這是屬於他的那一天。

58歲結婚,60歲做了父親。

江疏影的那一天是她選擇去英國留學的那一天,米切爾的《飄》,獻給徘徊在夢想和現實之間的人。

郭琨的那一天,是1984年11月20日,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科學考察站。

十六、

有關於青春。青春是那麼美好,在這段不可複製的旅途當中,我們擁有獨一無二的記憶,不管它的孤獨的,迷茫的,不安的,還是歡騰的,熾熱的,理想的,它都是最閃亮的日子。

老狼的青春都在他的歌里了。他說分分合合是青春的一個狀態,很多肉麻而稚嫩的地方,就是我們的青春。

石康的《晃晃悠悠》,獻給他的八十年代。

余秀華的青春是晦澀的,一首《給你》,獻給她喜歡過的和將來會去到她生命中的人。

《芳華》讓馮小剛數度哽咽,播出之後,讓一代人哽咽。

這是屬於馮褲子的青春,1977年,進入部隊文工團,他的青春時代,有他的自卑感。

郎平的青春是中國女排,《人生》也定將讀給中國女排。

而最後,文學界的泰斗們,也都致敬著他們的青春。

所以,我們之所以期待朗讀者,或許還期待著看到一些人的故事。

不妨拿起手邊的書,把別人的故事,讀給自己聽吧。

已經一百篇文,

如果你找到歡喜,

那你要不要讓你的朋友,

也認識她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頁歡喜 的精彩文章:

有沒有想過自己可能會生一場大病?

TAG:一頁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