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趙無極的原作很多人不可能擁有了,但你可以收藏他的這本國內首部畫冊

趙無極的原作很多人不可能擁有了,但你可以收藏他的這本國內首部畫冊

趙無極何許人也?

《珍珠城》(1952年 布面油畫46cm*55cm)

「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還能拿畫筆、塗顏料,就一無所懼。我只希望有足夠時間完成手上的畫,要比上一幅更大膽,更自由。」

by 趙無極

法蘭西畫廊終身畫家、被授予法蘭西學院藝術院終生院士、

獲法國騎士勳章

1921-2013

趙無極1921年2月13日生於北京一個書香世家,童年在家鄉江蘇南通學畫,1935年進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面對機械化的寫實主義教育,趙無極背道而馳,力圖捕捉構圖的「理」與「力」,拋棄情節性,以求主題的統一。1947年他在上海舉辦個人畫展,1948年赴法留學並定居。

趙無極自從1948年赴法留學後便一直定居國外。1985年5月,為報答祖國,他曾回到浙江美院(現中國美術學院),給27個來自全國各大美術院校的師生講了一個月的課,令他們受益終身。趙無極繪畫講習班被視作中國美術史上一件具有改革意義的大事——將融匯中西的藝術實踐和觀念帶入中國。

趙無極先生在繪畫講習班示範

在繪畫創作上,趙無極的早期作品主要以塞尚、馬蒂斯、畢加索為師,畫風比較接近西方印象派,後從克利的畫中得到啟示,一躍而入抽象的世界。趙無極以西方現代繪畫的形式和油畫的色彩技巧,融合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意蘊,創造了色彩變幻、筆觸有力、富有韻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繪畫空間,被稱為「西方現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

他與吳冠中、朱德群並稱「法蘭西三劍客」,三人均師承林風眠,後留學法國,在東西方美學的碰撞融合中,將中國藝術帶入了一種新的可能,成為三位被歷史記住的藝術家。

「法蘭西三劍客」合影(左起: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

在很多人眼裡,2017年是趙無極在藝術品市場大放光彩的一年。在去年11月結束的佳士得香港秋拍中,趙無極的《29.01.64》最終以2.026港元成交,一年之內再度刷新個人的拍賣紀錄,在社會上掀起了「趙無極熱」。在2017年全球藝術家拍賣排行榜上,趙無極憑藉著強勁表現,首次躋身全球年度成交總額前十行列(top10里有十位華人藝術家,另外三位為齊白石、張大千、傅抱石)。不少人業內人士表示趙無極最好的時代已經到來。

趙無極的拍賣之最《29.01.64》

(1964年 布面油畫260cm*200cm)

關於趙無極的傳記以及講學筆記國內已有出版

但是由於版權管控嚴格

國內至今仍然沒有一本他的畫冊

國內藝術愛好者只能通過網上的低質量的圖片

去模糊感受他的畫作

如今,趙無極的國內首部畫冊

《趙無極:1935—2010》

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

《趙無極:1935——2010》

【法】多米尼克·德·維爾潘、

弗朗索瓦·馬凱、揚·亨德根 編著

廣西美術出版社

2017年12月

《趙無極:1935—2010》從法國著名藝術出版社Flammarion引進版權,是國內出版的首部趙無極畫冊,書中收錄了趙無極自1935年至2010年創作的作品300餘幅,並由法國著名藝術家對作品進行解讀和背景介紹,書後的年表、收藏文獻等圖文資料是研究和記錄趙無極藝術、生活的珍貴史料,許多文字和圖片為首次出版。

《趙無極:1935-2010》序

風在疾駛,水在咆哮。宇宙運動從左向右穿過畫面,彷彿脫韁的野馬。天空陰霾密布,波浪吐著泡沫。隨著大自然的潮湧一浪推一浪,無數個紀元被這巨大的搖撼穿過。他來了,有如一葉輕舟,在浪間迷失。

這一重現本身就是一次革命,一如2004年的《風推海浪—三聯畫》(Le vent pousse la mer)中所見。形象在趙無極的光線中重新出現,並帶來所有形象中的形象—人。在這裡,人在量度萬物的浩瀚無垠,無能為力地見證著大自然的搏鬥,他是渺小的化身。搖晃的小船帶出天與海之間、瞬息與永恆之間的轉換。它是趙無極的革命,像行星走完一圈回到起點。另一幅2005年的三聯畫《漢代寺廟—三聯畫2005年3月》(Le Temple des Han — Triptyque mars 2005)為其添加了一項有力的證明。對於追蹤趙無極藝術的人,這是多麼令人驚奇!風景再現了,如大量鋪排的線條,外形和輪廓勾畫出介乎希臘和中國風格的浮懸殿寺。通向秘密的入口彷彿被一個黑暗的陰影、一株桑樹或者一株橄欖樹把守著。顏色淡化了,紅褐色的陰影化為影子一般,已漸變厚重。

《風推海浪-三聯畫》

(2004年 布面油畫194.5cm*390cm)

《漢代寺廟-三聯畫》

(2005年 布面油畫和木炭195cm*324cm)

《風推海浪—三聯畫》體現了趙無極的多面,他善於描繪基本力量以及主體的神來。他畢生以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來探索和研究形狀及意義,他是將意境寓於色彩的完美追求者,是創新和變化的魔師。

來自東方的旅行者

趙無極的繪畫道路是一個畫家從東方到西方然後回歸的歷程。「我要改變畫法」,他這樣寫道。其關鍵就是這改變,是這份變革的慾望和這對一成不變的不滿。他到西方去尋找什麼呢?馬蒂斯和畢加索。「自從我離開那裡,他們沒有改變,他們還在試圖模仿馬蒂斯和畢加索。」但趙無極已經在地平線之間的路上找到了真我。

在1949年所畫憂鬱的《我太太的畫像》(Portrait de ma femme)中,使人的注意力滑離裙子上那和暈染的面部同樣逼真的藍花,被本能地引向鮮明地勾勒出主角的黃色背景,從而展現出馬蒂斯般的魅力。《我太太的畫像》這幅畫比其他作品更能織出通向未來的無形之線:形狀初見精練;濃縮的原色相互對比,通過交鋒而顯得愈加純凈;裙子的印花圖案是形狀蠕動的前奏,黃色筆觸則宣示對光亮的尋求。

《我太太的畫像》(1949年 布面油畫73cm*60cm)

1948年的巴黎之行是一個轉折,就像一個重新裂開的作品,隱藏在疤下的傷處突然迸發, 創作靈感泉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黎文化上的豐盛成為趙無極真正的學習環境,啟發他揀選自己的道路和理念。

1957年到1958年是混亂肆虐的時期。例如1957年的《我們倆》(Nous deux),那悲情的標題已經是夠直接的了。淡紅的微弱光暈里,兩個黑色的影子默默相對。他們像正在奮力迎戰,身上濺滿了紅白斑點,蓄勢待發。原始的男女相連僅剩下他們之間一團火,以及從畫上方壓下來的一股黑暗重量。

《我們倆》(Nous deux)

(1957年 布面油畫162cm*200cm)

20世紀70年代初是另一個溝坎。一連串的悲傷在趙無極四周堆積,1958年在香港結識的第二任夫人陳美琴經多年的疾病折磨後去世了。接著是他母親的去世,而他自己也染上了病痛。1972年的《10.09.72—懷念美琴(10.03.72)》[10.09.72—En mémoire de May(10.03.72)]載著這個時期的印記。幾年來面對各種困境,以及種種混亂,似乎令他精疲力竭。這幅畫是畫家經歷威嚇、走出恐懼後的作品,充塞著那些第一次拉長的形狀所象徵的死寂的悲傷,那些形狀都被簡化得像鋸掉枝葉、躺倒在地的樹。

《10.09.72—懷念美琴(10.03.72)》

(1972年 布面油畫200cm*526cm)

趙無極不是一個時段,也不是繪畫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他很難歸入某個流派或某種傾向,因為他不斷地耕耘自己的犁溝。他不具有時間的特質,卻有空間的屬質。因此,按照生平年代來了解他是不現實的。要了解他,必須進入他藏身的、時而明朗時而可怕的廣袤空間,那是創世的無形場所。

(本文有刪減)

本書精美內頁

目錄和序

內頁實拍

幾億的原作很多人這輩子是不可能擁有了

但是你可以收藏這本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西出版傳媒集團 的精彩文章:

TAG:廣西出版傳媒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