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北京有多處朝鮮使館,最大的有150間房間,商販可在規定時間進去做買賣
神話時代的檀君朝鮮並不事實存在,商紂王叔父開創的箕子朝鮮才應是朝鮮有史記載的開端,李朝時期的朝鮮人便是以「箕聖國」來稱呼自己的國家。箕子朝鮮延續千年之後,在西漢初年被燕國將軍衛滿推翻,所建立的「衛氏朝鮮」隨後又被漢武帝征服,朝鮮於是成為大漢帝國的領土,進入漢四郡時代。
東漢之後的中原大地在數百年的漫長歲月中,大部分時間都是自顧不暇的。等到隋唐復歸一統之後,與朝鮮半島的交往史大部分是戰爭史。而從唐朝末年起,多個少數民族相繼在北方崛起,五代兩宋時期的中原政權一再南移,與朝鮮半島已經無法進行陸路交往。
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朱元璋收復幽雲十六州。當時高麗王朝在與明朝之間的鐵嶺衛之爭中,被李成桂發動威化島回軍推翻。李成桂自立為王,並向明朝稱臣。朝鮮自此進入奉行「事大主義」的李朝時期,一直以明清為宗主國。
我們下面要講的就是李氏朝鮮在與明清交往中,雙方使臣迎來送往的地方,也就是類似於今天的使館或是領事館。
明成祖時期,在北京設立會同館作為接待朝貢使臣的館所,會同館本館的位置在今天北京王府井大街東單三條衚衕北邊。後來又建了會同館別館,位置在玉河西岸,因而也被稱為「玉河館」,朝鮮使臣到訪明朝大致就住在這兩個館中。
清朝延續明代會同館和玉河館的設置,順治和康熙年間以玉河館專供朝鮮使團使用,因而該館在此時期又被叫做「朝鮮館」或「高麗館」。
玉河館在康熙末年被「大鼻韃子」的使者霸佔,「大鼻韃子」是當時朝鮮哲學兼自然科學家洪大容對俄羅斯人的稱呼,他在《燕記》中寫道:「大鼻韃子者,即鄂羅斯……其人皆鼻大兇悍……館於玉河館。」
此後朝鮮使臣到訪清朝,便選擇入住北極寺或是玉河南館。雍正年間,清政府又在乾魚衚衕為朝鮮使團建了別館,稱為「乾魚衚衕使館」。乾隆年間,清政府另以安定門大街的一所官房設為新的會同館別館,供朝鮮使臣使用,此館後來被改為步軍統領署。
在此時期清政府相繼為朝鮮使團增建的館所,有以安定門大街內務府官房設立的北館,以及設在正陽門外街的南斜街館。此外,還有臨時供朝鮮使團使用的智化寺、北極寺和大佛寺。
但有時會有好幾撥朝鮮使團同時到訪,已有的館所常常不夠使用,清政府於是又在瞻雲牌樓內再設一處別館,稱為「西館」。
1776年,朝鮮錦城尉朴明源帶領的年貢使團和李淑帶領的進賀使團,先後到達北京,便是分別住在乾魚衚衕使館和西館。
清朝之所以要屢屢增建朝鮮使館,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方便他們與京城商販做生意。其實朝鮮使館並不僅是外交場所,也很像清朝和朝鮮之間的一個特殊貿易口岸。
每當朝鮮使團入住之後,官府便會在使館門前張貼告示,將「開市」和「閉市」的日期公布出來。北京的商販們在允許的日期內進入使館,「至夜咻咻,異聲喧鬧一館」,在館內跟朝鮮使者做買賣,朝鮮使館便成為他們搞進出口的貿易市場。
這些設置在朝鮮使館內的市場實際上相當龐大,例如會同館有房150間,玉河館有房61間,乾魚衚衕使館有房95間,北館有房74間,西館有房94間,南斜街館有房37間。在這些使館周圍,慢慢聚集起一些專以朝鮮使團為貿易對象的富商大賈,活躍於康雍乾時期的鄭世泰家族便是以從事對朝貿易發家。
相比之下,在朝鮮李氏王朝國都漢城(即今天的首爾),接待明清使臣的館所功能就專一多了,基本上就是用來舉行儀式和舉辦宴會。李氏王朝初期接待明朝使臣的地方是慕華館和太平館,在壬辰倭亂時期則臨時以義順館、碧蹄館接待明朝使臣。到了清朝時,朝鮮則主要以南別宮接待清朝使臣。
通常的儀式是這樣的,明朝或清朝的使臣抵達漢城時,一般是在慕華館接受郊迎並進行宣敕,隨後走崇禮門進入城內,再經廣通橋、光華門等處到行儀的各個宮殿,行儀後下榻位於漢城崇禮門內的太平館,或是位於漢城中區小公洞的南別宮,接受行宴。
※為什麼從劉邦之後漢朝好幾位皇帝的孕與生,都被神秘力量接管了
※周世宗柴榮:革唐朝之弊,奠宋朝之基,只差向天再借30年
TAG:讀歷見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