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球屋:水泥叢林里的熱帶花園
今年年初,確切說是2018年1月30日,亞馬遜球屋(Amazon Sphere)正式與大家見面。這棟建築自施工伊始,就已經成為城中熱議的話題。在歷時7年,耗費40億美金後,大家很好奇Jeff Bezos(亞馬遜的CEO,昵稱「大姐夫」)到底為西雅圖貢獻了怎樣一個地標?
這個被大家戲謔地稱作「大姐夫的球」的地方,隨著參觀人數的逐漸增多,也就越來越清楚地展現在大家眼前:
它是一座屹立於水泥叢林里的熱帶花園;
它是一間造價昂貴的巨型會議室;
它是一個實現了夢想,充滿了野趣的樂園;
最後,它是一個證明了「錢多,就可以任性」的地方。
我沒有在第一時間前去參觀。根據「遠香近臭」的定律,越是離家近的景點就越不著急去,因為潛意識裡覺得機會多得是。但等到我想去的時候,發現「咦?好像不太容易嘛。」 玻璃球屋僅在雙休日對公眾開放,若想參觀需要提前在網站上進行預定(https://www.seattlespheres.com/),然而很不幸地,當月所有日期都已經被訂完了。後來我曾經看到某一天有兩個名額放出來,但當我點進去的時候,發現已經不能預定了——讓人渾身冷汗的秒殺。不過,運氣還算好,在星期四的時候發現本周周六有幾個名額放出來,估計是臨時另有安排不能去的人取消了行程。於是趕緊拿下。
預約時間是下午2:45,但我們大概兩點不到就到了。出示了一下列印好的預訂單,問門口的工作人員是不是可以提前進去。對方說,可以。那正好不用在外面等了。玻璃球屋上下四層,有滿目青翠的綠植,有非常多的休息空間,有咖啡喝,有點心出售……一個來小時的參觀過程,就我個人來說,體驗非常好。我會推薦給喜歡植物和喜歡拍照的人,這裡絕對值得你來看一看。
光簡單說好,肯定不行,我會把「好在哪兒」說清楚。
首先,一個企業願意開放自己的辦公區域,這就是不一般的眼光和心胸。在雙休日接待外來的公眾遊客,顯然是需要投入額外的人力和經營成本的,而參觀又是免費的,等於完全是靠企業自己來承擔費用。但是這個事兒值不值得做呢?當然。我把它看做一個人展示夢想的地方:我有能力把我的想法實現,而且我願意把我的東西和大家分享。這其中有很多關鍵信息,首先這得是一個有想法的人,其次他有錢,再次他不計成本地把這事干成了,最後他還願意把成品跟所有人分享。很多人以為「有錢」才能「任性」,自己沒錢所以幹不成事情。但我覺得這些人是在「有想法」這一關被淘汰掉的。
這個建築物的建成,從設計到執行都很牛逼。芝加哥的著名地標「雲門」(Cloud Gate)據說是克服了很大的障礙才實現了設計師的最初想法。而同樣球面造型為主的玻璃屋,要實現穩定的機構,通透的採光,在施工方面同樣要面臨不少難題。所幸,最終實現的出來的效果非常棒。這麼有辨識度的造型,同時實現了功能性和設計感的地標性建築,恐怕在全世界範圍內也找不到第二個了。
我喜歡其中很多靈光一現的設計,比如那個亂糟糟的「鳥巢」,這個延伸出去的空間和周圍的環境簡直太搭了;還有一個好像樹屋一樣的地方,弔取棚頂的石頭簡直是神來之筆,彷彿真是在亞馬遜叢林中探險。以及令人矚目的高達30米的植物牆,據說是世界之最,彷彿一條綠色的瀑布從棚頂到樓底。更可貴的地方是,這麼砸錢的項目,整體的氛圍只能用「有創意」,「有設計感」,「清新簡潔」這樣的形容詞——參觀者絲毫嗅不到金錢的銅臭氣。
一個城市中心的熱帶植物園
如果你是一個植物愛好者,那麼溫帶地區少見的亞熱帶和熱帶植物,你可以在這裡一飽眼福;如果你和我一樣,只能叫出「豬籠草」和「跳舞蘭」的名字,也沒有關係,欣賞這些植物本身也是一個令人興緻盎然的過程。它們或長著規則花紋的葉片,或開著色彩鮮艷的花朵,它們天生奇香,造型各異,讓人連眼睛都不夠使了。更妙的是,透明的玻璃穹頂將室外的光線直接引入,那斑駁的光線會讓人恍惚是不是置身於樹蔭蔽日的亞馬遜叢林。
高達30米的植物瀑布將一路伴隨著參觀者從一樓到四樓,如果細細分辨,會發現這瀑布的構成非常多元,這種搭配顯然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對植物生長的條件、周期、高度都有很好的控制。
位於二樓的魚缸里仿照了亞馬遜河流域的生態環境,部分魚類確實來自於和公司同名的那條河流。儘管眾多植物已然給球屋帶來了蓬勃的生命力,但植物畢竟還是不會動的,這些游弋的魚兒讓這個空間顯得更為靈動,且數量不多,不會喧賓奪主。
球屋裡有不少大型的鵝卵石,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供人小坐休憩。但天然造型的石塊還是不可或缺,比如這條小瀑布就彷彿是從森林深處流出,沖刷過粗糲的巨大石塊後,融入奔騰的小溪。水流的設計在這裡非常重要,這不光是視覺上的吸引,也有聽覺上和觸覺上的。
高大的樹木,低矮的植物、魚類和水流,這幾樣元素有機結合在一起,使球屋呈現給觀者一個非常和諧的,接近自然的生態環境。在工作的間隙,來享受一下綠色,或者索性就在二樓的會議室里討論一下進行的項目,是不是會激發出不一般的靈感?
建築之美 vs 設計之美
除了作為主體的植物之外,球屋本身的建築和內部設計也深得我心。首先就我個人而言,不太喜歡規則形狀的設計,除非那種設計要呈現的是一種空曠冷淡的美感。我喜歡設計者把各種元素混搭在一起,在視覺衝突中獲得獨特的美感和生命力。這種設計既考驗想像力,又考驗協調安排的能力。混搭如果安排得不好,就會亂糟糟的,完全談不上美。亞馬遜球屋顯然是提供了一個教科書般成功的案例。
所有設計元素都很好的服務於整體的環境,且互不打攪。它們被安置在不同的空間,不需要觀者在視覺上做出取捨。比如這個從三樓往下看到的這個圓形休息區域,形狀上和建築整體呼應,而座位的擺放也考慮到了員工的社交距離。
這是從下方仰視穹頂的角度,不規則的框架結構在視覺上充滿了「不可預測的美感」(unpredictable),每一組框架的形狀都不一樣,這是球形的結構決定的,也是在視覺設計上追求的一種多變。
如果抬頭看見的只是空白的天空,那是多麼無趣,恰恰好,窗外正是高大的摩天大樓,可想而知大樓里是在辛勤工作的人。如果你是亞馬遜的員工,就在此時,你抬頭望天,看到這樣一幅畫面,會不會產生一點點「偷得半刻閑」的小確幸?
遠遠看見這個不知道什麼凳子椅子,還是什麼木板搭起來的東西,我心裡的第一個念頭就是:牛逼啊,這是造了一個鳥巢啊。因為旁邊有樹木,這個意象是在傳達的巧妙而又明確。通往「鳥巢」的路,不知道是不是特意為之,踏上去有些軟軟的,不太結實——我比較相信這種材料是故意選的,這才能營造出一種更體貼自然條件的質感。
鳥巢其實也是一個圓形的休息區域,適合聊天。隱蔽性也挺好的,不知道是不是適合談戀愛。
這裡也是一個我非常喜歡的設計。我覺得比較像野外的營地或者樹屋。這個伸出的區域終於不再是圓形了,而是比較尖銳的菱形。菱形伸展台上放置了一把戶外用的桌椅,頭頂上是一個可升降的布制棚頂,估計是在需要時抵擋一下太陽光。最巧妙的是控制布制棚頂的是一塊大石頭,利用它的重量來控制棚頂的升起或落下。我相信亞馬遜這樣的企業可以用很多高科技的方式來實現控制,但是偏偏選取了最原始也最簡單的辦法,但這方法用在這裡簡直再適合不過了。
所以,再強調一遍,有時候錢真的不是實現目標的障礙,頭腦才是。
看完了幾個讓我喜歡的設計之後,再來看看實用的區域,也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公司」。
這是位於二樓的圓形會議室。圓形在球屋裡被大量使用,也算是非常眼熟的設計了。在這裡我注意到一點,會議室的窗外爬著藤蔓類的植物,而植物恰恰是從樓下的區域長上來的,這種連接非常巧妙,弱化了這個功能性區域的原始作用,使它服務於且服從於整體的氛圍。
這是餐飲區域的一角,如果不加以文字說明,是不是很像路邊的咖啡店?藍色的玻璃花瓶質感很清新,搶眼的藍色購物袋來自Ballard那家有名的餐館,The Walrus and the Carpenter。下圖則是員工品嘗咖啡的地方,當對公眾開放的日期,也會照常營業,非常貼心。
亞馬遜球屋的初體驗至此就全部結束了。說是初體驗當時是寄希望於以後再來,亞馬遜可以供人參觀的部分還不止這一處,以後就要請在這裡工作的朋友帶我再去看一看咯。
片尾彩蛋:
亞馬遜無人超市(Amazon Go)初體驗
亞馬遜的無人超市就位於球屋的附近,步行可達。和球屋一樣,它存在的意義早已經超過它本身的功能——這畢竟是世界上第一家無人超市,大家是把它當作景點一樣去朝拜,當一件新鮮事物一樣去體驗的。
我跟其他人一樣好奇「無人超市是怎樣實現結算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親身體驗一下。還好,它已經褪去了最初熱度,即使在周六的中午也沒人排隊了。門口有工作人員協助你安裝AmazonGo的App,11M左右,不大,很快就下載好了。安裝完畢,發現它居然知道我的名字。猜測是與我安裝的Amazon購物App實現了信息共享, 果然接下來它要求我填寫一個驗證碼,而驗證碼是發到我註冊Amazon時的信箱里。依要求填寫好,選擇了默認的信用卡號(同樣是我Amazon賬戶里的信息),然後出現了可以刷的條形碼。
刷條形碼進入超市後,它開始記錄我在超市內停留的時間。期間App一直運行著,不能關閉。我四處溜達了一下,發現顧客每人可以領取一個橘黃色的環保袋,拿了一個。然後拿了一袋小熊糖和一瓶飲料,放進環保購物袋裡,當作這次無人超市初體驗的「戰利品」。
出門不用照手機條形碼,過了幾分鐘,收到了收據(左圖)。據說,在我取下商品的時候,電腦就已經知道是誰,以及買了什麼。科技的力量還真是可怕。
無人超市地址:
2131 7th Avenue, Seattle
開業日期:
2016.12.5 (僅對內部員工開放)
2018.1.22(對公眾開放)
※鱷魚出沒,請注意!大沼澤國家公園
※翡冷翠的春天,夕陽里的老橋
TAG:棠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