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難得有綜藝,直面這個讓人感到無力的殘酷問題

難得有綜藝,直面這個讓人感到無力的殘酷問題

看多了現在容易雞湯泛濫和強行正能量的綜藝,上周末的《極限挑戰》適時地向觀眾扔了幾把刀子。

在這期以高考為主題的節目里,節目組來到上海崇明中學,直面100名正在備戰高考的高三學生,讓他們參加了一場從一開始就不公平的競賽

這100個孩子將要參加一場跑步比賽,最先跑到終點的20位同學有獎品。然而節目組卻用六個問題改變了他們的起跑線——每滿足一個條件,可以向前走6步,擁有比別人更靠近終點的優勢。

這象徵著什麼,相信大家都明白。

第一個條件:父母都接受過大學以上教育。

第二個條件:父母為你請過一對一家教。

看起來很常見的兩件事,此時卻已經有不少同學連進二級,而也有同學在原地一動不動。

如果說前兩個條件一定程度上體現的是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以及願意為子女教育額外付出的金錢與努力,那麼後面的問題「因人而異」的差距可能就更大了。

第三個條件:父母讓你持續學習功課以外的一門特長,且目前還保持一定水準。——大概是在衡量父母的教育理念,能否讓你全面發展。

第四個條件:18歲前有過至少一次出國旅行的經歷。——標誌著一個家庭的財力和視野。

第五個條件:18歲前父母承諾過送你出國留學。——意義基本同上,只不過更集中在教育領域,投入的財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最後一個條件:父母一直視你為驕傲,並在親友面前炫耀你。——節目組的本意或許是表示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係、情感溝通,在人的成長中也是很重要的積極因素。

所有提問結束後,可以預料到、但看了依然讓人有點唏噓的一幕出現了:

有同學一路遙遙領先,也有同學站在原地一步未動,頭排和末排之間距離終點的差距,已經足足差出半個操場之多。

可想而知,要想奔到那唯一的終點拿到獎勵,有人天生就因為一些客觀條件而節省了自己的步伐。

按照套路,此處應該開始把雞湯端出來了。

的確,《極限挑戰》用最大的熱忱鼓勵了那些出發時就佔據劣勢的孩子。它強調了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剛剛所有這些使你更靠近勝利的優勢,都來自父母的積累和支持,和你自己的所作所為毫無關係。

此時在這場比賽中,如果想抹平先天落於人後的差距,所能依賴的就只有自己付出比別人加倍的努力。

那些從後排起跑的同學,顯然深知這個道理。他們像離弦的箭一樣把自己發射出去,沖得比前排的同學更用力,臉上的神情更專註。

有沒有逆襲成功的同學呢?有。

在所有人中跑了第二名的男生,是從第四條線出發的,這幾乎不算有什麼優勢了。但他憑著自己的努力和能力,還是超越了他前面的優勢者和後面的追趕者,基本擊敗了所有對手。

「努力能一定程度上填補差距」,這個道理還被節目組用另一種方式驗證了一次。

極限男人幫也和其他被節目組請來的五位成功人士,進行了一次起跑線的比較。

這些成功人士,有的是在美國NASA工作的學者,有的是英國皇家學院出身的特種兵,有的是科技公司的創始人。

他們和極限男人幫的六位藝人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也被問了同樣的六個問題。

結果有點兒意思:這些人都可以被世俗的價值觀劃為人生贏家,但他們不見得在出發時佔據多少優勢。

幾個問題過後,好幾位成功人士早已大跨步邁得不見蹤影,極限男人幫卻依然留在原地,最後只有孫紅雷靠著「一直是爸媽的驕傲」往前邁了一步。

當然,極限男人幫這些70後為主的「老男人」,青少年成長時的家庭背景、教育條件的分化遠沒有今天嚴重。因此拿他們日後的成功去證明起跑線的差距沒那麼重要,似乎在今天說服力不太強。

但黃磊還是以此鼓勵在場的高三學子,起跑線只是起跑線而已,不是人生唯一的終點。

畢竟,人生是場漫長的馬拉松而非短跑,誰能笑到最後,單靠出生時領先的那幾十米可不夠。「最初的領先也會被生命長河稀釋,領先的幾步在漫長的人生路上不過是微小的幾毫米。」

當然,這說的人與人的差距是大多數與大多數之間的平均水平,而不是王思聰和我的個例。

《極限挑戰》熬的這碗雞湯,看起來成色還可以。但是它同樣也帶來了一種質疑聲:

節目里畫出的那一道道非此即彼的起跑線,就真的能那麼明確地給人生加減分嗎?

畢竟大家對於那些頗具中國特色、矛頭指向教育制度的「爸媽資質」,有著許多不同的理解。

有人從「身為爸媽的驕傲」中看出的是培養了自己的自信,有人卻認為,我們熟知的那種中國式炫孩子也許並不能真正體現孩子想要的讚許和尊重,怕只是在滿足家長的虛榮心罷了。

還有人同情那些因為沒滿足條件而被留在原地的孩子:他們沒出過國、沒請過私人家教,一定代表著他們離成功更遠嗎?

節目設置的這些問題,似乎只能一定程度上證明好的家庭條件會讓人更容易獲得理想的社會資源, 卻無法很有說服力地體現一個人精神的富足和人格的健康。

這樣的爭議,似乎又涉及到中國人的成功觀了——是不是一定要在某個公認的領域取得公認的成就,才算是成功,或者說比別人成功?

節目並沒有明確地給出定義,給出的加分項卻讓人浮想聯翩。

那些因為家庭條件而被留在原地的小孩,他們不知所措的樣子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這是不是又是一次對中產焦慮無聲的強化呢?

過去的幾年裡,這種在物質條件上拚命趕超他人以佔據先機的焦慮,我們著實已經看了不少。

紀錄片《沒有起跑線?》里,想讓孩子「贏在射精前」的媽媽

前段時間甚至有過這樣一個爭議很大的帖子:主人公是一個十歲的孩子,天資聰穎,十分優秀,優秀到已經開始嫌棄自己平凡的爸媽、平凡的家境不配擁有自己這麼優秀的兒子,理論一套一套的。

於是我們的輿論開始擔憂,是不是現在連小孩子都自覺地學會了大人焦慮的背後,那一套考量人與事的標準。

但是《極限挑戰》這次提出的扎心問題,意義應該不止於對階級固化的又一次恐慌。

或許這個環節的原版視頻所設置的問題,更能讓人深刻體會到,殘忍地將年輕人聚集起來又互相隔離的真正意圖。

在國外時間更早的「人生起跑線」視頻里,這些為了100美元獎金而比賽的年輕人同樣被問了許多問題。

除了「不用擔心手機停機」、「不用幫父母分擔經濟壓力」這些有關家庭經濟狀況的問題,和私人教育、家庭輔導這些彰顯家庭財力和階級地位的問題,他們還在情感上遭到了更多暴擊:

父母是否離異?成長過程中有沒有爸爸參與?等等這些問題,都被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起跑線」。

它的意圖同樣是告訴這些年輕人,有些你擁有的東西,不要拿它當作理所當然。但它更加全面地指出了這樣一個事實:

因為所處位置——所謂的起跑線——不同,我們之間看待事情的視角也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是有限而狹窄的。

因此這些扎心的問題,其實是希望我們能用更大的視野去看自己、看他人,去看這個將所有人擺在不同位置的社會

由此聯想到雞條里的這些犀利問題,也許它更重要的意義在於——

當我們不由自主地在這六個問題里代入自己,我們真的能看清自己嗎?

說來有趣,有些人的如夢初醒,不因為自己是被敲打的既得利益者,恰恰是恍然大悟了,原來自己是被定義為早就落於人後的那一個。

@Fairy:我真的有點心態崩了,平常覺得沒什麼,一對比發現自己真的什麼都沒有,但更氣的是自己不努力

回想起自己一路長大被爸媽做的很多決定,就像是不斷地把推進起跑線的機會放棄。

最可怕的是,最後連自己也放棄了自己。

不過,被販賣了太多焦慮的年輕人,似乎已經慢慢學會了和自己的不安相處。

像比較於像前文那個嫌棄爸媽給不了自己更好條件的孩子,我們這些自認平凡普通的人已經漸漸學會安慰自己,腳下基石的高度並不是人生唯一的指標。

就像打牌起手牌運不好,此時指望摸到王炸已經沒有任何意義,還不如想辦法把這手牌打得精彩。

題目設置的漏洞也讓不少網友思考,我們能在原生家庭中汲取的養分,究竟什麼更重要?物質的供養的重要性真的能壓倒精神的滋養嗎?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對人生的期許、對快樂與成功的定義不再那麼單一了。我們漸漸不再去怨爸媽的條件讓我們的起跑線只能止步於某個位置,因為越長大、越看到家庭在人身上留下的烙印,越明白相比之下有些東西更珍貴:

無條件的信任,坦誠,尊重,和愛。

有些東西讓我們在技術層面上成為更好生存的人,而有些東西只是單純希望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它有時甚至比前者更加可望而不可即。

而人生如此複雜,如果一定要劃一道起跑線,在獲得情感支持上的領先又怎麼能不算生而為人的優勢呢?

畢竟人生的基石穩不穩、好不好,本就不是靠單一的金錢因素堆起來的。

這樣的辯解似乎聽起來很阿Q,然而能讓它不阿Q的,恰恰是這些奔跑的年輕孩子最戳中人心的地方。

起跑時不佔優的人,唯一擁有的就是那份明知道自己跑不過、卻還不得不咬牙硬跑的自我折磨

當我們看向那些朝終點狂奔的同學,視線想尋找的身影,一定是落在後面、埋在人群中卻咬牙超越的那個。

留在原地抱怨無濟於事,天賦異稟一馬當先又不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劇本,唯有那不起眼的奔跑的身影才屬於我們每一個渺小的普通人。

它說,當腳下有路的時候,至少不要停止奔跑。

當你已經動身跑出去了,能為此負起責任的,大概就只有自己了。

所以這耐人尋味的六個問題,在觀眾心裡勾起的不是對爸媽和命運的埋怨,更多的是對自己的懊悔和自責——

當他們已經在能力範圍內給了我最好的,為什麼我都沒能做到和同等條件的別人一樣好?為什麼我連這樣的基礎都浪費了?

@Sharon°:雖然我只能走最後一個問題的那六步。但是我知道他們已經在能力範圍內給了我最好的了……但是同等條件下我也沒有別人走的好沒有別人出息。起碼跟我一樣只能走六步的比我優秀的很多很多很多…… 我以為我不會後悔但其實真的很想回到18歲再努力一回

面對那六個問題得出「努力」二字的結論,其實不是因為它是多麼有效的絕地反擊,只因為它是我們唯一能把握的罷了。

當然,如果忽略其他因素而只強調「努力一定能抹平差距」,那基本是不談劑量的毒雞湯。

就像節目里,孫紅雷帶領沖獎失敗的學生,輕而易舉就砸破了泡沫板的一牆之隔。

但你我都知道,現實中的「努力」往往沒有這個奇效,在門外撞得頭破血流也未必如願。賽跑中真正絕望的不是一開始就落後,而是無論你怎麼努力都有人能跑在你前面,無論是因為什麼。

所以很多觀眾看著節目里那些小小的不甘心的身影狂奔,會忍不住鼻頭一酸——因為自己早已經在生活中嘗到,徒勞的滋味是什麼。

可是不管過程如何痛苦、如何煎熬,多數人還是會選擇擦擦眼淚、喘口氣之後繼續跑下去。

大概是抱著這樣的念頭吧:能靠努力超越別人固然好,但選擇不停下的理由是,不想連自己曾經的付出都辜負了。

人生這麼短,做什麼不是為了對得起自己呢?

也許想清楚這一點就夠了。在如今這紛紛擾擾對焦慮的渲染中,在所有人都急著蒙眼狂奔的人流里,守住這一點自知之明和無愧於心,擁有小小的立身之本,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sta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被隔離被懷疑,奧運冠軍竟成霸道總裁,這樣的人生,才真叫沒白過
《後來的我們》:如今的電影界,讓新導演劉若英「大開眼界」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