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同樣被貶,秦觀凄愴,黃庭堅坦夷,蘇軾:平生萬事足,所欠惟一死

同樣被貶,秦觀凄愴,黃庭堅坦夷,蘇軾:平生萬事足,所欠惟一死

對秦觀與蘇軾、黃庭堅的比較,《冷齋夜話》有一段話說得極好:少游謫雷,凄愴,有詩曰:「南土四時都熱,愁人日夜俱長。安得此身如石,一時忘了家鄉。」魯直謫宜,殊坦夷,作詩曰:「老色日上面,懽情日去心。今既不如昔,後當不如今。」「輕紗一幅巾,短簟六尺床,無客日自靜,有風終夕涼。」少游情鍾,故其詩酸楚;魯直學道休歇,故其詩閑暇。至於東坡,《南中》詩曰:「平生萬事足,所欠惟一死。」則英特邁往之氣,不受夢幻折困,可畏而仰哉!

這裡的對比可看出,蘇軾雖經眾多磨難,庄禪思想使他能看穿憂患,隨緣自適。卻未銷盡其早年「奮厲有當世志」的「奮厲」本色,故能「有英特邁往之氣」;黃庭堅安時處順、無念無住的庄禪修養使他的詩自然流露出坦夷、閑暇的情調;而秦觀卻因難以擺脫現實中的諸多煩惱,「鍾情」而所作詩「凄愴」「酸楚」。

蘇軾少年得志,入仕之後道路卻坎坷,兩次在朝,兩次外任,後來一貶再貶。在他意氣風發、積極從政之時,從治世的角度出發,他一心崇儒,攘斥佛老,但在經歷了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後,他深嘗了環境險惡、生活困頓的滋味,深自省察,又自此對禪宗和老莊思想大感興趣。在後來生活的種種坎坷中,他多能以佛道思想看穿憂患,以隨緣自適的人生態度作自我調節,應付多變的政治環境。陸遊《老學庵筆記》有一則十分有趣的記載:」呂周輔言:東坡先生與黃門公南遷,相遇於梧、藤間 。道旁有鬻湯餅者,共買食之。惡不可食。黃門置箸而嘆,東坡已盡之矣。徐謂黃門曰:「九三郎,爾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以蘇軾美食家的秉性,卻如此能屈能伸,放他人恐怕沒有人可以做到。

黃庭堅一生中曾遭兩次文字之禍:一是因修《神宗實錄》,同秦觀一樣獲罪,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二是因作《承天院塔記》被誣以「幸災謗國」,除名編管宜州。十年之中,一直在流放中度過。但據記載:當他聽到消息後,「命下,左右皆泣,公色自若,投床大酣」。至黔後,「以登閱文墨自娛,若無遷謫意」。而獲宜州謫命,身向瘴鄉時,他還在《過洞庭、青草湖》一詩中寫道:「我雖貧至骨,猶勝杜陵老。憶昔上岳陽,一飯從人討。行矣勿遲留,蕉林追獦獠。」一方面想昔日,以自己的處境尚強於杜甫而自慰,另一方面想未來,並不因與土著相逐而煩惱。可見處境雖難仍不失樂觀,黃庭堅不同於蘇軾的以隨遇而安的態度來自我抑制悲觀情緒,化解矛盾,超越現實;而是以不變應萬變,以坦然的態度度過流放生涯。

青少年時代的秦觀,性格「豪雋」、「慷慨」、「強志盛氣」,但二十年場屋之困,已使之英氣漸銷。登上仕途給了他希望,他寫《東風解凍詩》說:「更作舟楫外,從此百川通。」但是等了好久朝廷卻不召用,又作詩云:「大梁豪英海,故人滿青雲;為謝黃叔度,鬢毛盡白紛。」人說他詩中「意氣之盛衰一何容易」,從中可見秦觀的情緒非常容易受到境遇的變化而影響。秦觀受蘇軾知遇之恩,身不由主地被捲入黨爭之中,非但是「久不召用」,而且接二連三的打擊接踵而至,遂使性情大變。被貶處州時,他寫下一首《千秋歲》詞,流露出很深的悲慨。再貶經過衡陽的時候,他將這首詞呈給了當時的太守孔毅甫,太守看過之後見詞意過悲,甚至擔心他將不久於人世。在面對人生憂患時,秦觀無疑不具備蘇、黃豁達、泰然的態度,他的「考試成績」差的很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庭堅 的精彩文章:

落款黃庭堅的草書《洛陽雨霽詩》偽作究竟出自何人之手?
聞香的生活方式,竟然不經意在異域與古人相通

TAG:黃庭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