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遺忘的80年代小鎮,和它最後的居民

被遺忘的80年代小鎮,和它最後的居民

青山鎮是武漢市區唯一保留下的古鎮,三面環山,一面臨江,與外界隔絕。城市裡的世外桃源。

老巷裡,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井,紅磚瓦房內,保留江南古鎮前後房,天井的結構。

少有人知道,天興洲對面的這座小鎮上,生活方式接近上世紀80年代。沒有互聯網和夜生活,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015年起,棚戶區改造開始在青山鎮動土,最近,小鎮已經搬遷殆盡。在它最後保留完好的時刻,我們故地重遊。

▁▁▁▁

青山鎮原本是個熱鬧的碼頭古鎮,民國時代,九江、上海來武漢的商船在這裡停靠,採購卸貨。

解放後的國營工廠時代,青山鎮被改造成蘇聯紅色風貌。黑瓦換成紅瓦,土牆砌上紅磚,青石板路換成砂石路。工廠拔地而起,私人小店變成國營商店。

1950年代,國家號召「人多力量大」,每家五六個孩子,這些孩子生長在集體年代,成為這條街的主人。

這群60多歲的居民,是如今青山鎮唯一的原住民。

集體時代長大的人們,經歷過一模一樣的生活軌跡。小時候,一起在後山上的青山小學讀書,一起上山下鄉,一起在街辦廠上班。那時青山鎮繁榮,街辦廠就有十餘個,包括電石廠,瓦倫廠,印刷廠。

一日三餐,衣食住行,維持老樣子。

青山鎮人習慣吃井水,早晨去井邊打水漱口,傍晚去井邊洗衣服,到了吃飯時間,每家做一兩個菜,大圓桌擺到街邊,一起吃。

只要不是冬天,天黑了,街上竹床就擺成一列,人們圍坐一圈,聽收音機。

大集體時代,生活也有波折。

青山鎮和紅鋼城不和睦,一邊是國營工廠霸主,一邊是江南小鎮里的小廠房聚集地,紅鋼城的人嘲笑青山鎮是「雞窩」。

那時,大小廠的工人下班後總會約架,黃昏之時,各街區打成一片,年輕人們在陽光燦爛里揮霍著荷爾蒙。

來來回回打了十餘年的架,青山鎮和紅鋼城和解了。

▁▁▁▁

1993年,國營工廠倒閉,一夜之間,青山鎮衰落了。

//住在正街9-6號的老馬一家7口人都在國營菜廠上班,廠倒閉,一家人都失業了。

熱鬧的街道變得蕭條,人們開始選擇去留——在當年,閉塞的小鎮意味著寒酸的生活,離開意味著冒險。

年輕人和膽大的人,離開了青山鎮。已經年近40歲的人們,選擇了留下來。

留下來的人重操舊業,國營理髮店的學徒租下門面,用以前老設備,做剃頭刮臉的生意。

和她一樣,國營醫院的桂大夫開了診所,國營飯店的廚師開了小餐館,百貨、糧店、土產、電話超市等國營商店都由居民繼承,自營,沒有改變原來的模樣。

青山鎮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部落,人們沒有提前商量,卻恰好將國營時期重現了。

時間停止了。這裡沒有互聯網和網吧,甚至,沒人用智能手機。

居民們依舊每天騎著二八自行車買菜,在井邊洗菜,買生活用品不去連鎖超市,都在街上的日雜店或百貨里買,有時,還去電話超市打電話,2010年之後,街上仍在擺竹床陣。

1988年,童裁縫搬到青山鎮租下門面開了服裝店。那時候,這家小店代表著這個小鎮的時尚,人們買來布料,來這兒做衣服。

如今店內掛的衣服樣式大多是排扣呢子大衣和半長裙子,1990年代的風格,顏色大紅大綠。

五座小山圍繞著青山鎮,每座海拔八十米上下,不高,卻剛好阻隔外界。青山鎮無人問津,也沒居民走出去。

//五座山名為:磯頭山,鴉雀山,營盤山,祖墳山和鳳凰山

1990年代開始,安康煤礦廠,華新水泥廠,石化廠在此運營,每天夜晚,十餘個工廠煙筒向外排著廢氣,到了早晨,街上硫磺味瀰漫。

這裡天空永遠陰沉,像一塊生鐵盤。

▁▁▁▁

時間停滯二十多年,城市的樓房越做越高,高過山圍成的屏障,進入青山鎮居民的視野。

2014年底,青山鎮正街被列入青山區二期棚屋改造計劃,政府規劃將這裡還原成歷史上的江南古鎮,拆遷賠償一平方5500元,還建房在楊春湖附近。

與世隔絕20多年的青山鎮居民到了分別的時候,2015年簽協議的時候,大部分居民都簽字了。

「其實拆的錢少,搬的地方在火葬場後面,灰大,都不想走。」開土產店的老塗抱怨。

「但是我們這代人,已經習慣了服從政策。」

青山鎮圍了圍牆,原本就被人遺忘的老城,默默化為磚瓦,散落滿地。只剩下一條青山正街孤獨留存在廢墟之中。

青山鎮幾百戶人家,還剩下九戶。

最後的一批居民,努力保留著它的模樣。

道路被清掃得乾淨整潔,家家戶戶用木板把門封住,上面留下油漆刷的電話號碼供聯繫。門前蹲著的狗,等不來主人。

五六個人聚在電話超市旁打麻將,牌角兒是86歲的老黃騎自行車在正街上來回穿行,喊來的。

「街上以前6家麻將室,還要搶桌,現在一張桌子,倒沒人了。」

日落之時,空蕩的街區,炊煙升起了。

61歲的趙奶奶將一口大鍋放在爐子上,裡面裝著菜場撿的魚鰓,和買的小喜頭魚。

她曾在這條街上開日雜店,每天餵養附近的流浪貓狗,從2003年到現在,一日兩餐沒斷過。

搬遷的人越來越多,流浪貓狗也越多。「一些人心狠,養的動物都不帶走。」

她在祖墳山上,江堤邊,正街上和龍泉古井邊,這四個地方擺上鐵碗,每天送兩次。

趙奶奶的新房已經裝修好,她卻不入住,兒子著急,隔三差五過來勸。「放不下這些貓狗,都是我看著長大的,每隻都有名字。」

她想過辦法,自費買貓糧狗糧,給拆遷辦工作人員,讓他們幫忙撒點,被拒絕。

居民們自發形成,與外界隔絕的「烏托邦」徹底消失,記得青山鎮的人也慢慢老去。

90歲的黃婆婆住在磯頭山下。

磯頭山原本與正街相臨,她解放前就出生在這裡,見過青山鎮曾經的熱鬧模樣。

汽車在馬路上穿梭,旁邊青山技校的學生放學,打扮新潮。她盯著這條馬路上發生的一切。

「她不認字,屋裡也沒電視,外面什麼樣,我們都不了解,她更不懂。」

鄰居走過去和她坐在一起,說著家長里短的八卦和即將搬進的新房。她笑起來,又似乎與外界的生活截然無關。

編輯 = 吳智鑫

圖片 = 黃大頭

今日話題

你還知道武漢有哪些神奇的角落?

或曾記得哪些被遺忘的街區?

今晚留言區,等你的故事。

×

3分鐘央視過江|嘿,武大|探店盒馬鮮生

漢陽門。

生命象鮮花一樣綻開,

我們不能讓自己枯萎。

作者/吳智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HANS漢聲 的精彩文章:

燒烤、雞湯、花甲、煎餃、藕圓子,崇仁路深夜卧虎藏龍

TAG:HANS漢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