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的這項關鍵技能,群眾都沒學會!
中國市值最高的公司攤上大事了,一篇《騰訊沒有夢想》讓媒體選好立場,分別站隊,吃瓜群眾拎著馬扎兒火速趕場,就為了要看馬化騰和一眾大佬如何反擊,至於騰訊到底有沒有夢想,誰會真正關心?
看熱鬧的不怕事大,看客有兩種心理:一是希望事件中有人失態,馬化騰當然不會指著作者的鼻子破口大罵,但激憤之下,言多語失就有好戲可看了。二是等料,騰訊為了自證夢想,或許曬出猛料秘辛,那麼劇本就有續集了。
但大佬之所以為大佬,就在於見多識廣,寵辱不驚,既不會因為被踩到尾巴暴跳如雷,也不會輕易認錯,只會擺出一副開誠布公,夜半虛席,敬畏人言的姿態。
想讓大佬認錯一般只有四種情形:
第一種由馬雲做了示範。
他曾經特別掏心窩子的表示:「我這輩子最大的錯誤就是創建了阿里巴巴!」這逼格太高了,一般人學不來。
第二種叫做這鍋我不背。
微軟CEO納德拉眼高於頂,但總是樂於承認WP手機的失敗,為什麼?因為這鍋是鮑爾默的,他一點責任也沒有,反可證明接了個爛攤子。
類似情況還有老佛爺慈禧太后,庚子國難之後,她曉得對各方要有交待,欣然搞了個罪己詔,因為下詔背鍋的是光緒皇帝。
第三種比較特殊,叫做自我糾正。
有人曾經問我,「小米6有什麼缺點?「我告訴他:「小米7發布時雷軍會告訴你!」一般在錯誤得到修正或後果可控時,人們會變得開明。
最後一種是形勢比人強。
當敗局已定,殘酷的現實逼面而來時,多數人才會反思,失敗的創業者總是樂於自我剖析,聽來聞者足戒,原因在此。
但這只是主觀因素,大佬學不會彎腰,還因為積威之下內部缺乏自省的氛圍。
再厲害的打工仔也只敢在體系外撒野,比如阿里十年元老馮大輝離開之後沒少抨擊阿里,當然也沒少給自己惹麻煩,嘴上積德的說他黑白分明,挑事的說他是祥林嫂。
立志做魏徵第二,想當老闆諍友的少之又少。
魏徵輔佐李世民17年,當面勸諫50多次,上書言事200多次,下不了台的李世民有時也想幹掉「田舍翁「,但魏徵命硬,有第一夫人長孫皇后救場。現實中,你有沒有李世民這種老闆尚在其次,先看看有沒有這樣的老闆娘。
但大佬的剛愎自用又是有道理的。
在重要的歷史關頭,勝利者往往是力排眾議,不為浮言所惑,這也說明在關鍵時刻,宸衷獨斷遠比從善如流有用的多。
事實上,大佬得以成功的真正秘訣既非不犯錯誤,也不是勇於認錯,而是如何低成本的修正和處理錯誤以及可能帶來的間接傷害。
一、自我辯護是外界觀察和評判能力的一種方式。
有研究顯示,大部分人遇到與自己觀點相左的信息,仍然堅信自己是正確的,「人們只會尋找更多的證據來證實自己已經形成的看法」。這就是自我辯護。
以今天的公關危機為例,公眾習慣了從企業的應對策略觀察是非曲直,而不是事件本身,換句話說,你自我辯護的方式要比錯誤本身更引人注目。
所以認錯只是權宜之計,很快就會反客為主,變害為利。去年阿里釘釘的產品營銷很成功,但廣告越位撩撥微信,引發群嘲,馬雲礙於身份就不得不發話,但道歉的同時仍不忘強行碰瓷:廣告太LOW,像京東做的。
去年12月火絨安全軟體與QQ剛正面,馬化騰的反應友善,不僅道歉,還誓言自查,這當然不是給KESO面子,也不是大度,而是犯不著。因為火絨的體量還沒資格做騰訊的友商,更適合用來展示胸襟而不是胸肌。
不信換成360試試。
自我辯護最成功的是UFO組織。迄今沒有任何權威資料證實外星生命造訪過地球,但UFO組織對於一次次被證明虛假的「第三類接觸」從未出面認錯或是做任何澄清。
上個世紀的中國,《飛碟探索》雜誌是唯一有能力擊敗《故事會》、《青年文摘》和《知音》的紙媒,儘管它所「科普「的大多是虛構故事和錯誤信息。
為什麼?因為人類探索未知的信念從未動搖,就有更高的容錯能力。同理,互聯網創新的便利會讓人們選擇性忽略它的副作用,這也是為什麼淘寶賣家罵人,滴滴打人,電商和網約車仍會發展壯大的根本原因。
從這個角度來說,騰訊有沒有夢想,都可以安然入睡。
二、無所謂絕對真理,也無所謂不可補救的錯誤。
坐在清風徐來的書齋里,品評別人很容易,所謂言者無罪是最高級的豁免權,但很多企業的經營戰略看起來南轅北轍,為什麼實際推行卻都很有效?比如程維堅持,「不能在垂直賽道里做到絕對第一,對我們來說就是失敗。」王興則認為「互聯網的下半場就是上天,入地,全球化」,幾乎把所有熱點都納入美團的賽道。
大多數戰略決策至少是需要五年觀察期的,那些公眾隨意品評的所謂戰略其實都屬於戰術範疇,是階段性策略或權宜之計,當然也不存在抽象意義的對錯。
真正的戰略需要時間檢驗,騰訊、阿里進軍新零售、大文娛,支付寶做來往,做圈子社交,美團做網約車,滴滴做外賣,都是時勢使然,成功與否與大環境和執行力密切相關,戰略本身不存在對錯,因為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並沒有討論的意義。
這就好比特朗普的減稅計劃和萬億大基建,究竟會把美國推向債務黑洞,還是全面復興,上至廟堂,下至鄉野,都能發表高論,但基本就是胡說八道。
職場的情況也差不多。
絕大多數工作都不是數學公式,沒有標準答案,就拿互聯網公司的三套馬車來說,產品、技術和運營,一直以來都習慣了互相甩鍋,技術認為在給產品和運營擦屁股,產品認為運營和技術不懂用戶體驗,因為大家的職能平行而不交叉,都是屁股決定腦袋的本位主義,KPI的奴隸而已。
以圈子事件為例,支付寶在來往之後堅持做社交是不得已的嘗試,雖然隱隱覺得哪裡不對,但不試過總不死心,被騰訊打死總比被嚇死好。
管理層既然有決心,團隊不過是執行,「所謂用戶活躍度面前可以不擇手段無節操」到底是誰的鍋?
三、快速試錯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比錯誤更危險的是不敢試錯,泰戈爾說過:「如果你對一切錯誤關上了門,那麼真理也會將你關在門外」。
互聯網下半場,風口和產品的生命周期都被大大壓縮,以往的啟動、成長、成熟和衰落四個階段越發模糊,摩拜上線爆紅不過兩年,共享單車就已經走到瓶頸,強如騰訊也不敢躺在QQ上睡覺,內部多個團隊孵化移動社交產品,互相PK,微信只不過最後勝出而已。長遠來看,單款產品的變現和盈利能力被攤薄,因此必須快速迭代、快速試錯,這就導致高投資、長效運營的思路不再靠譜,互聯網信奉唯快不破原因在此。
當年摩托羅拉盛極一時,管理層判斷手機創新封頂,未來是服務之爭,因此推出了野心勃勃的銥星計劃,企圖在服務穩定性和成本結構上壓制對手。
依星計劃在時間、性能、成本和拓展性4個維度上充分考慮了長效機制,耗費34億美元在3年內將66顆衛星送上太空,最終於1998年組網成功,但在同樣周期內,技術進化出了更多的替代方案,摩托羅拉的投資效益不高,銥星面世半年就不得不停運,無法維持運營的66顆衛星在兩年內陸續墜入大氣層自行焚毀。
在後互聯網時代,你押寶一項業務或一個產品的機會成本大大提高,市場和需求也不允許你實行龐大而按部就班的計劃,熟練而迅速的資本運作才是王道。
從這個角度上說,依託用戶和流量秀財技的騰訊無可厚非,有10套房子的土老財與手握10萬+的作者,誰羨慕誰還不一定呢?
四、將錯誤合理化是最高能力。
大多數人習慣於對抗而不是承認錯誤,常見的方法是自欺和歸罪,前者選擇性忽略所有自身因素,後者尋找一切託詞,把錯誤解釋為外界影響或某種群體共性。
真正的大佬往往四兩撥千斤,因勢利導。
1984年,Richard Branson創立英國維珍航空,曾經激進的向波音公司預訂了20架飛機,但隨之而來的經濟大蕭條讓他始料不及。維珍當時有兩個選擇,退訂或者與波音對簿公堂,Richard Branson找到了第三條路,他力排眾議給波音追加費用,為每架飛機的經濟艙定製影音娛樂系統,這成了今天航班的標配,但在當時看起來像是自殺。
結果維珍航空通過差異化優勢迅速在蕭條市場中脫穎而出,不但獲得了穩定客源,而且成為與英國航空分庭抗禮的第二大航空公司。
網路上每天數不清的文章和帖子,開著各種藥方,如果有哪位大佬真的按圖索驥,用公議來治理公司,這家企業會是什麼樣子?
古代的皇帝對此最有心得,明清兩朝,大臣們興緻來了,就會寫一通「親賢臣,遠小人」的奏摺,問題在於誰是賢臣、誰是小人在現實中並不容易鑒別,實操上又沒有靠譜的解決方案,所以不勝其擾的皇帝選擇無視,將奏摺「淹了」,學名叫做「留中不發」。騰訊夢想事件中,有人忙著P圖馬化騰的回復,其實是低估了小馬哥的智慧。
五、認錯是成功者的專利,不屬於升斗小民。
職場上難免犯錯,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認錯的權力,大佬是公眾人物,被逼到死角時認錯反而可以利益最大化,升斗小民絕對不行。
還是以互聯網公司為例,你是一個UED,承認流程設計不妥是什麼責任?作為攻城獅或碼農,承認代碼有誤是什麼後果?作為產品運營承認ROI很爛是什麼結局?
你以為很坦誠,其實用認錯的方式在一個組織中苟延殘喘毫無意義,因為你的自我矮化已經使得任何成績與你無關,老闆分期權時會想起一個無能的下屬?
對於涉及你工作能力和成績的任何質疑,必須光速回懟,現在的產品都是複雜的綜合體,每個因素都有蝴蝶效應,個人所能犯的錯誤以及所造成的影響都很可憐。
唯一的原則是不要說謊,因為人與人關係的基礎是信任,尤其事關職業操守。一個組織有時會默許不當行為,但絕不會容忍謊言。
劉強東曾經發狠,「你貪了10萬元錢,我就算花1000萬元調查取證,也要把你查出來,把你開除,因為你做的事情完全違背了我的價值觀,」其實這跟價值觀沒半毛錢關係,只與信任有關,尼采說過:「我感到難過,不是因為你欺騙了我,而是因為我再也不能信任你了」。
很多人覺得對批評應該寬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也讓媒體人高度迷信自己的春秋筆法,其實柏楊早就說過:中國人不習慣認錯,反而有一萬個理由,掩蓋自己的錯誤。有一句俗話:「閉門思過。」思誰的過?思對方的過!
TAG: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