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為了打倒奧地利,先跟奧地利一起揍丹麥
俾斯麥上台後不久,對內獲得了資本家們的支持。但正如他在議會說的,「統一」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要靠打仗打出來。
為此他建立了一支龐大的軍隊,由軍事家卡爾.馮.毛奇(史稱老毛奇)擔任參謀總長,採用了新的編製和戰術,使得普魯士軍隊戰鬥力上了一個檔次。俾斯麥、羅恩、毛奇也被稱為德意志統一的三大功臣。
老毛奇主要在四個方面實現了軍隊改革。首先是建立統一的總參謀部,把過去依靠國王和統帥拍腦袋的戰略指揮,交由專門機構執行。第二是科學地培訓參謀軍官,制定命令的標準格式,使得一群參謀按照規定流程就能制定出靠譜的軍事指令來。第三是軍隊不但要用新式槍炮,還要用鐵路、電報、氣球,以及氣象學、地理學、統計學,總之一切科學都要為軍隊所用。第四則是戰略上先發制人,一旦出動則以雷霆萬鈞之勢打垮敵人,速戰速決。
軍隊建立了,打誰呢?俾斯麥頭腦中已經有了清楚的戰略步驟。過去德意志的老大奧地利是必須要打倒的,打倒它,才能完成普魯士主導的統一。可是奧地利畢竟是德意志多年領袖,上來就對奧地利開火,可能會引起德意志其他邦國的不滿。對於這個問題,俾斯麥也有對策。他已經舉起「統一」的大旗收服了資產階級。現在為了收服各邦諸侯,他準備舉起「民族」的大旗。
這時候,恰好來了個機會:丹麥找抽來了。
原來德意志西北的石勒蘇益格、赫爾斯坦因和勞恩堡三個小邦,當時是在丹麥國王統治下的。19世紀60年代,丹麥人試圖加強在石勒蘇益格的統治,而當地的德意志人則想脫離丹麥。這就產生了複雜的民族矛盾,也引發了德意志各邦的民族情緒。
俾斯麥看到這等良機,豈肯錯過?他立刻在同盟議會裡面上躥下跳,唆使德意志各邦站出來反對丹麥。德意志各國聽了俾斯麥慷慨激昂的煽動,紛紛覺得大合我意。眼看著戰爭一觸即發,俾斯麥又玩弄了兩手花招。他一方面向丹麥提出蠻不講理的最後通牒,另一方面又偽造流言,說英國已經給丹麥撐腰,威脅普魯士。這樣,丹麥最終拒絕了條件。
俾斯麥等的就是這個。他立刻拉上奧地利,聯合出兵毆打丹麥。雖說丹麥當年也曾雄踞北歐牛過一陣子,可是今非昔比,哪裡斗得過當今這倆歐陸強國?1864年2月,普奧聯軍發動進攻,到7月,丹麥國王屈服。次年簽訂合約,普奧瓜分了這三個小公國。、
(丹麥戰爭中的普軍)
這場「丹麥戰爭」中,新編的普軍牛刀小試,而俾斯麥也成功地在德意志諸邦面前秀了一把「民族英雄」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