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的含義,遠非你想的那麼簡單!
《論語》中這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般解釋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遠道而來,不是很讓人愉快嗎?常被用來表示對遠道而來的朋友表示歡迎。但末學感覺並不僅限於此。下面詳細說說末學對此句話的感悟和理解:
「有朋」兩字,當然不是普通的朋友,但就算是用志同道合來解釋,末學也覺得不夠貼切。我們老話說:「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人這一輩子,哪怕你做的事業轟轟烈烈,交際如雲,高朋滿座,但包括你的愛人、兒女、父母在內的這些親人朋友,可能都算不上你的知己,並不能夠完全了解你、懂你。所以說人生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無憾了。尤其是做學問的,自古聖賢皆寂寞,要得一知己就更難了。所以說這句話里提到的朋友,感覺用「知己」形容更好一些。
下一個「遠方」,可不是說從遠方來了朋友就開心,從近處來的朋友就不開心了,沒有這個道理的。如果你說從國外來幾個朋友和你討論傳統文化,你就開心了,那你是看上人家給你帶來的商機和外匯了!還只是為了幾個錢罷了。這個「遠方」並不指是空間上的距離,而是形容知己之難得。孔子儒學的思想,在當時並沒有國家重視和採用,而是到了五百年後,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才興盛起來,成為百家之首的。董仲舒弘揚儒學,司馬遷撰《史記》,高度讚揚孔子是「至聖」,這才是遠方來的知己呀!
再就是「不亦樂乎」,這個「樂」不是平常的樂,平常我們聽個笑話,看個小品,喝點酒,唱會歌可能都會樂。但此樂非彼樂。一個人在為天地眾生、千秋後代著想而做事情的時候,是非常寂寞凄涼的,如果這個時候能有個知己,不管來與不來,內心都會充滿了喜悅和安慰。孔子當年如果知道在印度還有個釋迦牟尼佛也在宣講佛法,那孔子肯定會開心的不得了。
對這點末學也是深有感悟的,在現在這個社會,人們之間雖然聯繫越來越密切,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多,但多出於利益關係,想得到真正的知己就更難了。尤其是有志於修道做學問的,真正發心立志者越來越少,沽名釣譽者越來越多;追求道德修養者越來越少,貪圖名利享受者越來越多。真想立志修行,就必須做好孤苦一生的思想準備,所以末學就一直把顏回看做是自己的知己,每每想到或者看到關於顏回的記載和故事,就倍感欣慰,內心充滿喜悅和激動。
以上只是末學最近粗淺的理解,不一定對,也許以後的哪一天,又會有其他的理解,這也說不定。
※孔子為什麼收了那麼多連飯都吃不飽的窮學生?
※清明節到了,孔子又是如何看待祭祖的呢?
TAG:論語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