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桃園三結義,三國演義還有很多結義故事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一部關於描寫戰爭與政治的長篇歷史題材的小說,它的主題思想是"尊劉抑曹",宣揚的是"忠義"精神.而其中的"義"在書中更是大幅度的進行渲染,尤以"桃園三結義"最為著名."義"在我國傳統思想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還在許多人的觀念中佔據了統治地位.這些人動不動就拿"義"來作為評判他人的準則,考量別人的標準.在中國,"義"通常指的是"結義",也就是相互之間毫無血緣關係的異姓男子或女子,甚至是異性男女,由於某些特殊的原因,以某種方式,結成兄弟,姐妹或兄妹,姐弟的非血緣關係的親屬關係.似乎這種情況也只有在我們國家裡才有.對此,中國的語言文字上還獨創了一個非常好聽的成語叫"義結金蘭",來詮釋這個現象.不過,在中國古時候,"義"並不單指結義的兄弟姐妹,也指另一種社會普遍現象,那就是認乾兒子或干閨女.也有一個專用成語叫"螟蛉義子"或"螟蛉義女".據說之所以會用這個成語來表示,是因為古人看到螟蛉這種小蟲子,經常把一種名叫蜾贏的寄生蜂捉到自己的巢穴里去.隔了一段時間,小螟蛉就飛了出來.古人就想當然的認為是螟蛉沒有孩子,就拿蜾贏來教化成自己的兒子.感慨萬千之下,遂創造出這麼一個成語用在人類認乾兒子或乾女兒的事上.其實他(她)們要是知道,這是動物界一種非常殘酷的掠食手段的話,恐怕就不會有這麼浪漫的想法了.在我國古代,像"義結金蘭"和"螟蛉義子"這種事是十分普通和常見的,而在三國里,像這樣的情景也非常的多.三國中的義結金蘭: 1,"桃園三結義".第1回,黃巾軍反,幽州太守劉焉出榜招募義兵.行文到涿縣,當時還是一個織席販履小兒的劉備與尚為屠夫的小業主張飛偶然相遇,一見傾心,彼此在小酒館裡商議投軍以出人頭地之事.恰逢關羽亦來,三人相談甚歡,見大家志趣相投.飛曰:"吾庄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負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祭罷天地,復宰牛設酒,聚鄉中勇士三百餘人,就桃園中痛飲一醉.這一場結義行為是三國中一個非常經典的場面,也是其中最濃墨重彩,有聲有色的一段"義結金蘭"之舉.而且相當具體.劉,關,張三人也從此成了中國結義兄弟的鼻祖,他們的誓詞也被後世奉為標準的結義誓詞,受到頂禮膜拜.從日後的歷史發展情況來看,劉關張三人對他們的誓詞還是遵守的,直到他們生命的最後一刻,三人都沒有背叛過."桃園三結義"也因此成了三國乃至整個中國最著名也是最牢固的"義結金蘭",堪稱是結義兄弟這種行為的典範之作.也開創了"義結金蘭"的先河. 2,孫策與周瑜的結義.第15回,孫策用傳國玉璽作抵押,向袁術借得兵馬,並帶領父親留下的舊部,回到江東.行至歷陽,見一軍到.當先一人,姿質風流,儀容秀麗,見了孫策,下馬便拜.策視其人,乃廬江舒城人,姓周,名瑜,字公瑾.原來孫堅討董卓之時,移家舒城,瑜與策同年,交情甚密,因結為昆仲.策長瑜兩月,瑜以兄事策.昆仲就是結義兄弟的另一個代名詞.書中對小霸王孫策和周瑜之間的結義經過描寫得非常簡略,比起劉關張三人的"義結金蘭"要簡單得多得多了,就他們二人結義的內容,形式來說,可謂是三國里介紹的最簡略也是年齡最接近的"義結金蘭".不過從這裡可以看出,至少在三國里,異姓男子之間相互結為兄弟的情況,並不在少數.
3,甘寧與凌統的結義.第68回,孫權與曹操在濡須口相持不下,吳軍累戰不利,軍心不穩.甘寧親率百騎勇士,夜劫曹營,得勝而歸,不折一人一騎.受到孫權的嘉獎和吳軍將士們的尊敬.權將凌統與甘寧有殺父之仇,屢欲報復,都被孫權和呂蒙及時制止.現在看見甘興霸因勝利而聲名鵲起,其在江東諸將中的威望空前高漲,凌統心裡十分不爽,也想在作戰中露一手,贏得一份榮譽,以期博回顏面,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於是向孫權請戰,欲與吳軍最懼怕的曹軍將領張遼比個高下,分個輸贏.以顯示自己並不弱於甘寧.曹將張遼讓部將樂進出戰凌統,二人斗到五十餘合,未分勝負.曹操聞知,親來觀看,令曹休暗放冷箭.曹休便閃在張遼身後,開弓一箭,正中凌統坐馬.那馬直立起來,把凌統掀翻在地.樂進連忙持槍來刺.槍還未到,只聽得弓弦響處,一箭中樂進面門,翻身落馬.兩軍齊出,各救一將回營,鳴金罷戰.凌統回寨中拜謝孫權.權曰:"放箭救你者,甘寧也."凌統乃頓首拜寧曰:"不想公能如此垂恩!"自此與甘寧結為生死之交,再不為惡.生死之交,也是"義結金蘭"的另一個代名詞.甘寧拋開個人恩怨,義救凌統,值得讚揚;那凌統恩怨分明,勇於認錯,也值得稱讚.甘,凌二人化干戈為玉帛的結義之舉,也成為三國中一段最動人最純樸的結義. 4,趙雲與趙范的結義.第52回,趙子龍領劉備令,去取桂陽郡.太守趙范齎捧印綬,引數十騎來降.雲出寨迎接,待以賓禮,置酒共飲,納了印綬.酒至數巡,范曰:"將軍姓趙,某亦姓趙,五百年前,合是一家.將軍真定人,某亦真定人,又是同鄉.倘得不棄,結為兄弟,實為萬幸."雲大喜,各敘年庚.雲與范同年.雲長范四個月,范遂拜云為兄.二人同鄉,同年,又同姓,十分相得.至晚席散,范辭回城.次日,范請雲入城.雲安民畢,趙范邀請入衙飲宴.酒至半酣,范復邀雲入後堂深處,洗盞更酌.雲飲微醉,范忽請出一婦人,與雲把酒.子龍見婦人身穿縞素,有傾城傾國之色,乃問范曰:"此何人也?"范曰:"家嫂樊氏也."子龍改容敬之.樊氏辭歸後堂.雲曰:"賢弟何必煩令嫂舉杯耶?"趙范乃以實相告.原來他是要把寡居的嫂子嫁與趙云為妻,結累世親家.雲聞言大怒,厲聲曰:"吾既與汝結為兄弟,汝嫂既吾嫂也,豈可作此亂人倫之事乎!"趙范羞慚滿面,答曰:"我好意相待,如何這般無禮!"遂目視左右,有相害之意.雲已覺,一拳打倒趙范,徑出府門,上馬出城去了.趙范令部下陳應鮑隆去趙雲處詐降,乘機擒殺之.被趙雲識破,反殺陳鮑二將,並擒趙范.然後飛報玄德.趙雲與趙范這對結義兄弟可算得上是三國中翻臉最快的"義結金蘭"了.不過要說趙范嫁嫂也並不是啥十分違背人倫大義的不恥之舉,連劉備和諸葛亮都認為趙雲可以接受."此亦美事,公何故如此?"而趙雲答曰:"趙范既與某結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罵,一也;其婦再嫁,使失大節,二也;趙范初降,其心難測,三也.主公新定江漢,枕席未安,雲安敢以一婦人而廢主公大事?"看來,二趙翻臉,不是趙范的錯,實實在在是趙雲想得太多了.頭腦簡單,一心希望以婚姻來鞏固自己地位的文官趙范,與考慮問題有驚人深遠性的武人趙雲相互之間"義結金蘭"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誤,而且絕對是一樁賠本的買賣.好在趙子龍的主子劉備還十分的通情達理,對趙范的行為很是理解.他對此事的最終處理是:遂釋趙范,仍令為桂陽太守,重賞趙雲.誰都沒有為難,可謂是皆大歡喜.不過趙雲與趙范之間的結義,也堪稱是三國中結義時間最短也最不成功的一對.
三國中的螟蛉義子: 1,呂布.燕人張翼德最看不起的人就是呂布了,曾當面罵其為"三姓家奴",意思是指責小溫侯呂奉先沒本事,只會給人家當乾兒子,像條狗一樣為人驅使.說起呂布這人,最大的一個特點還就是會給人當乾兒子,但又最會翻臉要乾爹的命了.所以張飛當面責罵他是"三姓家奴"也的確沒有冤枉他.小呂的第一個乾爸叫丁原,荊州刺史.第3回,丁原因反對董卓的廢帝,憤然離席.卓按劍立於園門,忽見一人躍馬持戟,於園門外往來馳騁.卓問李儒:"此何人也?"儒曰:"此丁原義兒,姓呂,名布,字奉先者也.主公且須避之."卓乃入園潛避.次日,人報丁原引軍城外搦戰.卓怒,引軍同李儒出迎.呂布飛馬直殺過來.董卓慌走,建陽率軍掩殺.卓兵大敗,退三十餘里下寨.聚眾商議.採納了虎賁中郎將李肅的意見,決定用重金名馬來收買呂布.反戈一擊,除掉丁原.呂奉先在得到李肅送來的赤兔馬後,大喜過望,設宴款待李同鄉.酒酣,肅曰:"肅與賢弟少得相見,令尊卻常來相會."布曰:"兄醉矣!先父棄世多年,安得與兄相會?"肅大笑曰:"非也.某說今日丁刺史耳."布惶恐曰:"某在丁建陽處,亦出無奈."李肅趁機進行挑撥,並取金珠,玉帶列於布前.直言相告,要其殺丁原投董卓,以獲取榮華富貴.利欲熏心的呂布當夜殺了丁義夫,持首投董卓.布納卓坐而拜之曰:"公若不棄,布請拜為義父."卓以金甲錦袍賜布,暢飲而散.從此董卓成為了呂布的第二個乾爹。古人有雲:"既以利交,必以利亡."董卓與呂布之間的合作關係完全是建立在"利益"之上,而毀掉這個基礎的東西,也只能是"利益"二字.第9回,為奪回心愛的大美人,呂布在司徒王允:"將軍自姓呂,董卓自姓董.擲戟之時,豈有父子情耶?"的提醒下,幡然醒悟,轉身又殺了董卓,如願抱得美人歸.呂布也因此成為三國中乾爹最多,也最不可靠的"螟蛉義子".名聲臭了的結果是,第19回,下邳城的白門樓上,五花大綁的呂布被曹軍推到曹操面前,為了活命,又向曹操搖尾乞憐,並描繪了一幅"公為大將,布副之,天下不難定也."的美麗畫面,希圖打動曹操.卻被劉備一句"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而擊得粉碎.也是,"自作孽,不可活".呂布這個三國中最讓人頭痛的乾兒子,終於為自己的不講信義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呂布,堪稱三國中最不可靠的"螟蛉義子". 2,關平.第28回,關公與孫乾投河北來,欲與劉備相會.將至界首,乾曰:"將軍未可輕入,只在此間暫歇.待某先入見皇叔,別作商議."關公依言,乃止於關定庄內.玄德與孫乾見後,聽了簡雍之計,借故離開袁紹,也來到關定庄內,和關公相見.二人執手啼哭不止.關定領二子拜於草堂之前.玄德問其姓名.關公曰:"此人與弟同姓,有二子:長子關寧,學文;次子關平,學武."關定曰:"今愚意欲遣次子跟隨關將軍,未識肯容納否?"玄德曰:"年幾何矣?"定曰:"十八歲矣."玄德曰:「既蒙長者厚意,吾弟尚未有子,今即以賢郎為子,若何?"關定大喜,便命關平拜關公為父,呼玄德為伯父.玄德恐袁紹追之,急收拾起行.關平隨著關公,一齊起身.關定送了一程自回.從此以後,關平成了關公身邊一位得力的幹將,與周倉一起,寸步不離關公左右.至今在關帝廟裡,他與周倉二人,一左一右侍立在關公兩側,這也成了中國國內眾多的關帝廟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關平自跟隨關羽後,屢立戰功,很少分開.只是在劉備入蜀時,被抽調去作為保護中軍的重要將領之一,並參與了劉皇叔奪取益州的許多重大戰鬥.到了第63回,劉備由於副軍師被川將張任射死,派關平回荊州請諸葛亮入蜀相助.這才與關公重新團聚,再沒有分開過.直到第77回,與義父關羽為吳將馬忠所獲,押送至孫權面前,最後父子皆遇害.關平從頭到尾,都極其忠誠於他的乾爸關公,單就忠義二字來說,關平可謂是三國中最合格,最優秀的"螟蛉義子".
3,劉封.第76回,關羽先在樊城被操將徐晃擊敗.又在回師救援荊州的途中被被吳將呂蒙徹底擊潰.只率三百餘人逃到麥城,派遣廖化衝出包圍圈,向駐守在上庸的劉封,孟達求救.劉封把廖化安排至館驛休息,隨即與副手孟達商量救援一事.出乎意料的是,孟達投了反對票,理由是對方勢力太大,我們不是對手.封曰:"吾亦知之.奈關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視而不救乎?"達笑曰:"將軍以關公為叔,恐關公未必以將軍為侄也.某聞漢中王初嗣將軍之時,關公即不悅.後漢中王登位之後,欲立後嗣,問於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問關,張可矣."漢中王遂遣人至荊州問關公.關公以將軍螟蛉義子,不可僭立,勸漢中王遠置將軍於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後患.此事人人知之,將軍豈反不知耶?何今日猶沾沾以叔侄之義,而欲冒險輕動乎?"封言:"君言雖是,但以何詞卻之?"達曰:"但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興兵,恐失所守."封從其言.廖化聞之,叩頭固請.劉封與孟達皆拂袖而入.廖化知事不諧,乃大罵出城,望成都而去.最終,關公因無救兵,為吳軍擒斬.第77回,廖化將從事告知劉備.玄德大怒,欲遣人擒劉封,孟達二人治罪.諸葛亮恐二人生變,獻計調開劉,孟,然後擒之.彭羕得知,遣心腹人告於孟達.被馬超捉獲.超找到彭羕,假意對他目前的處境表示同情,願意相助.羕信以為真,乃與馬超合謀,欲領兵作亂.超隨即向劉備告發,並拿出書信和下書人作證.劉備大怒,立逮彭羕下獄,旋即賜死於獄中.孟達聞知,驚慌失措.帶領數名隨從投降了魏國.諸葛亮又向劉備獻計,命令劉封率軍前去討伐,以為二虎相併之計.劉封受命,領兵來擒孟達.達使人齎書招降劉封.劉封罵曰:"此賊誤我叔侄之義,又間吾父子之親,使吾為不忠不孝之人也!"遂扯碎來書,斬其使.引軍前來搦戰.卻被魏軍前後夾擊,大敗而逃.劉封只剩下百餘騎,狼狽逃回成都,入見漢中王,細奏其事.備大怒曰:"辱子有何面目復來見吾!"封曰:"叔父之難,非兒不救,因孟達諫阻故耳."玄德斥道:"汝須食人食,穿人衣!非土木偶人,安可聽讒賊所阻!"命左右推出斬之.漢中王既斬劉封,後聞其毀書斬使一事,心中頗悔.看來劉封是受了孟達挑唆後才犯了錯誤,最終釀成了自己和關公二人的悲劇的.那麼孟達的話究竟是真是假呢?第36回,劉備在化名為"單福"的徐庶的幫助下,擊敗了曹仁,進入樊城.縣令劉泌出迎,設宴相待.只見一人侍立於側.玄德視其人器宇軒昂,因問泌曰:"此何人?"泌曰:"此吾之甥寇封,本羅侯寇氏之子也;因父母雙亡,故依於此."玄德愛之,欲嗣為義子.劉泌欣然從之,遂使寇封拜玄德為父,改名劉封.玄德帶回,令拜雲長,翼德為叔.雲長曰:"兄長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後必生亂."玄德曰:"吾待之如子,彼必事吾如父,何亂之有!"雲長不悅.據此看來,劉封個人身世相當凄苦,而關公對劉備認領劉封為義子一事是持反對態度的.估計孟達所言也並非是空穴來風.劉封既是劉備的螟蛉義子,又與關平同為劉備集團里第二代軍事將領中的佼佼者,也是屢立戰功.但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耳根子軟,而且鼠肚雞腸,非常小心眼.其坐視關羽被困而不救,只是為了孟達那幾句沒有任何真憑實據的挑撥之言.最後鑄下了大錯,斷送了自己的一生.從劉封的個人經歷來看,他對自己的義父劉備還是相當忠誠的,直到被乾爹砍了腦袋,也沒有背叛過.但他對於自己的義叔父,那就完全兩樣了.雖然在最後的關頭,他也後悔過自己當初的不義行為,但如果時光能夠倒轉回去,以他的個性,估計仍是會走老路.劉封是一個可恨而又可憐的人,從父子關係來說,他是一個絕對忠義的乾兒子,這一點至死也沒有改變;而對於劉氏的蜀漢江山來說,他又是一個絕對不能原諒的罪人.總的來說,劉封是三國中最悲劇性的螟蛉義子. 4,孫桓與孫韶.第82回,劉備為報東吳奪荊州,殺關羽之仇,傾師沿長江東下.孫權得知,乃問文武曰:"蜀兵勢大,當復如何?"眾皆默然.權嘆曰:"周郎之後有魯肅,魯肅之後有呂蒙.今呂蒙已亡,無人與孤分憂也!"言未畢,忽班部中一少年將軍,奮然而出,伏地奏曰:"臣雖年幼,頗習兵書.願乞數萬兵,以破蜀兵."權視之,乃孫桓也.桓字叔武,其父名河,本姓俞氏,孫策愛之,賜姓孫.因此亦系吳王宗族.河生四子.桓居其長,弓馬嫻熟,常從吳王征討,累立奇功,官授武衛都尉,時年二十五歲.根據這裡的介紹,我們可以得知,孫桓應該是孫策的義子,而且經過正式的認領儀式,其身份得到孫氏家族全體的承認,並被載入孫氏族譜,成為名正言順的孫氏家族的成員.不僅如此,他的身份也獲得了江東臣子的認同.第83回,吳將周泰曰:"目今安東將軍孫桓,乃主上之侄."說明孫桓這個孫氏家族成員的事實已是眾人皆知,板上釘釘的了.孫桓,應當是三國里最正式的螟蛉義子.不過在第86回中,又出現了一個孫韶,字公禮.也說是吳王侄,官授揚威將軍.年幼負氣,極有膽勇.但為人十分的跋扈傲慢,不服從主帥徐盛的軍令,執意孤軍與曹丕決一死戰.盛怒曰:"汝如此不聽號令,吾安能制諸將乎?"叱武士推出斬之.韶部將飛報孫權,權聽知,急上馬來救,喝散刀斧手,救了孫韶.徐盛提出異議.權曰:"韶倚血氣之壯,誤犯軍法,萬希寬恕."盛曰:"法非臣所立,亦非大王所立,乃國家之典刑也.若以親而免之,何以令眾乎?"權曰:"韶犯法本應任將軍處治,奈此子雖本姓俞氏,然孤兄甚愛之,賜姓孫,於孤頗有勞績.今若殺之,負兄義矣."盛曰:"且看大王之面,寄下死罪."權令孫韶拜謝.韶不肯拜,厲聲而言曰:"據吾之見,只是引軍去破曹丕!便死也不服你的見識!"徐盛變色.權叱退孫韶.從孫權的口中得知,孫韶也是孫策的義子,估計可能是孫桓的弟弟,而且孫權對他也十分的看重,明顯的胳膊肘朝里拐.孫韶可稱得上是三國中最專橫的螟蛉義子.不過孫權自己也收過義子,第53回,太史慈中張遼計被射死後,權傷悼不已,命厚葬於南徐北固山下,養其子太史享於府中.說明他也收過螟蛉義子.至今在鎮江北固山腳下尚有太史慈墓,真假不知.
5,典滿,郭奕.第16回,宛城,曹操將張繡的嬸母據為己有,引起了張繡的憤怒.引兵夜襲曹營.操愛將典韋在大門口拚死阻擋綉軍的進入,力竭而亡.從而為曹操贏得了逃生的時間.操脫身後在淯水邊設祭祭典韋,親自哭而奠之,謂諸將曰:"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第17回,曹操班師回許都後,思慕典韋,立祀祭之;封其子典滿為中郎,收養在府;第33回,官渡大戰後,曹操乘勝追擊,直撲冀州,袁紹病死.子袁譚,袁尚相互攻擊,被曹操各個擊破.袁譚敗死,袁尚與袁熙投奔遼東公孫康.曹操用謀士郭嘉計,按兵不動.以待公孫康與二袁相圖.果然,公孫康斬二袁,函首送與曹操.眾皆大驚,不知何故.時郭嘉已死,操出郭嘉書以示之,眾人皆踴躍稱善.操引眾官復設祭於郭嘉靈前.第34回,操班師後,表贈郭嘉為貞侯,養其子奕於府中.儘管書中沒有明言典滿和郭奕是曹操的義子,但他們與曹操存在著收養關係這是肯定的.除此二人外,曹操還收養了一些沒有具體名字和數字的螟蛉義子女們.如在第17徽里,曹操借糧官王垕的腦袋,轉移士兵們因小斛軍糧而引發的不滿.在殺王垕前,曹操親口向其承諾:"汝死後,汝妻子吾自養之,汝勿慮也."隨後喝令左右將王垕推出去砍了,以首級曉示眾軍.於是眾怨始解.至於曹阿瞞會不會信守這個在私密場合作出的諾言,就很難說了.估計可能按月發一定的生活費給王垕妻子是可能的.要很好是不可能的;另外,在第19回,曹操在殺了陳宮前,曾曰:"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何?"宮曰:"吾聞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絕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於明公耳.無身既被擒,請即就戮,並無挂念."說完,頭也不回地大踏步走向刑場.曹大丞相起身泣送之.然後顧從者曰:"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許都養老.怠慢者斬."個人估計老曹這次在大庭廣眾之下作出的承諾應該是兌現的.以曹操的地位,供養這麼許多人不會是難事.反正都可以公費報銷.曹操可算得上是擁有"螟蛉義子"最多的一個義父了.由此我們也可看出,曹操對為他做出過特殊貢獻的部下,還是非常照顧的.估計這二人的生活雖非大富大貴,但想必也定是衣食無憂的了.其他的人就未必了.看來,典滿與郭奕算得上是三國中最幸福的"螟蛉義子". 6,馬謖.第96回,蜀將馬謖違背諸葛亮的命令,在山上安營,致使軍隊因缺水在街亭被魏軍打得大敗.諸葛亮被迫匆忙撤軍,返回漢中.謖自縛跪於帳前.孔明變色,叱左右推出斬之.謖泣曰:"丞相視某如子,某視丞相為父.某之死罪,實已難逃.願丞相思舜帝殛鯀用禹之義,某雖死亦無恨於九泉!"言訖大哭.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同兄弟,汝之子即吾子也,不必多囑."須臾,武士獻馬謖首級於階下.孔明斬了馬謖,將首級遍示各營已畢,用線縫在屍上,具棺葬之.自修祭文享祀.將馬謖家小加意撫恤,按月給與祿米.孔明又自作表文,令蔣琬申奏後主,請自貶丞相之職.後主聽費褘言,乃詔貶孔明為右將軍,行丞相事,照舊總督軍馬.這一段也是三國里著名的經典片段"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不過這裡面也傳遞出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信息.你看,馬謖認為他與諸葛亮的關係是"父與子"的關係,是不是其中暗含有"虎毒不食子",希望諸葛亮能高抬一手,放他一馬的意思?而諸葛亮只承認他們之間是"兄弟"關係,也就是說承認他們之間的關係很親密,但還沒有達到非常深厚的地步。所以"親兄弟明算賬",一碼歸一碼.這也似乎在非常明確的告訴馬謖,你小子這次犯下的事太大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肯定難逃一死了,還是趁早死了這條心吧!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對馬謖不但是非常的失望,而且已是極其絕望了。當然,面子上的事還是要做的。雙方都把話說的很隱晦,但本人估計,其真實意思就是如此!馬謖,可謂是三國中最一廂情願的"螟蛉義子". 7,貂蟬.第8回,董卓專權,無惡不作,殺人如麻.司徒王允欲除董卓,苦無良策.夜深月明,策杖步入後園,立於荼靡架側,仰天落淚.忽聞有人在牡丹亭畔,長吁短嘆.允潛步窺之,乃府中歌伎貂蟬也.其女自幼選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藝俱佳,允以親女待之.經王允詢問,方才知道,原來是貂嬋感王司徒平日待其深厚,無以為報.今見司徒大人愁容滿面,又不敢問.故在此長嘆,願為主分憂.王允聞聽大喜,乃與貂蟬定計,一女二嫁,實施連環計,以分化離間董卓與呂布這對干父子關係,從而進一步除掉董卓這個惡賊.貂蟬欣然受命.於是,王司徒先把貂嬋以女兒的名義許與呂布為妾.並開口閉口稱呼貂蟬為"小女",「孩兒」。佯醉曰:"孩兒央及將軍痛飲幾杯。吾一家全靠著將軍哩。」呂布樂得是心花怒放,視王允為最信得過的人。此後,王司徒每次見到呂布,必稱貂蟬為女兒,並請呂布多加關照。而背地裡以歌伎之名,把貂蟬送給董卓。蒙在鼓裡的老董和小呂,從此反目為仇,恩斷義絕。終於忍無可忍的呂螟蛉一戟把董義父送上了西天極樂世界,自己則稱心如意的把貂蟬抱入懷中。雖然王允認貂蟬為乾女兒都只停留在口頭上,但本著古時候上流社會的君子一向以「一諾千金」作為做人處世必須遵循的重信守義準則。所以貂蟬是王允義女這個事實也是不能否認的。貂蟬應該是三國中絕無僅有的「螟蛉義女」吧。 「義結金蘭」和「螟蛉義子」都是中國古代社會中一個既特殊又普遍的現象,可謂是中國特色。這裡面更多的是出於對現實因素的考慮,而在三國里,這些帶有「義」的故事和人物以及行為,無一不反映出了其在政治方面的重要性。而對於政治家來說,無論是「義結金蘭」,還是「螟蛉義子」,都是出於政治的需要。為了政治,這種名目各異的「義」不僅是絕對必需的,必要的一種形式,更是不能或缺的!
※鬼谷子智謀:大德容下,大義容人,謀大局需有不測之智
※史上最帥皇帝排名,孫權第五,第一名居然連男人都為之傾倒!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