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與孩子聊關於死亡

與孩子聊關於死亡

微信號:sujinqi0412

期待我們成為朋友

蟲兒飛

 夜空守望者節目背景音樂精選

兒歌 

00:00/01:41

01

每晚睡前,女兒都會說:媽媽,陪我聊聊天吧!

一個不到5歲的小傢伙,腦子裡已經裝了很多東西,並且樂於分享和表達自己。那天晚上,我們聊到了姥爺的話題,以前這個話題也聊過,但都是一筆帶過。今天似乎她懵懂的小腦袋裡開始有了些新的概念,她追問我姥爺在哪裡?是不是在東北姥姥的家裡?

我說姥爺不在東北的家裡,姥爺已經死了。之前姥姥不是告訴過你嘛,「姥爺在天堂」。

死了是什麼意思?天堂是哪裡?姥爺為什麼會在天堂?

一時間一連串的追問,讓我不知所措。我開始狡黠的想岔開一個連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解釋的話題。我問女兒,你在看《汪汪隊立大功》的時候,裡面是不是講過這個世界上是沒有鬼的。女兒想想說:是啊。但是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天堂,媽媽也不知道。死了,就是因為沒有遵守交通規則,然後出了事故,就不在了。

「媽媽,你說的這個,我好像在學校裡面看過視頻,就是老師給我們播放的《安全教育》視頻,我改天找到了跟你一起看吧。」

「好啊!」(我嚇出一身冷汗,以為這個話題就這樣搪塞過去了~)

沒過半分鐘,女兒突然意識到什麼,然後說:媽媽你這個傻瓜,我在問你死是什麼意思,你怎麼說不知道有沒有天堂,哈哈哈~

最終我笨拙的回答,還是被她迅速運轉的小腦瓜戳穿,同時引來她的一片大笑聲。

02

聊天后的幾天里,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究竟要如何跟孩子溝通關於死亡這個話題?

面對「死亡」這個必須面對但誰都不願意提及的話題,大人們應該如何跟孩子溝通?

●嬰幼兒(0-4歲) ,對「死亡」沒有概念,也很難明白死亡的概念,這個階段,家長可以用一些比喻擬人的方法解釋「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愛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壞了,沒法恢復了,就是死亡了。

● 4-7歲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這時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訴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並培養好孩子的安全意識,這是非常重要的。

●上了小學(7-13歲)的孩子,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和成年人一樣有悲傷的情緒,這時,家長就不能拐彎抹角,用比喻舉例混過去,應該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用科學的角度,讓他們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可以帶他們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死亡,平靜地告訴他們,他們就不會害怕,反而會欣然接受。不過,家長們切記,和孩子們表達「死亡」的言論時,千萬不要去嚇孩子,不要讓他們對死亡產生過度恐懼感。

●家長自己一定不要表現出死亡的恐懼,否則孩子也會蒙矇矓矓地怕死。應讓孩子知道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死了就不動了、不吃了、不工作了。

從兒童認知的角度分析,首先我了解到了一個叫做「物質守恆定律」的概念。

2-7歲的孩子通常不相信人會死,這是因為孩子從2歲開始獲得了「物質守恆定律」,相信任何東西都會永遠存在,即使看不見了,也會認定它「藏」在某個地方。你告訴他這個東西消失了,他根本不相信。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雖然也怕死,也會思考死亡,但是,他們所理解的死亡就是親人的暫時離開。他實際上不是怕死,而是怕分離,怕孤單。

過了這個年齡段,抽象思維產生了,孩子自然就會知道,人是會死的,死亡就是永遠消失,人死不能復生。

一個5歲左右的孩子如果問到死亡的話題,往往是因為某個具體的事情或情景的刺激引起的。為了避免孩子產生恐懼,不要過早的和孩子討論死亡的話題。等到他們有了一定的認知的年齡,這個話題是有必須要溝通的。但溝通要採取的原則是既不美化,又不誇大。既不要讓孩子對死亡有幻想,又不特意誇大讓他們產生恐懼感。

在家中努力創造一種開誠布公談論死亡的環境,可以幫助孩子對這件事保持正面、積極的態度。

03

學習如何解釋死亡的同時,我也反思自己,面對死亡,我究竟學到了什麼?

幼年時期,曾經經歷過親人的離世。不得不說,那是一段讓人撕心裂肺、痛徹心扉、悲傷至極的日子。因為那是父親離開了我。失去至親是讓人最難以接受的事實。多少次夢醒,我期盼著那一切都是一場玩笑,是大人們為了懲罰一個不乖巧、不懂事的孩子的惡作劇,期盼著父親還能再次回到我的生活中來。

然而現實很殘酷,它逼著你必須直面一切。一個家中,沒有了頂樑柱,沒有了父親是什麼光景,可以想像。且在這之上,因為父母的努力經營,家中已是門庭若市、車馬盈門的盛況。這樣一個和諧美滿,勢不可擋,人人羨慕的家,卻遭遇如此的晴天霹靂,讓人不禁唏噓世事無常。如皇朝的改朝換代,親人們沒時間去體會悲傷的情緒,首當其衝的是為誰能接掌大位,誰能從這驟變中更多獲利而展開的不休爭執。雖非豪門大戶,但這過程中的人情冷暖如出一轍、可見一斑。

如今已成家立室,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我,回首那一段灰色的童年歲月,不禁感慨、感嘆、當然亦有感恩。

感慨的是,沒有人可以逆轉死亡的事實。面對死亡,恐懼和害怕沒有任何意義。

感嘆的是,生命只有一次,死去的人將永遠離開,無論有多少不舍與不甘。而留下的,活著的人,只有選擇堅強,選擇更好的活著。

感恩的是,因為經歷過死亡、讓我懂得珍惜還擁有的美好,讓我想要活的更有力量,也讓我的生命因此變得更堅韌、堅強。

04

回想起朋友一直推薦的、去年一度受到人們的熱烈追捧《尋夢環遊記》,於是認真的看了一遍。

故事的背景是「墨西哥亡靈節」,這個節日是墨西哥為紀念往生之人而舉行的慶祝盛典。他們認為人的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結束了一個周期。逝去的人的精神力還是會留在人間,所以不必為此傷悲。在歡快的節日基調下,亡靈們並不是陰森恐怖的形象,他們沒有血肉只有骷髏,但這並不妨礙他們聚會、狂歡,開心地生活。我們總是聽到大人們說,死亡就是去了另有一世界,《尋夢環遊記》里將這「另一個世界」描繪得真實、可愛,令人信服。

整部影片闡述了一個主題: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被遺忘才是。一個死去的人,如果他活著的親人還保留著對他的記憶,那麼他在另外一個世界的軀體就不會消失。但當活著的親人已經沒人再記起他,他最終也將走向消亡。

「在愛的記憶消失前,請記住我。」

這雖是一部充滿骷髏、亡靈、墳墓的影片,但因為愛,一點都不讓人感到可怕,反而覺得溫情感人。

05

回到今天的主題,對於一個5歲的孩子來說,《尋夢環遊記》的內涵可能還太過深奧,更適合於經歷過痛苦的大人去體味其中深意。

然而死亡教育的缺失,並不利於孩子的心智成長。與其為了保護孩子編故事欺騙孩子,不如正確的面對這個話題。最直觀的教育方式,是讓孩子觀察身邊的實物,比如花開花落、比如落葉歸根。只有教孩子們,也包括我們自己,正確認識死亡,才能真正懂得珍惜生命,感恩生命、感謝父母、感激每個擦肩而過的生命。

關於正面面對這個話題,以下推薦一些繪本故事,供參考。

1《爺爺變成了幽靈》

這是一個鬼故事,但一點兒也不恐怖。主人公艾斯本的爺爺去世了,但因為還有件事情沒完成,所以他變成了幽靈四處遊盪。他和艾斯本一起回憶,為此想起了很多美好的曾經,去遊樂場、坐過山車、扮鬼臉、釣魚、講粗話、撓痒痒、看電影時睡著了……最後爺爺終於發現,原來是他忘了和小艾斯本說再見。當他說完再見,便安靜地消失了,而艾斯本也放下了對爺爺的牽掛。

2《一片葉子落下來》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葉子。用落葉的故事,探討了一個幾乎人人會問的問題:既然我們都要死,幹嗎還要活著呢?一片叫丹尼爾的葉子回答道:「是為了享受太陽和月亮,是為了一起過那麼長一段快樂時光,是為了把影子投給老人和孩子,是為了讓秋天變得五彩繽紛,是為了四季……難道這些還不夠嗎?」正如葉子和他的夥伴們體會到的,生命的意義在於經歷美好,在於給別人帶去快樂;死亡並不代表一切毀滅,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生。

3《祝你生日快樂》

男孩小丁子無意遇到了一個得癌症的小姐姐,小姐姐的媽媽很有智慧,用各種方法讓孩子能直面死亡,比如說「小朋友死後會變成天使」,所以她完全沒有對死亡的恐懼。他們在樹上掛開心鎖,並且約好在小姐姐生日的時候他們一起許願,並打開鎖。可是那天到了,小姐姐沒來。小丁子獨自唱生日歌,為小姐姐送上祝福。正如導語所說,病痛和死亡都是可以變成美麗人生的一種體驗,也可以讓人生更加豐富多彩,關鍵是怎麼去面對。

4《獾的禮物》

這本書中對死亡的描述很委婉, 只說獾去了地下的長隧道。獾雖然離開了, 但他給每個朋友都留下了特別的禮物:他教會鼴鼠剪紙,教會青蛙溜冰,教會狐狸系領帶……這些禮物會伴隨朋友們一生,陪伴他們快樂勇敢地面對生活,而他的朋友們也回饋給他尊敬和懷念。

5《再見了,艾瑪奶奶》

這是一本以一隻貓的口吻進行講述的書籍。講述了它的主人艾瑪奶奶生命的最後階段,由於疾病,她忍受了很多痛苦,但是她依然堅定地想「快樂地活到最後一刻」,甚至每天都會給自己化妝。這本繪本的特色在於,它全部以真實照片編輯而成,且照片色調全是黑白色。它就像是一部紀錄片回顧著一個老人最後的日子。展示了一位老年人對待生命的智慧和豁達,即使面對生命的終點也沒有無謂的懼怕,很具有震撼力。

以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瑾七 的精彩文章:

TAG:蘇瑾七 |